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用人管好人
10757000000020

第20章 批评方略:粗声恶语吓唬不住人

批评人要注意场合批评部下时必须直言不讳,似是而非、闪烁其词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部下的工作有偏差或错误,当场指出让其注意,并就地进行指导,这是一个原则问题。这种做法最容易使部下本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不为例,深刻检讨。

因为假使当场不讲,而等到许多天以后再说,记忆也淡薄了,对方会一时反应不过来是怎么回事,还有可能招致被批评者的报复心态。

然而,即使当场提出批评,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注意。最重要的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要以轻松的气氛指明部下的缺点或错误。无论如何不能像神经质的病人那样啰啰唆唆地说个没完。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对犯有错误的部下提出批评时,要讲究方式。究竟应该在其他部下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还是在只有本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所谓当场提醒注意和进行指导教育,如果按照字意来考虑,就是在部下犯了某种错误时,随时加以批评指导,而实际上是应该考虑时间、场合和机会的。假设一位管理者带着一个部下到顾客那里去访问,当管理者发现部下在言谈举止上存在问题时,就不能当着顾客的面提出批评。

理所应当,如果顾客是富有经验的人,也会产生与你完全相同的感觉。这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要用高明的谈话方法把部下的缺点掩饰过去。

那么,没有旁人的时候,例如在轿车或在回公司的公共汽车里对部下提出批评,就是绝妙的时机了。所以,这种批评是不能拖延到第二天的。

批评也得讲手段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感情爆发时,连自己也无法收拾。以领导批评部下来说,往往也会感情用事,直接数落部下的错误,让部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此一来,部下对批评当然会感到相当压抑,甚至引起反感。两人之间也会产生紧张的气氛。

为解除紧张,批评过后不妨说句充满幽默感的话。因为幽默的话具有缓冲作用,对消除彼此间的尴尬气氛大有帮助。

幽默的第一效用是解除心理上的紧张感。尤其是双方形成对立关系时,幽默就如一帖清凉剂,使人际关系变得圆满。

由此可见,幽默含有“原谅”及“接受”的意思。这就是说,说出幽默的话即表示能宽容对方的错误。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一天,他为赶上开会时间,命令司机开快车,结果运气不佳,被交通警察逮到。着急的司机急中生智,恐吓警察说:“你看,后面坐的是丘吉尔首相!”而警察也很幽默地回答:“英国首相怎么会违反交通规则?”丘吉尔自知有错,当场就接下罚单,以后还让那位警察升了官,足见幽默确能增进人际关系的圆满。

严厉批评部下后,若一时想不到说哪句玩笑话,亦可用微笑代替,相信部下会因此而消除心中的紧张感。

管教孩子的方法可分“限制”和“要求”两种。孩子在餐厅吵闹时,大人大声吼住便是限制管教。这方法虽能吓阻孩子的行为,却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斥责后再指示该怎么做,便属于后者——要求管教。

美国的心理学家以8岁的孩子为对象,调查孩子的上进心与幼儿期的管教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有上进心的一组孩子均是接受要求管教而成长的,而缺乏上进心的孩子自小到大完全是接受限制管教。

为什么接受限制管教长大的孩子干劲低落?因为行为受限制,自然会产生不满,使向上精神降低。行动被禁止或抑制表示欲求遭受阻碍,这会使人失去意愿,也会缺乏去改变行动的积极精神。限制管教法用久了,孩子便会丧失上进心。

只要能记取这点教训,对提高批评效果会有所助益。因为大多数领导都误以为批评就是管理,也以为不常常批评部下反而会被部下轻视,所以为表示自己的地位高于部下,便以批评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

像这样以批评来惩罚部下,到最后不免会削弱部下的干劲。因为人的大脑部分刺激将会波及四周,而想起过去发生的许多事,且会无限扩大,使人感到犹如被绳子勒紧脖子一般。如此将会使部下的欲求不满,上进心也随之减弱。基于这点,当批评人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批评内容,在脑海中先演示批评的经过情形,才能增加批评效果。

