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105

第105章 声、音、乐

乐(音乐之乐)为儒家六经之一,六艺之一。乐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人认为,心感于物而形于声,声杂比相应而为音,声音相谐而为乐。乐由声、音构成,故宜条分而缕析之。

(一)中华文化与声文化

“声”书盈切,平声,清韵。①声音,声响。古以声之清浊高下,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加变宫变徵为七,字音则分平上去入四声。②音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③言语,音讯。汉书七六赵广汉传:“亭长既至,广汉与语,问事毕,谓曰: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④名声。孟子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吕氏春秋过理:“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於王而见其宝。”⑤声势,战国策齐一:“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⑥宣布,宣称。国语周上:“为令闻嘉学以声之。”⑦古代指挥作战进退的钲、铙和鼓。国语晋一:“变非声章,弗能移也。”注:“声,金鼓也。章,旌旗也。”⑧量词{L-End}

。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唐白居易长庆集十二琵琶引:“转轴拔铉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声色”①音乐女色。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②说话声调和脸色。如声色俱厉。礼中庸:“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宋欧阳修文忠集四十相州昼锦堂记:“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③指相术,旧时迷信根据人的声音颜色、附会人事,预测命运凶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十五离记:“令狐赵公在相位,马举为泽路小将,因奏事到宅;会公有一门僧善声色,偶窥之……僧曰:‘寝视此人,他日常与相公为方面交代。’”

“声伎”古代宫廷及贵族官僚家中的歌舞伎。新唐书九七魏徵传附魏暮上言:“数月以来,稍意声伎,教坊阅选,千百未已。”宋王灼碧鸡漫志序:“自夏涉秋,与王和先张齐望所居甚近,皆有声伎,日置酒相乐。”

“声利”名利。南朝宋鲍照鲍氏集六史诗:“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声明”①声音和光彩。左传桓二年:“锡、銮、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旌旗,昭其明也。……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②声教文明。五代李宏皋溪州铜柱记:“天人降止,备物在庭,方振声明,又当昭泰。”③古印度的文法训诂之学。大唐西域记二印总述教育:“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

“声律”①五声六律。指音乐。史记乐书:“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②诗赋的声韵格律。唐权德舆权载之集十七裴公神道碑铭:“著文集十卷,湓城集五卷,比兴属和,声律铿然。”

“声容”声音容貌。宋苏轼分类东坡诗十八次韵答顿起之一:“相逢应觉声容似,欲话先惊岁月奔。”

“声训”①用同音、音相近或双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亦称音训。汉刘熙释名,为最早的以声训为主的训诂专著。②声教。梁书武帝纪天监七年诏:“今声训所渐,戎夏同风,宜大启庠序,博延胄子,……使陶钧远被,微言载表。”

“声病”指不合诗的声律或词赋取士规定标准。唐元稹长庆集三十叙诗寄乐天书:“年十五六,初识声病。”新唐书选举志上:“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舍是则汗漫无所守,遂不复能易。”

“声气”①声音和气息。易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基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指朋友间的意气相合,如声气相投。也引申为消息,如互通声气。②鼓气。左传僖二二年:“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注:“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

“声望”名声威望。望,为人所尊仰。后汉书四二东平宪王苍传:“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

“声教”声威和教化。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世说新语品藻:“司马文王(昭)问武陔:‘陈玄伯(泰)何如其父司空(群)?’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

“声华”①声誉光耀。淮南子俶真:“今夫积惠重厚,累爱袭恩,以声华呕符,妪掩万民百姓,使知之欣欣然人乐其性者,仁也。”②美好的名声。文选南朝梁任彦升(防)宣德皇后令命萧衍不辞相国:“客游梁朝,则声华籍甚;藨名宰府,则延誉自高。”唐白居易长庆集十五晏坐间吟诗:“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声问”①名誉。问,通“闻”。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②音讯。汉书五四苏武传:“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

