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139

第139章 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时描绘或吟咏松、竹、梅的诗画,多的不胜枚举。如元朝白朴《朝中措》:“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明朝无名氏《渔樵闲话》第四折:“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红楼梦》第十七回:“原来四面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白蝠’或‘岁寒三友’。”

为什么要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呢?

松树,一直被人歌颂为高大挺拔。《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就是形容山上有高大的青松。《论语·子罕》中记载了孔子说的一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是寒冷的冬天,此句比喻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也可以说在恶劣环境下,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所以四季常青且坚毅耐寒的苍松,奠定了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苍松则被列为岁寒三友之首。故一个真诚的君子,他的品德就当正直如松。唐刘禹锡《降幅汝州途中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唐朝白居易《池上竹下作》诗曰:“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节心虚即我师。”诗中隐喻竹茎中空表示人要谦虚,竹节分明则表示人要有节操。而常年不凋,坚贞挺拔的竹子,常被文人们喻为象征君子的高风亮节。故君子当守节如竹。

古人称颂梅有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自古以来,梅花的不畏寒冬,傲然卓立的高贵品格,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故称君子当坚贞如梅。崔日用《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楼胜应制》诗:“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唐朝蘖(nìe)禅师《上堂开示颂》曰:“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另宋朝林逋(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生性恬淡,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不娶,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梅妻鹤子”。林逋爱梅成痴,他写的咏梅诗《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神的描绘出梅花独有的风姿韵味。人们把“梅、兰、竹、菊”尊为四君子,而梅花排第一;将“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则是唯一并列的花类植物。所以,梅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说备受推崇。

坚忍不拔的苍松、直节中空的翠竹、傲雪凌霜的寒梅,三者都有终年不凋、刚毅、坚韧的高洁风格,因此被世人美称为“岁寒三友”,亦是人格高尚的象征。除此之外,“岁寒三友”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是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关。

据传北宋神宗时,苏轼仕途不如意,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自己开垦了一大片荒地,这块荒地,被当地人唤为“东坡”,所以苏轼便自称别号为“东坡居士”。苏轼栽种稻、麦、桑等农作物,又在田边筑起一栋小屋,取名为“雪堂”。他在雪堂的四面墙上画满雪花,还在院子里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

有一天,黄州知州徐君猷特地到雪堂探望苏轼。他一见雪堂周遭荒凉寂寥,就打趣地问他日常起居,说满眼所见都是白雪,又人迹罕至,不会太冷清、寂寞吗?没想到,苏东坡指着院内枝叶扶疏的花木,开朗的大笑说:“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说,风声沥沥,泉水淙淙就是两部最优美的乐章,而四季常青的松树、枝干挺拔的绿竹、冷艳报春的冬梅就是严冬相伴的三位好友。徐君猷见苏轼虽身处逆境,犹能以“松、竹、梅”自勉,还抱有正直坦荡的高尚品德。从此之后,便对他更加的敬重和照顾了。

于是,后人便把松、竹、梅合称为“岁寒三友”,取其坚贞高洁的品格节操,并将其视为生命力旺盛、源源不绝的吉祥象征。

古人称赞松竹梅,今人也要有“岁寒三友”的品德,要做那“泰山顶上一棵松”就是今人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