点到为止,不可过了头

晏子是齐国一位善谏的大臣。晏子死了17年后,齐景公有一次请大夫们喝酒。酒后射箭,景公把箭射到了靶子外面,满屋子的人却众口一词地称赞他。景公听后变了脸色,并叹了口气,把弓丢在一旁。

这时,弦章进来了。景公说:“弦章,我失去晏子已经有17年了,从来没有听到别人对我过失的批评,今天我射箭射到了靶子外,他们却众口一词赞美我。”

弦章说:“这是那些大臣的不对。他们本身素质不高,所以看不到国君哪些地方不好;他们勇气不够,所以不敢冒犯国君的尊严。但是,您应该注意一点,我听说‘国君喜欢的衣服,大臣就会拿来替他穿上;国君喜欢的食物,大臣就会送给他吃’。像尺蠖这种虫子,吃了黄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黄;吃了绿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绿,作为国君大概总会有人说奉承话吧!”

弦章的话在景公听来颇有道理,明白了奉承者不过是投自己所好,如果自己对奉承话深恶痛绝的话,就很少会有人来自讨苦吃了。弦章虽未进一步指出因为景公喜欢听奉承话才造成如此局面,但景公已深刻领悟到这一点,事实上,如果弦章再画蛇添足地批评景公一番,效果反而不会有点到为止好。

当人们发表批评意见时,还要注意不要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使当事人没有时间与机会来思考你所提出的意见。言语啰唆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也是对当事人不尊重的表现,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在心理咨询当中,咨询师常常在讲话中有意地停顿几秒钟,以观察对方是否有话要说。同时,他还会不断地运用沉默来暗示对方思考自己讲过的话,并提出问题。这种手段不单给来咨询者以充分说话和思考的机会,还可促进咨询师与来咨询者之间的相互共鸣和理解。

卡耐基把说话啰唆当作影响人们接受批评意见的因素之一。他出:“我们每说一句话都应显示出其说话的价值与力量。没有力量的话就是没有价值的话,等于没说一样。不能达到说话目的,那就是废话,废活就意味着啰唆。”所以,批评的艺术还在于言语简明扼要,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反之,话讲得多了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对方会对你产生反感,反倒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发表批评意见还应避免扩大事端,否则会将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也扯进来,使得当事人越听越不耐烦,增加其对批评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要面子的人,在发表批评意见时不断扩大批评范围,无疑是逼他不认同批评意见。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常见的问题就是唠叨。本来是出于对彼此的爱与关心,但因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一件事做错了,将其以前做错的也牵扯进来,进行一番批评,使得对方不但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当前的批评,反而还不得不为自己以前的行为进行辩护。

就心理学而言,在批评当中扩大事端,等于改变两个人原有的认知对象及其认同条件。正如丈夫因一天不做家务而受到妻子指责,说他从来不干家务,他会本能地加以反驳。因为其批评话题已产生了本质性变化,即双方认同的基础已不是谈论今天这一具体事件,而是把以前所有错或不错的事合在一起,难怪丈夫会感到委屈不服了。

另外,应对一个过错进行一次批评。要想对一个已知过错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够了。批评两次完全没有必要,再来一次就成了唠叨。如果总把过去的错误翻出来并唠唠叨叨地没个完,对于批评者来说完全是愚蠢和无效的。

“妙语精言,不以多为贵。”批评人,话不在多,而在精妙,所谓“言贵精当”。言语精练往往能一语中的,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信息;一语道破,使对方为之震动,幡然醒悟。如果拖泥带水、东拉西扯,反而使人不得要领,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急躁情绪,也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了。

先赞扬后批评

批评也是一门艺术,许多领导之所以没有树立真正的威信,并非他本人没有能力,而是不善于运用批评这种技巧。

部下免不了犯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因此,作为领导,对他们提出批评是常有的事。但是,一提起批评这个词,许多人会不寒而栗,因为他们的领导总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唬着脸把他们损得一钱不值,以致部下工作时总是谨小慎微,不敢承担责任。如果这种习惯在整个单位形成一种风气,那么就会使单位——无论是机关,还是工厂企业——丧失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批评无助于改进工作,反而适得其反。要知道,批评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把对方压垮,不是整人,而是为了帮助他成长;不是去伤害他的感情,而是帮他把工作做得更好。

