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历史名人(兰州历史文化)
10758900000041

第41章 赵元贞:黄土地上的洋博士

双层孤儿

赵元贞(1879—1974年)字正卿,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人。幼年生活凄苦,出生十个月,生父便撒手人寰,生母艰难抚养到六岁时,实在无法拉扯只好送给别人。十一二岁时,养父又死于兰州求古书院,全凭养母操持度日,是不折不扣的“双层孤儿”。7岁入私塾读书,前后地方换了六七处,教师换了七八位,在艰难困苦中求学的他,在17岁时于庆阳棚考取秀才。多年来,在半耕半读中度过,十来岁时就能独立做农活,耕耘、收碾、播种和施肥,样样全会。吃穿不如其他同学,但读书却胜于同门诸生。

光绪十八年(1892年),天遇大旱,饥馑盛行,家乡饿死了不少人。赵元贞家中靠积存的陈粮和东挪西借,勉强度过荒年。生活逼迫下,赵元贞不得不外出谋生,于是徒步走到兰州。刚到兰州便靠乡党许老先生引见,拜一位姓王的先生为师,当了八面逢样儿的门生。后几经辗转周折,1903年考入甘肃文科高等学堂。读书期间,连课本都买不起,靠着自己做饭,同时担任“领班”兼课领月津贴生活,因经济拮据,六年间没有回过一次家。1908年毕业,以全校第一名被选送京师大学堂,学习地质专业。期间又经历了慈禧、光绪晏驾、袁世凯被炸、摄政王被炸、武昌起义、曹锟兵变和宣统逊位等历史事件,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安宁的日子。元贞通过油印讲义、当家庭教师获得的“星点酬劳”补贴费用,艰难地完成六年的学业。

留美博士

1913年夏天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因学业优秀被选派美国公费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柯州高尔登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匹兹堡大学学习深造。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柯州高尔登大学主要学习采矿专业,兼学冶金和地质,修业期满,获采矿工程师学位;个人自觉所学所知不够,又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等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在矿物院专攻冶金专业,取得冶金工程师学位。随后又进入匹兹堡大学的矿物学院钻研金相学。1921年元贞毕业时撰《钢铁冶炼中非金属物的观察与测定》论文,获冶金学博士学位。

赵元贞在留美学习的9年中,时刻惦记着祖国。在柯州见当地的“国王长毫棉”颇多优点,就邮购两磅种子给家乡试种;他把省吃俭用积攒的l00多美元汇回家,捐助村学;当甘肃1918年发生地震时,设法募集100多美元汇往灾区;1921年帝国主义召开华盛顿会议,元贞组织留美学生三次致电,抗议九国公约割分中国的行径。1922年元贞回国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他坚持不受,表示要以自己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甘省官员

1923年,元贞回国,担任甘肃教育厅长,在任期间,创办《甘肃教育月刊》杂志,建立矿师养成所,历尽艰辛筹买仪器,招收学生,为甘肃矿业培养急需之才。他还亲自率领勘探队调查甘肃省的矿产资源,前后历时半年多,从青海到甘肃,经河西到陇东,行程千余里,一路上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经认真仔细调查,绘制成两省最早的矿藏分布图,提出了开发两省矿业资源若干切实可行的设想。1924年,赵元贞任矿务调查局总办,兼任矿师养成所所长。为了搞好矿师养成所教学工作,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颇得社会好评。后来,因甘肃督军陆洪涛突然辞职,致使矿师养成所失去政府支持,不得不在凄凉中解散。1925年,元贞调任甘肃省实业厅厅长,在任期间,创办《实业月刊》杂志,举办甘肃实业物品展览会和农林讲习所,在兰州建立了三处苗圃,设立了兰州气象测候所。1930年,赵元贞再次担任省教育厅长。次年,毅然离开官场,放弃政务,先后在甘肃学院、甘肃农业学校授课。

1950年,被任命为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他以丰富的教育行政管理经验,精心指导全省教育工作,特别是对筹划和发展中等教育做出了显著成绩。1960年,任省政协副主席,兼任《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编委会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被关进“牛棚”。后来在周恩来总理关心过问下,为元贞落实了政策,恢复工资待遇和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职务。

赵元贞一生担任过许多位高权重的大官。解放前他先后出任过甘肃省国民政府的两任教育厅厅长、矿务调查局总办、实业厅厅长(赵任期内改为建设厅)及省参议会秘书长;建国后他又担任过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省政协副主席。按现时的说法,起码也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高官,但现实生活中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赵元贞,却是一件呢子大衣、一双旧皮鞋(有时为布鞋)、一把雨伞和一个拐杖,这是赵元贞多年的标准着装。据说大衣还是美国留学时卖的。建国后不久,组织上专门给他配了一辆小车,但车来接他时,他拒绝上车,往往是他走前面,小车跟在后面。现在很难想象赵元贞当时想的是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保持平民本色,不搞特殊化,则是他为官的一贯作风。

志果校长

1939年,赵元贞创办兰州志果中学,并担任校长。起名“志果”,就是为了纪念其恩师刘尔炘先生,“志果”者,就是不负果斋先生之望,实现果斋先生之志。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学校经费困难,他将自家52间房屋捐出救急,献出l00多亩良田作为学生实习务农之用。中学设在文庙内,最初只收一班40名学生。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学校逐年发展,设置了初中和高中,成了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完全中学。

他执教严谨,一旦老师有病,校长亲自递补,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国文、英语,缺啥教啥,从不耽误学生;他上课从不迟到,讲课又极讲究方法,所以他的课学生们都喜欢听,听课的印象亦非常深刻;学校集会,他训话言简意赅,绝无妄言废语,只要一上台,偌大操场,千余师生,顿时鸦雀无声;他是严师,又是慈父,多年来资助不少学生完成学业,老门房生活困难,他月月从薪酬中节省一点资助,多年不辍。用“严而不苛,罚而不虐,爱而不溺,怜而不戚,训而不斥,责而不詈,开而不除”28个字概括老校长的育人之道,可谓恰如其分。“勤正诚朴”这是志果中学的校训,至今仍是兰州二中的校训。不难看出,作为教育家的赵元贞把培养学生成人,看得比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解放后,志果中学改名为兰州二中,元贞继续担任校长。在担任教育厅长期间,他仍然坚持到第二中学上班,深得广大师生爱戴,他曾经说过:“厅长可以不当,志果中学的校长非当不可。”

他对学校发展、学生学习一心一意,而个人生活尽可能节俭和简约。赵元贞一日三餐非常简单,有时工作一忙顾不上吃饭,课间就让老师花两角钱买一块大饼,就着白开水充饥。有时吃饭,饭桌上放着一碗面条、一碟青菜、一小碟盐。面条吃完后,他在碗里倒一点水,用小拇指沿碗边涮一遍,然后将涮碗水一饮而尽。每年祭孔,上至省主席,下至普通官员,都要到文庙拜谒孔子。此时,学校唯一的一间办公室往往高朋满座,其中不乏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来者在土炕上盘腿一坐,相互寒暄,就去文庙行祭拜之礼。作为文庙的守护人,赵元贞诸事从俭,从不高接远送,更不搞宴请、攀附之事。粗衣蔬食,俭约从事,淡泊明志,不求显达,这位出身贫苦农家的留美博士,到老都保持本色。

1974年,这位自谦为“资质鲁钝”却取得赫赫成就的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病逝于兰州,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