“声张”大声张扬,使众周知。国语晋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三国吴韦昭注:“以声张其罪。”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奏议上奏乞指挥国子监保明武学生令经略部署司请说兵书:“欲乞指挥陕西路、河东逐路经略司于将佐及使臣军员中拣选识文字的有机智武勇久远可以为将者,取三五人,……即不得声张,多教人数。”

“声焰”声威和气焰。新唐书一三四五鉷传:“天子使者赐遣相望,声焰熏灼。”又一七九郑注传:“注资贪沓,……聚京师轻薄子、方镇将吏,以煽声焰。”

“声援”声势相通,互为援助。三国志魏吕布传“布遣人求救于术”。注引英雄记:“术乃严兵为布作声援。”文选南朝梁任彦升(昉)奏弹曹景宗:“若使郢部救兵,微接声援,则单于之首,早悬北阙。”

“声喏”即唱喏。遼史仪卫志三符契:“宣徽使请阳面木契下殿,至于殿门,以契授西上阁门使云:‘授契行动。’勘契官声喏,跪受契。”也作“声诺”。宋胡寅斐然集十六上皇帝万言书:“故事,宰相坐待漏院,三衙管军于帘外倒杖声诺而过。”

“声诗”乐歌。礼乐记:“乐师辨乎声诗。”宋欧阳修文忠集四十相州昼锦堂记:“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声势”①声威和气势。三国志魏曹休传:“(刘)备遣张飞屯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知其不能也。’”②名声和势力。后汉书二三实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

“声实”名望与实在。犹名实。晋书刘琨传:“王浚以琨侵己之地,数来击琨,琨不能抗,由是声实稍损。”

“声闻”名声。孟子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音讯。国语越上:“寡君勾践之无所使,使其下臣(文)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北史刘炫传:“炫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绝。”

“声称”声名。史记一○七司马相如传难蜀父老:“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涞乎于兹。”旧唐书一八五李素立传附李畲:“至远子畲,初为汜水主簿,处事敏速,有声称。”

“声调”声音所发生高低、长短、强弱、快慢、轻重的变化,称为声调。泛指音乐的曲调或吟诵诗文的音律节奏。现用以专指汉语的四声字音。晋书嵇康传:“(客)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唐李贺歌诗编四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吾将噪礼乐,声调摩清新。”

“声价”声名和身份地位。三国志魏袁绍传注引英雄记:“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如此儿欲何所为乎?’”本初,绍字。后汉书十四北海靖王兴传附子睦:“中兴初,禁纲尚阔,而睦性谦恭好士,千里交结,自名儒宿德,莫不造门,由是声价益广。”

“声类”书名。①三国魏李登著。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艺文志著录,并作十卷,为我国最早的韵书,已佚,有清马国翰黄奭等辑本。②清钱大昕著,四卷。分古音为二十二门。

“声誉”名誉。史记一二二王温舒传:“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后汉书二八冯衍传说鲍永:“收百姓之欢心,树名贤之良佐,天下无双,则足以显声誉;一朝有事,则可以建大功。”

“声伎儿”唐代称太常乐人为声伎儿。省作“声儿”。唐崔令钦教坊记序:“杂於声儿后立。”原注:“坊中呼太常人为声伎儿。”才调集一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师子寻前曲,声儿出内坊。”

“声风木”传说中木名。旧题汉郭宪洞冥记二:“太初二年东方朔从西那汗国归,得声风木十枝,献帝,……帝以枝遍赐群臣,臣有由(灾)者,枝则汗,臣有死者,枝则折。”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十物异作“风声木”。

“声画集”宋孙绍远编,八卷。所录均唐宋人题画诗,分二十六门。取有声画、无声诗之意,故称声画集。其中所选宋人诗,多有不见今传宋人总、别集者,有不知作者姓名者,已无可考。

“声闻乘”佛教三乘之一。梵语“舍罗婆迦”,意译为声闻。悟四谛(苦、集、灭、道)之真理而得道者,称声闻乘。省作“声闻”。文苑英华八六二唐王缙东京大敬寺证禅师碑:“年至二十,遂识大原,受声闻戒,习根本律。”