有的领导善于批评,他们总是采取先扬后抑的方式,比如:

“小张,你的调查报告写得不错,你肯定下了不少功夫。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没有涉及……”

“小李,自从你调到这个单位来之后,你表现不错,对你取得的成绩,我非常赞赏。就是有一点我觉得可以做得更好,我也相信你一定愿意改正的……”

“小姜,根据往常的经验我知道,你不至于犯这种错误,是否有什么原因使你这次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这种气氛有助于使对方认识到你不是在攻击他,不是批评他这个人,而是批评对方的某项工作或某件事情。把你的批评指向他的活动,就无损于他的整个自我形象,这样就使批评建立在友好的气氛中,使对方感到无拘无束,欣然接受批评。用这种方法,你在指出他人错误的同时实际上夸奖了他,使他得以重新树立自我形象,因为你给他的感觉是“领导的话说明我这个人还是不错的”。这样你就让他知道,你是信任他的,并期望他做得更好,这对于他而言,不辜负你的信任和期望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

如果对方需得到忠告批评,也要从赞扬其优点开始。这种方式就好像外科医生手术前用麻醉药一样,病人虽然有不舒服的感觉,但麻醉药却能消除苦痛。

总之,从赞扬开始,以忠告批评结束,问题也解决了,感情却没伤,真是一种奇妙方法。

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你的下属

有些部长、科长在和其他的领导干部聊天时常会数落自己的部属:“我的部属们真是不够机灵。小余那憨样,同样的事情不跟他说上三次他是没办法做的。”特别是一到人事考核的时候,有些干部就会说遍自己所有部属的坏话。

当然有时候某些部属的缺点的确是应该指正,所以就应该把事实指出来,作为该人今后的努力方向。但是对部属最多也只能做到这样。绝对不能在公事以外的场合(例如酒席中)宣扬部属的坏话,要说的话也只能和当事人一对一地说,不能让别人听到。否则,部属们就会一个一个地背弃你。

有些人不仅说部属的闲话,还会说上司的闲话。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在部属面前公然说上司的坏话。他本人是很有正义感,但有点莽撞,不知是太单纯还是太没顾忌,不管对象,照自己想的说,坚信口无遮拦是美德。

如果对方有一定水平或地位而且年纪较大的话,可能觉得“哈哈,那个人又开始发牢骚了”,听过了就算了。但是万一是不知情的新同事,或是即使早已了解却仍然不能接受的青年、偶尔拘泥于某种情分的局外人,他们会很不高兴的。不仅如此,如果是碰上小人或间谍型的人,可能还会争相向上层去报告。

结果这不仅对本人没有好处,对他的部下也没有任何帮助。部下也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想过有竞争的生活,想做有意义的工作,想在有魅力的工作环境、在有能力的上司手下过充实的生活。而他却一直在破坏这种期待,挑下属工作、生活的毛病。

再怎么说,最值得部属信赖的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做到不说别人的坏话。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要说自己的上司或部属的坏话。

天下总没有人被称赞还会生气的。如果你真认为某人没有值得夸的地方,那也未免太主观片面了。只要是人,一定会有一二个优点。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个优点,就表示你还未能彻底了解这个人。

不要抓住小辫子不放

无论在办公室、工厂还是在家庭中,如果缺乏具体明确的工作规章,而领导又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就势必造成普遍的不满情绪,降低士气。其实只要稍微费点功夫,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大多数人都渴望做得正确。活干得轻松漂亮,又可以受到表扬,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当你告诉别人什么地方错了,同时也应该告诉他怎样做才正确。重点不应该放在错误上,而应该放在改正错误的手段和方法上,以避免今后重犯。这样做就是一种平等协作的态度,这比你只是简单地责怪或训斥会取得意外的成效。

俗话说,话说三遍淡如水。要想对一个已知的过错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够了,批评两次完全没有必要,而三次就成纠缠了。

如果你提起某人过去不愉快的事,或改头换面地重谈过去已犯的错误——揭人疮疤,会令人很不舒服。除非他又重犯类似的错误,否则,无缘无故的挑刺儿会使他认为你或者抱有成见,或者别有用心。

