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甘肃靖远出了一位名叫王进宝的将军,因为他在平定吴三桂叛乱时建立了卓越的战功,康熙皇帝对他褒奖有加,多次委以重任。他一生平叛戍疆,享有“再造清室”的美誉。
伯乐慧识千里马
清朝顺治年间,甘肃陇东地区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一时土地焦裂、千里饿殍。农民们只好背井离乡,一路流落乞讨为生。这天,一个衣衫破旧不堪、面色蜡黄的青年乞丐从永登南乡苦水堡一家大户门前经过,他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一路行走,劳累不堪,就躺到了这家门口的碾盘上,不一会儿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第二天早晨,这家的主人周祺邦清早起床,正在纳闷昨晚做的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他家门前的碾盘上卧着一只巨大的黑熊。周祺邦一边回想昨晚的梦,一边打开了院门,呈现在眼前的情景使他大吃一惊:一个乞丐正在碾盘上酣睡,难道真是昨晚的梦应验了吗?他立刻推醒了乞丐询问里居姓名,得知他是靖远人,姓王,因家贫无名讳。周祺邦见他眉眼间气宇不凡,谈吐应对流畅,有不俗的志向,十分高兴,将他收作义子,赐名为进宝。
王进宝就这样在周家住了下来,义父对他视若亲生,不过对他要求很严格。亲自教他诗书礼仪,督促他习文练武,还教导他:男儿志在四方,要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为国家效力,及早建立功业。王进宝当然十分珍惜,他每天清晨闻鸡舞剑,晚上便在灯下努力读书,苦读《孙子兵法》,刻苦磨砺自己。他身强力壮,饭量惊人,每顿饭能吃一升米,臂力更是惊人,能一手举起重达百斤的重物。几年时间过去了,周祺邦让王进宝报名从军,为国出力。沙场点兵,他成为靖远将军张勇麾下的一名士卒。
铁鞭横扫大草滩
在张勇军中,王进宝悉心练武,只要一有战事,他必定冲杀于阵前,勇猛无比,无人能敌。因此,他被擢升为副将,驻守单于城(后改称永固营)、大草滩等地。大草滩广袤无比,狂风呼啸时,“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敌军不时前来偷袭,但是王进宝治军严格,早有准备,每次都是一马当先,勇不可挡,士兵们也被将军的气势所感染,奋勇杀敌,所以敌人每次都是大败而归。
一天深夜,大草滩狂风呼啸,黄沙茫茫,敌军千余人趁夜深而来,王进宝手持二钧(约60斤)的铁鞭,骑马冲入敌军阵营,他怒目圆睁,一路挥舞铁鞭,横扫而过,所到之处,人仰马翻,以至后来敌军中无人敢上前应对。他便长驱直入,敌军阵营于是大乱,死伤无数。远处,朔风呼呼刮着,军旗随风猎猎抖动着……这次战事之后,他声名大振,使敌军闻风丧胆。他因“铁鞭横扫大草滩”的卓越战功被晋升为西宁总兵,继续戍边守疆。
赤胆忠心平叛乱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十二日,吴三桂起兵叛乱。一年后,吴三桂的养子——陕西提督王辅臣,也在陕甘一带起兵响应,占据了平凉、兰州、临洮等地。甘州提督张勇奉朝廷之命平定叛乱,王进宝被调回应敌。叛将将黄河兰州段的浮桥截断,想以此来抵挡。王进宝率部到达兰州西黄河青石关渡口之北的八盘峡村,打算从此地渡过黄河,收复兰州。但是,叛军在渡口派驻了重兵进行把守。
此时正是冬春交替之时,黄河水刚刚解冻。水流湍急又异常刺骨,根本无法顺利渡河。他命人将牲畜的皮囊连起来,搭上木头做成皮筏,以此来当作渡河工具。当地的百姓早已对叛军恨之入骨,他们主动将自己家的牲畜杀了,为王进宝的军队准备皮囊。王进宝的部队星夜潜渡黄河,向青石关的叛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大破敌军。叛军兵败溃逃,王进宝率部紧追不舍,在新城一带歼灭了溃逃的叛将李廷玉部。
就这样,他们一路力克叛军,势如破竹,乘胜来到兰州城下。金城兰州历来是西北重镇,有固若金汤之名。王进宝的部将王万祥献一攻城良策。他认为,兰州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叛军必定严防死守,急切攻城必定难以取胜。不如先去攻打毗邻不远的临洮,削其手足,断其粮草,这样叛军就只能坐守一座孤城。王进宝极为赞同,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样以临洮人王朝海为先锋、王万祥为后卫,领六百精兵星夜赶往临洮。攻城时正值一个雪夜,王万祥选择城墙坍塌之处,在垛口上紧系绳索,数百名勇士攀援而上。等到叛军发现的时候,为时已晚,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鏖战。将士们拼死进攻,终于破城而入,大获全胜,叛军死的死,逃的逃,缴械投降者甚多。很快,兰州周边兰山、榆中、定西等许多地方都被收复,对兰州形成合围之势。经过数次猛攻,叛军只是守孤城抵抗,由于粮草援兵皆断,两个月之后终于开城投降。
兰州大捷后,王进宝一路攻州克县,收复了庆阳、天水等众多失地。他们又一路南进,出征宝鸡、进军武关、直抵汉中,后又大破广元、攻下宝宁。叛将王屏藩、陈君极等人兵败后自缢身亡。将士们在王进宝的带领之下,勇猛无比,势如破竹,叛军已成强弩之末。
康熙十八年(1679年),朝廷东路兵马占领湖南后,与赵良栋、王进宝等各路兵马在昆明会师。这年九月,吴三桂叛军的残部出城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吴三桂叛乱终于平定了!平叛结束后,王进宝应康熙皇帝之诏入京,康熙皇帝对他大加褒扬,委以重任。此后,他历任太原、凉州总兵,为朝廷戍边守疆,成了一代“再造清室”、誉满天下的戍边名将。
王进宝出身贫寒,但却从青年时就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一生忠心赤胆、精忠报国,成就了一番沧海掣鲸、名震天下的宏伟事业。几百年过去了,家乡的百姓们只要一提起他的丰功伟绩,还会津津乐道,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