“声调谱”清赵执信撰,一卷。赵曾问声调于王士禛,王不肯言。赵于是收集唐人诗集,排比钩稽,以其所得写成此书。

“声声慢”①词调名。宋晁补之词名胜胜慢。宋吴文英词有“人在小楼”句,名人在楼上。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以晁吴及王沂孙词为正体。仄韵以高观国词为正体,例用入声,上下阕。双调。字数不一,最少九十五字,最多九十九字。②曲牌名。南曲入仙吕宫,南词新谱作仙吕调。慢词。句法与词同。

“声色俱厉”说话声调和脸色都很严厉。晋书明帝纪:“(王敦)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世说新语方正作“声色并厉”。

“声东击西”通典一五三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指战乱中设计造成对方错觉,而突袭所不备之处。宋张纲华阳集十五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声律通考”清陈澧撰,十卷。澧谓我国古乐有十二律,而域外乐但有七声,欲知古乐,须知声律,使人由工尺而识宫商,由宫商而识律吕,从而复古乐的原来面目。

“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端悲恸或悲愤。晋书王廙传附王彬:“因勃然数(王)敦曰:‘史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六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二)中华文化与音文化

“音”於金切,平声,侵韵。①声音,诗邶风凯风:“黄鸟,载好其音。”淮南子地形:“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注:“音,声也。”②乐音,和谐组合的众声。书舜典:“八音克谐。”左传隐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注:“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礼乐记:“感於物而动,故形于声。”汉郑玄注:“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③音乐,曲调。书五子歌:“甘酒嗜音,峻宇雕墙。”④言语,文辞。文选晋陆士衡(机)文赋:“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唐吕向注:“言非平常之言所能经纬。”⑤音讯,信息。诗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乐府诗集五九琴曲歌辞三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之五:“雁南征兮寄边心,雁北归兮得汉音。”⑥树阴。左传文十七年:“鹿死不择音。”注:“音,所休荫之处。古字声同,皆相假借。”

“音切”古代汉字拼音的一种方法。音切,犹拼音。宋徐铉徐公文集二三重修说文序:“孙愐唐韵行之已久,今并以孙愐音切为定。”

“音吐”言谈,南齐书郁林王纪:“昭业少美容止,……进对音吐,甚有令誉。”新唐书一八二卢钧传:“钧年八十,升降如仪,音吐鸿畅。”

“音旨”谓言谈意旨。世语新赏誉晋东海王司马越敕世子毗:“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

“音官”国语周上:“是日也,瞽师、音官以风土。”注:“音官,乐官。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土气养也。”

“音信”书信,消息。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三拟咏情诗之七:“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唐李白李太白诗五大堤曲:“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音律”①五音六律。也指音乐。庄子徐无鬼:“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后汉书二八桓谭传:“因好音律,善鼓琴。”注:“宫、商、角、徵、羽,谓之五声。声成文谓之音。律谓六律,黄钟、太族、姑洗、蕤宾、无射、夷则。”②谓诗文声韵的规律。同“声律”。宋书谢灵运传论:“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二声韵:“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③声音。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三折:“那语句清,音律轻,名儿不枉了唤做鸳鸯。”

“音容”声音容貌。文选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岩壑寓耳目,欢爱隔音容。”唐白居易长庆集十二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音讯”书信,消息。唐元稹长庆集十三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故交音讯少,归梦往来频。”

“音训”①对古籍中的字词注音释义。晋书徐邈传:“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北史刘芳传:“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辨析无疑。”②以音同或音近的字释义。也称“声训”。汉刘熙释名即音训专著。

“音耗”音信,消息。周书晋荡公护传齐主令人为护母作书:“今大齐圣德远被,特降鸿慈,既许归吾於汝,又听先致音耗,积稔长悲,豁然获展。”宋晁补之琴趣外编六斗百草词:“便苒苒如云,霏霏似雨,去无音耗。”

“音书”书信。文苑英华一六二唐宋之问汉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四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音息”信息。文选晋陆士衡(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梁书何胤传武帝(萧衍)与胤书:“今遣侯承音息,矫首还翰,慰其引领。”