要记住你的批评目标:使这方面的工作得以改进,顺利地完成任务。一旦这种错误得到纠正和解决,就忘掉它。一次批评,一次提高。当对方接受批评,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时,他已经在新的起跑线上了。如果你还没完没了地重提过去的事,你实际上是把他贬低到过去的低水平,不仅有损于他的自尊心,而且让人怀疑你的用意。

总是翻人的老账,唠叨个没完,完全是愚蠢和无效的。要知道,这不是存款,时间越久,利息越多。犯这种毛病的不限于领导,我们许多人也经常从别人已经过去的错误中翻出些陈账来,似乎别人永远也还不清这些债。这绝不会有助于他人的进步,相反,很可能产生误解,让人觉得你是有意贬损他的形象,扩大他身上已经将近洗清的污点。

因此,当你在批评别人时,最好“就事论事”,不要旧账新账一起算。比如,在交谈结束时,说一句:“我相信你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诸如此类勉励的话就会让人觉得这不是有意打击,而是变失败为成功之母,这不失为一次有益的经验,他会鼓起精神,更加踏实地投入工作。

不吝惜表扬你的下属

表扬好的和批评不好的,应该了解和掌握人有“尊重的需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方法,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家公司分别对表扬和批评100名职工所起的效果进行了记录,结果发现,表扬和奖励采取公开的方式效果好,批评则采取个别的方式效果较好。相反,采取公开的方式进行批评,效果则明显不佳。

人之所以喜欢表扬,特别喜欢公开表扬,就是因为人有“自尊需求”。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如果自尊严重受到伤害,那后果更是彻底糟透了。可见公众舆论是何等重要。美国商业机器公司有一位高级负责人曾由于工作严重失误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巨额损失。

为了此事,他心里十分紧张。许多人向董事长提出应把他革职查办,但董事长却认为一时的失败是企业家精神的“副产品”,如果继续给他工作的机会,他的进取心和才智有可能超过未受过挫折的常人。因为挫折对有进取心的人是一副最好的激励剂。“一棍子打死再踏上一只脚”,甚至落井下石根本无人情味,这是必须尽力避免的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来对待他人的工作失误。

第二天,董事长把这位高级负责人叫到办公室,通知他调任同等重要的新职。这位负责人十分吃惊:“为什么没有把我开除或降职?”“若是那样做,岂不是在你身上白花了1000万美元的学费?”后来,这位负责人用坚强的毅力和智慧为该公司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你的下级犯错误时,要慎重考虑处理办法。不少领导人对此的反应常常是凶狠地训斥甚至责骂犯错误的下属,使他离开你的办公室时很不高兴,甚至心存报复之意,这样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既然错误已经犯了,就只能在如何减少错误的损害程度和避免重犯上下功夫,使错误成为通向成功之路的铺路石。中国伟人毛泽东同志说:“工作中难免要犯错误,但错了能改还是好同志。”

所以,经营者应以满腔热情来挽救失误的人,鼓励他用积极的观点去看待错误。像商业机器公司那位董事长一样,通过热情谅解下级的过失或错误、维护下属自尊心的做法,激励他们的进取行为,使其不致因失误和错误而暗淡无光、垂头叹气、止步不前,从而将错误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为经营者,要让部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多表扬,少批评。“嗯,完成得很好,第一次就能完成得这么好,真不简单!”

受到表扬的部下,显得十分高兴,他合格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心情十分愉快,并且增强了信心:“这样的工作我也能做了。”

在让部下干一件新的工作或需要以更高能力进行的工作时,开头常常是个关键,假如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以后更会充满信心去进行工作。假如一开始就遇到挫折,以后便很难把工作进行下去,常常会丧失信心。作为领导且记要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鼓舞士气、树立信心是主要的。

批评要讲究方法

出于改造和团结的目的,批评也得讲求办法,不能粗暴,不能由自己的性子而定。

下面介绍一些批评的方法。

(1)请教式批评

生活中有个例子。有一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内捕鱼。远处走来一个警察,捕鱼者心里想这下可糟了。出乎意料的是,警察走近后,不仅没有大声训斥,反而和气地说:“先生,您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了?”这情景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诚恳地道歉而去。

