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0752600000041

第41章 法源寺

前几年,风闻台湾李敖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街头巷尾的书肆便争相摆出该书重印的版本,许多人都是通过这本书才知道北京有个法源寺的。法源寺每天的游客立时激增,而且几乎人手一册《北京法源寺》,按图索骥,一路打听而来。

法源寺居然跟大名鼎鼎的诺贝尔产生了联系,而且很明显沾了他老人家的光。因为李敖的这本《北京法源寺》数年前就在大陆出版过,但读者寥寥,自从获提名的消息传出,顿时显得洛阳纸贵,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而那些排队购书或持书慕名而来的人们,究竟是真爱法源寺呢,还是更爱诺贝尔?

相比较那些著名的景点,人们对法源寺的关注显得实在太少了,甚至可说,它一直处于里面,默默无闻。外地游客来北京,都是为了看天安门、逛故宫、爬长城的,没有谁想到去法源寺添一炷香火,它甚至算不上一个旅游景点,甚至许多本地人都不了解自己拥有法源寺这么个伟大邻居。

法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说起来也有1300多岁了,是老人中的老人。据传该寺系唐太宗为悼念东征阵亡将士所建,故原名悯忠寺,后于清雍正年间正式改名为法源寺。法源寺历经辽、金、元、明、清各代,屡遭劫难,最严重的一次是辽代清宁三年(1057年)的大地震,使这艘佛海中的巨轮樯倾橹毁,但它最终还是从废墟中站立起来了。我们今天所见法源寺的规模,基本上是辽代道宗时重修的布局建筑,只不过周边范围有所收缩。大雄宝殿内,髙悬有紇隆皇帝御书之“法海真源”匾额;净业堂里原供奉有唐僧玄奘法师头顶骨,可惜后来失盗了,不知沦落何人之手。

法源寺的丁香在京城颇负盛名,算来岂只百年,那真是“葱茏浅色天,空外已无禅。立尽香多处,深知寺有年”。多年以来,法源寺别的花卉时有盛衰,惟独丁香一直繁茂无比,生命力极强。

自清代开始,常有诗人相约聚于寺里举行“丁香大会”。1924年4月26日,印度诗人泰戈尔由徐志摩陪同前来观赏丁香,继续了京华这个传统的韵事。

法源寺目前是中国佛学院院址,遥远时代的许多禅房而今成了来自五湖四海僧侣们的集体宿舍。走进寺院,经常会看到三三两两的僧人在丁香树下、古禅房前读书。院内几许肃穆,一派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