“音问”音讯,书信。汉书九四下匈奴传:“(郅支单于)遣使上书求侍子。汉遣谷吉送之,郅支杀吉。汉不知吉音问。”晋陶陶渊明集一赠长沙公族祖:“敬哉离人,行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音邮”书信。南朝陈徐陵徐孝穆集二又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临江总辔,企望音邮。”

“音节”①声音高低、缓急的节奏。后汉书八十下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吏,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世说新语豪爽:“(王敦)自言知打鼓吹,於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旁若无人。”②诗句的音韵格律。宋严羽沧浪诗话辩:“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音尘”本谓声音与尘埃,后借指信息。乐府诗集五九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文选南朝宋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注:“陆机思归赋曰:绝音尘于江介。”

“音调”语调。世说新语豪爽:“桓(温)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目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

“音乐”礼乐记:“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后浑称音乐。指由和谐组合的乐音来表示的艺术。楚辞屈原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乃逝以徘徊。”汉应劭风俗通义六声音羽:“夫音乐至重,所感者大。”也指乐人乐器。后汉书八九南匈奴传:“二十八年,北匈奴复遣使诣阙,贡马及裘,更乞和亲,并请音乐。”

“音翰”诗文,书信。文选晋陆士衡(机)答贾长渊诗:“公之云感,贻此音翰。蔚彼高藻,如玉如兰。”宋书徐湛之传上表:“又昔蒙眷顾,不容自绝,音翰信命,时相往来。”

“音徽”翳琴弦之绳曰“徽”,后又谓琴面音位标志为“徽”,亦称“音徽”。乐府诗集六一南朝宋谢灵运君子有所思行:“长夜恣酣饮,穷年弄音徽。”借指琴,引申为乐器,音声。文选南朝梁孝标(峻)重答刘秣陵沼书:“余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泫然不知涕之无从也。”又引申指人的容范遗教。文选晋陆士衡(机)拟行行重行行诗:“音徽日夜离,缅邈若飞沉。”又南朝齐王仲宝(俭)褚渊碑文:“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

“音韵”①指抑扬顿挫和谐的声音。晋书挚虞传不用古尺驳:“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措之规矩,则器用合宜。”周书寇备传:“容止端详,音韵清朗。”②诗文的音节韵律。宋书谢灵运传论:“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③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六经秦汉之书多有韵者,而韵书不传,故古韵部分,言人人殊,迄无定论。四声之律,创自齐梁,但沉约之书亦早失传。广韵创自隋陆法方刘臻诸人之切韵,共分二百有六韵。宋刘渊壬子新刻韵略分一百七韵。金韩道昭五音集韵分一百六十韵。今通行韵书分一百六韵。凡上平声十五,下平声十五,上声二十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

“音响”①声音。文选古诗十九首之五:“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南史梁元帝纪:“帝昕司俊朗,天才英发,出言为论,音响若钟。”②指诗文的声韵音节。南史文学传论:“发五声之音响,而出言异句;写万物之情状,而下笔殊形。”

“音驿”书信传递。后汉书二四马援传与杨广书:“春卿无恙?前别冀南,寂无音驿。”宋周邦彦片玉词六解蹀躞:“此恨音驿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

“音声人”唐代乐人的总称。新唐书礼乐志:“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录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音声树”唐人传说都堂南门东道,有古槐,垂阴至广。如夜闻丝竹之音,省中即有人入相,俗谓之音声树。

“音韵学”亦称“声韵学”或“韵学”。辨析汉字声、韵、调的发音和类别,并研究其古今流变的专门之学。汉时所谓小学指文字学,后析为文字、训诂、音韵三门。音韵学分今韵、古韵、等韵三科。如切韵、广韵、集韵等书,依声调分列韵部,分韵收列单字,以反切注音,是为今韵之学。唐守温参照梵藏文创制字母三十,后有人增为三十六。宋时有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书,纵横列表,分别声母、声调以确定字音,后更臻细密,又分别等、呼,是为等韵之学。又韵补、毛诗古音考、古韵标准等书,由古代文献的韵读以推知古音,是为古韵之学。然三者互相关联统称之为音韵学。