同样的道理,当下属发觉他的过分殷勤“伤害”了你后,他也会自责的。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必要厉声训斥他,而应用温和的方式作一个“冷处理”,这样更好。

(2)安慰式批评

你应该多从下属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体会下属的用心。你会发现如果你站在他(她)的位置上,你也可能这样做,只不过不像他(她)那样严重罢了。

既然能意识到这一层,你就应该注意去保持下属的轻松心情,在批评的同时也留些余地,给对方一些安慰。

然而,你的安慰也应该有个限度,你要明确你的态度是批评性的,绝不可以给下属留下一种鼓励、劝勉的印象,那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尤其是面对这种过分献殷勤的下属,他们以为天下的领导都喜好奉承,说几句批评式的话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对待这种下属方是你最“用心”的时候。

(3)暗示式批评

批评本来就是一件令人不痛快的事,尤其是针对那些有“过分殷勤癖”的人。

有的秘书对领导十分体贴。本来领导正在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份重要文件的处理中,可秘书却三番五次去干扰。他自以为是好意,要么问问是否用咖啡,要么去打听一番领导的工作进程,要么去诉说几句对领导工作精神或效率的奉承话。对于这种秘书,你可以告诉他:“我看王秘书倒是很好!安安静静的。”

领导者用王秘书作榜样,是因为王秘书能够理解领导,会安静地做自己的工作,不打扰领导,不侵占领导的工作时间,只在领导需要服务时才及时送去服务。

通过两相对照,这些下属自然会对你的批评心领神会。你没有过分显露自己的不满,又使下属能保住面子,维护了他那点自尊,同时也令下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使他积极主动地改正错误。这可谓是种“一箭双雕”的做法,你不妨试一试。

(4)模糊式批评

某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了员工大会,领导在会上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公司的纪律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有个别人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也有的在上班时间聊天……”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模糊式批评。他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段时间”、“总的”、“个别”、“有的”、“也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面子,又指出了问题,他没有点名,并且说话又具有某种弹性,通常这种说法比直接点名批评效果更好。

(5)指出错时也指出对

大多数的批评者,往往是把重点放在指出下属“错”的地方,但却不能清楚指明下属应该怎么做才“对”。

领导的态度对下属改正错误绝对有影响:要么有利于改正下属的行为方式,要么就会对下属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指责下属的同时,领导也应该指出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这样才能更具有说服力,使下属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批评,并依据你的批评积极主动地去改掉错误。

对于那些过分献殷勤的下属,你应该明确指出他这种行为对他自己、对公司、对当领导的你及所有人的危害性。同时,也给他指出一条明路,教育他用能力、用学识、用良好的人格力量去赢得领导的赏识。如果他确能改正,并小有成绩,那你就应适当鼓励他,不违你的前言,这也有利于他向好的方面继续努力。

被人们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实业家松下幸之助从一个火盆商店的小伙计起步,仅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便创建了盈利额居日本大公司榜首的公司。松下幸之助在员工面前是个恩威并施的权威。他训导人时,尽管口吻严厉、态度暴躁,但却是直言不讳、以理服人。他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人难免犯错误,即使是一些职务很高的人也不例外。对于我们公司干部的过错,我决不会视而不见,对他们采取姑息宽容的态度。相反,我要提出书面批评,提醒他们改正错误。

“我批评人的宗旨是以理服人。譬如,有一次,我把一个犯有过失的干部叫来,对他说:‘我对你的做法提出书面批评。当然,如果你对我的批评毫不在乎,那么,我们的谈话就到此为止;如果你对此不满,认为这样太过分了,你受不了,我可以作罢;如果你心服口服,真心实意地认为我的批评确有道理,那么,尽管这种做法会使你付出一定代价,但它对你仍然是值得的。你通过深刻的反省,会逐渐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干部。请你考虑一下。’

“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个干部说:‘我都明白了。’于是我又问:‘是真的明白了吗?是从心底里欢迎批评的吗?’他答道:‘的确这样想。’接下来我又说:‘这太好了。我会十分高兴地向你提出批评的。’

“正当我要将批评书交给那个干部时,他的同事和领导来了。我说:‘你们来得正好,我向XX提出了批评书,现在让他读给你们听听。’