“音学五书”清顾炎武撰。其五书为:1.音论三卷。研究古音,为五书的总纲。2.诗本音十卷。就诗经所用之韵互相参证,考定古音。3.易音三卷。就周易以考定古音。4.唐韵正二十卷。据古音订正唐韵的错误。5.古音表二卷。重定韵目次第,分为十部,以平声为部首。

“音韵述微”清乾隆三十八年奉敕编撰。三十卷。其反切注音都根据音韵阐微。阐微以三十六母次第为字序,述微以领韵的字母为首,其下诸母所领字,以次相后,使归於画一。阐微注重字音,训诂不求详备。述微则注重字义,考据务期核实;收字增多,且增收后起义,除说文、玉篇、广韵、集韵所有的以外,其释义必注明根据。

“音韵阐微”清康熙时李光地等奉诏编纂。十八卷。其书沿用韵府群玉的一百零六韵为目,附载广韵韵目备考。各韵所列的字依三十六母次第及开、齐、撮、合四呼排列。以反切注音,上一字定声母,用支、微、鱼、虞、歌、麻等韵的字,下一字定韵,清音用影母的字,浊音用喻母的字,故反切注音较为准确且易掌握。

“音韵日月灯”又名正韵通。七十卷。明吕维祺撰。其书包括韵母五卷,同文铎三十卷,韵论三十五卷。谓沈约知有四声,而不知有七音,司马光知有七音,而不知有四等,故作此书,总名为音韵日月灯。维祺於等韵颇有心得,而于今韵古韵的源流未能深究,所言不免有误。(三)中华文化与乐文化

“乐”五角切,入觉韵。①音乐。五声八音的总名。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②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史记周纪唐马贞索隐述赞:“太师抱乐,箕子拘囚。”③诗书礼乐易春秋称六经。参见“乐经”。④乐工。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⑤姓。战国时有燕将乐毅。(乐,为多音字,另读yao、luo、lao、yao等音,不在乐文化论述范围之内,不赘。)

“乐人”善歌舞的艺人。礼少仪:“问大夫之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疏:“以大夫之子恒习於乐,长则已能习乐,故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史记一二六优孟传:“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

“乐方”音乐的法度。荀子乐论:“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乐府诗集三六三国魏文帝善哉行有美篇:“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乐户”①古时犯罪的妇女或犯人的妻女没入官府,充当官妓,从事吹弹歌唱,供统治阶级取乐,名隶乐籍,户称乐户。魏书刑罚志:“诸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贼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②供奉皇室音乐的人家。隋书裴蕴传:“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③妓院别称。古今小说十七单符郎全州佳偶:“春娘年十二岁,为乱兵所掠,转卖在泉州乐户杨家……鸨母爱之如宝,改名杨玉。”

“乐正”①乐官名。周官大司乐,即大乐正,掌大学,为乐官之长;乐师即小乐正,掌小学,为乐官之副。均称乐正。礼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荀子成相:“得后稷,五谷殖,变为乐正,鸟兽服。”唐代亦有乐正,为太常寺下太乐署的低级官史。②复姓。战国时有乐正克。见孟子梁惠王下。

“乐石”可做乐器的石料。古文苑一秦始皇峄山刻石文:“刻此乐石,以著经纪。”后来亦泛指碑碣。

“乐史”公元930—1007年。宋宜黄人。字子正。原仕唐南,入宋举进士,太宗时授著作郎直史馆,后转太常博士等官。太平兴国间撰太平寰宇记二百卷,为古地理名著。又撰有传奇小说要珠传、杨太真外传等。

“乐句”指乐曲的节奏段落。曲句有长有短,字有多少,调有紧慢,以板为节制,称为板眼。唐牛僧孺以拍板定乐音缓速起讫为句,称为乐句。

“乐池”神话中的池名。穆天子传二:“庚戌,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於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文选南朝宋谢希逸(庄)宋孝宣贵妃诔:“涉姑繇而环回,望乐池而顾慕。”

“乐羊”人名。也作“乐阳”。战国时魏将,封於灵寿。魏文侯令乐羊率兵攻中山,其子为中山人所获,乐羊不顾,攻益急。中山人因烹其子而将汤及头送之。乐羊哭泣饮汤三杯。卒拔中山。归而论功,文侯出示谤书一箧,乐羊乃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乐成”奏乐完毕。礼祭义:“反馈乐成。”清孙希旦集解:“乐成者,乐至合舞而成,合舞当馈食之节也。”

“乐志”史书中关于音乐制度、仪节的篇目。史记、晋书、宋书等均有乐志,隋书、旧唐书作音乐志。或与礼合并为礼乐志,如汉书、新唐书,元史。

“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官署。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汉毛亨传:“瞽,乐官也。”汉书艺文志:“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经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乐府”①主管音乐的官署。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见汉书礼乐志。②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乐和”音乐和谐。吕氏春秋音初:“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文选汉班孟坚(固)西都赋:“故令斯人,扬乐和之声,作书一之歌。”

“乐祖”音乐的祖神。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注:“死则以为乐之祖神而祭之。”

“乐记”礼记篇名。史记题作乐书。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所作。原有二十三篇,戴圣以十一篇辑入礼心。已亡失者十二篇。论述乐之起源、古乐新乐之区别及其社会作用等,因为记乐之义,故名。为我国古代音乐理论之代表作。

“乐书”书名。①史记八书之一。见“乐记”。②宋陈呖撰。二百卷,第一至九十五卷,引三礼诗书春秋易孝经论语孟子中有关音乐文字予以训释。第九十六至二百卷,专论律吕五声、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等,并纪述诸乐器,附乐图论。其书于雅俗胡部音器歌舞,下及民间杂戏,无不备载。

“乐师”周礼春官之属,为大司乐之副。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墨子尚贤下:“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

“乐倡”即乐人。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乃令鳝先为乐倡,鳝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乐卿”①汉爵名。汉初,民得入粟输边,拜爵赎罪。武帝时,国用不足,置赏官,称为武功爵。买爵者得试补为吏,最高者得至乐卿,为武功爵之第八级。参阅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下。②唐太常卿的别称。宋马永卿嫩真子一:“自唐以来,呼太常卿为乐卿。或去:太常礼乐之司,故有此名。”

“乐章”①乐书的篇章。礼曲礼下:“丧复常,读乐章。”晋书乐志上:“汉自东京大乱,绝无金石之乐,乐章可缺,不可复知。”②能入乐的诗词。新唐书二○二李白传:“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宋土灼碧鸡漫志二:“唐末五代,文章之陋极矣,独乐章可喜,虽乏高韵,而一种奇巧,各自立格,不相沿袭。”

“乐部”官署名。犹太乐署。北周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周之大司乐。唐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清复立乐部,为主管音乐的官署,以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

“乐探”教坊司管理僧尼道俗与民妓的小吏。元曲选关汉卿谢天香楔子:“小人张千,在这开封府做着个乐探执事,我管的是那僧尼道俗,乐人迎新送旧都是小人该管。”

“乐酣”乐声酣畅。汉书五七上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于是酒中乐酣,天子茫然而思,似若有亡。”注:“乐酣,奏乐洽也。”唐李白李太白诗十七送弟摄宋城主簿:“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乐丧”指有丧事而奏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十三尸穸:“世人死者,有作伎乐,名为乐丧。”

“乐经”六经之一。庄子天运:“(孔)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汉称为六艺。今文家谓乐本无经,只是附于诗经的一种乐谱。故汉书艺文志著录古书,六艺略于易书诗礼春秋五类,都注明录乐记二十三篇。西汉各经皆置博士,称五经博士。古文家认为乐经亡于秦始皇焚书时。

“乐语”①论乐的言辞。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②文体名,自宋以来,宫廷演剧,命词臣作乐语,使伶人歌唱。先为对偶韵文,后附以时,亦有不附诗者。宋苏轼所作乐语,见苏东坡外集下。后来各家全集中,往往有此一类。