“待那个干部读完批评书后,我对他们三人说:‘你们是很幸运的。如果能够有人这样向我提出批评,我会感到由衷地高兴。但是我想,假如我做错了事,恐怕你们只敢在背地里议论,而绝对不会当面批评我的。那么,我势必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重犯错误。职位越高,接受批评的机会就越少。你们的幸运就在于,有我和其他领导监督你们,批评你们。而这种机会对我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也许我批评人的方式不合乎常理,使人难于接受。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那个干部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而且果真成了一名优秀的干部。”批评要注意场合员工表现得好,领导就应公开表扬,使其在众员工面前脸上有光;表现不好,就私下批评,也使其有面子。领导只有如此,才能使其员工信心十足,努力为企业效力。

也许你还记得美国一位著名的“败将”——高斯将军。他所采取的做法是:严肃批评配以大力赞扬,做到该严厉处罚的就处罚,值得表扬的就大力加以肯定,赏罚分明,把握好分寸。

大家应该还记得史蒂芬·柯维提到的格次垒战役中,高斯将军的副官阿恩蒂利是如何擅自行动,兵败沙场的。就凭这一点,阿恩蒂利就应该受到严厉的军法处置。确实当时许多人都要求把他交付军事法庭定罪,不处罚不足以平民心,但如果真这样做,高斯将军又会失去一名骁将。

话说回来,也不能为他文过饰非。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悲剧是不可再出现的,必须让阿恩蒂利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以免以后重蹈覆辙,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下面来看看高斯将军处理这件事的实际言行。

高斯将军说道:“阿恩蒂利,你作为我的副官,就如同我的左右臂,你所担负的责任就是指挥好你的部队,使其不受敌军的偷袭,并要在战争开始后负责侦探情报,向我报告,以便随时调整作战计划。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你在这次决定性的重大战役中表现很差!”

阿恩蒂利双目下垂,不敢正视,笔直地立正站着,一动也不动。

高斯将军继续说道:“你擅自行动,贸然出击,损失惨重。造成我们也在不明情况的形势下,仓促投入战斗,并没有作仔细全面的安排计划。这种盲目作战,不败才是奇迹。我们现在能活着简直是上帝最大的保佑。”

“高斯将军,责任完全在我。”阿恩蒂利大气不敢出,额上冒出了一层细汗。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正处在严厉的自责之中。

高斯将军看到这种情形,似乎又产生一点同情的心态,但他不能感情用事地对阿恩蒂利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要紧的是千万要记住教训,有些教训是不需要多次的,因为那个代价是昂贵的、惨痛的。”他用理智战胜情感。此时此刻,需要的是严厉的批评和责备,而不应该掺杂任何人情因素。尽管如此,作为一名关心爱护手下士兵、身经百战的老将,高斯的语气显然还是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你当时可能是愤怒之情冲昏了头脑。年轻人最忌讳的就是感情用事,不顾大局,贸然行动。现在既然一切都过去了,我对你所能说的只是——不可再那样。”

责备训斥的任务完成了,高斯将军想让紧张严肃的气氛逐渐放松下来。他沉默了一段时间,目的是让刚才的话深入阿恩蒂利的内心深处,进行深刻反省,以达到预期目的。

果然,阿恩蒂利表情沉重地取下腰中的盒子枪,双手托着,缓缓递到高斯将军的面前。高斯将军并没有立刻接过,他把手背到身后。

阿恩蒂利说:“由于我的失职,使得部队损失惨重,我不配再当他们的长官,也不值得您的信任……”

这时,高斯将军大声喝止了他:“我现在要的不是你交枪给我,辞职逍遥。我需要的是一位知过而能改的得力军官。明天还要继续战斗呢!”

“你在我的部下多年,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所作的贡献是其他同职位的军官所无法匹敌的。以前的多次战斗中你的表现都十分出色,这次……”高斯将军作出停止的手势,“就此打住,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件事抛在一边了,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听完这个故事,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要想完成你的领导任务,要求下属听从你的安排,你就应该注意做到公开表扬、私下批评,并记住在批评教育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加上一些肯定的赞赏,让别人有改过的机会,从而再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