“乐广”公元?—304年。晋南阳淯阳人。字彦辅。父早卒,侨居山阳。官太子舍人、尚书令。与王衍同时,崇尚清谈。故时言风流者,以两人为称首。其一女适卫,时有“妇翁冰清,女婿玉润”之语。一女适成都王司马颖,颖反,广不自安,以忧卒。

“乐饵”声乐与食物。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乐指五音,饵指五味。后以喻人所喜爱或可贵的东西。隋江总江令君集摄山楼霞寺碑颂:“辞题翠琰,字勒银钩。贤乎乐饵,过客宜留。”宋陈师道后山诗注十一答黄生:“绨袍不受故人意,乐饵肯为儿辈屈。”

“乐毅”战国燕将。魏乐羊之后。好研习兵书。自魏使燕,燕昭王任为上将,联赵楚韩魏,总领五国兵伐齐,攻占七十馀城,惟莒即墨未下,以功封於昌国,号昌国君。燕惠王继位,齐行反间计,惠王使骑劫代毅。毅惧诛,出奔赵。齐因与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毅在赵,赵封於观津,号望诸君。燕惠王乃致书毅为谢,毅复通燕,往来燕赵间。卒于赵。

“乐籍”乐户的名籍。古时官伎属于乐部,故也称乐籍。唐杜牧樊川集一张好好诗序:“好好年三十,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元曲选关汉卿谢天香二:“妾身乐籍在教坊,量妾身则是个妓女排场。”儒林外史五三:“把那元朝功臣之后都没入乐籍,有一个教坊司管着他们。”

“乐属”东晋安帝时,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与其子元显专朝政,方镇王恭桓玄等以请诛道子为名起兵,元显乃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号曰“乐属”,移屯京师,以充兵役。元兴元年,玄兵入建康,杀道子父子。

“乐章集”宋柳永撰。永精于音律,善作慢词、长调,当时教坊乐士每得新腔,多求永为词。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作九卷。疆村业书本作三卷。

“乐舞生”明清举行郊社之祭及祀孔典礼中产乐生和舞生。全称乐舞生。明制初皆选道童充任,后舞生改用军民俊秀子弟。清制於儒童,生员中挑选。

“乐毅论”法帖名。魏夏侯玄作,晋王羲之书。唐褚遂良谓“笔势精妙,备书楷则”,被称为王羲之正书第一。全文四十四行,六百字。有五代梁葶本,收入馀清齐帖。宋黄庭坚豫章集二八题乐毅论后:“予尝戏为人评书云,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

“乐羊子妻”东汉河南乐羊子,于路得遗金一饼,其妻谓志士不应拾遗求利,以汗其行。于是乐羊子远出从师求学。一年后思家归来,妻又以织布为喻:织不能中断,学不能中辍。乐羊子感其言,复出,七年不归,终成学业。

“乐府指迷”书名。①宋沈义父撰。一卷。论作词技巧,偏重形式,以周邦彦为宗。②旧题宋张炎撰。即词源下卷。分词源、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等十四篇。末附宋杨万里作词五要五则。

“乐府雅词”词总集名。宋曾造编。五卷。选录宋人三十四家词。序称:“涉谐谑则去之,当时艳曲谬为欧公者悉删除。故命曰雅词。”

“乐府诗集”乐府歌辞总集名。宋郭茂倩编。一百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乐府歌辞,兼及先秦歌谣,分十二类。各类有总序,每曲有解题。资料收罗丰富,源流考订详备。

“乐府离录”又称琵琶录。唐段安节著。一卷。首列乐部,以次为歌舞俳优、乐器、乐曲旧本。并间述著名歌者及琵琶演奏者轶事。旧本末附五音二十八调图,今仅存论说,图已佚。

“乐律全书”明朱载育撰。明刊本三十八卷,四库本作四十二卷。汇集乐律论著十余种而成。其中律吕精义内外篇各十卷,律学新说四卷,乡饮诗乐谱六卷;其余各种不分卷数。此书主旨载律吕精义中。载育精研乐律,阐述“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多有精到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