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0752600000026

第26章 城墙

将居民点围绕起来的城墙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北京,作为中国古都,城墙历来都是统治者们注意的中心。北京现在可以考知的古城墙是金中都的城墙。金代统治者仿照北宋汴梁城的布局,集中了120万劳力花3年时间对辽城旧址进行了扩建,城墙周长37里,东至今琉璃厂西口,西至广安门外土城遗址,南至右安门外1公里,北至宣内顺城街路北。可惜的是,金中都遭到元代统治者的破坏,元代在中都之北新筑了大都城,周长30公里、城基厚216米、顶部厚167米,这就成了今天北京城的雏形。

元大都城墙现在仍然可见,这就是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明代初年,徐达攻占大都后便着手改建城池。北面拆大都北垣,南缩25公里,另筑新城,南垣则向南推展1公里,东、西城垣均在元土城基础上包砖砌成,城周长20公里。

到明代中叶,统涂者计划在古城墙外扩建一层套城,首先兴建的是南城墙。然而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因财力不足,只好在东西角楼处封口。这样,北京城墙格局就成了“凸”字形,城墙也有了内城和外城之分。

金代和元代城墙均以土筑成,元代还在城门之外加修瓮城,目的是加强城门守军的防护能力。其上筑有高大的箭楼,上设排射孔,守城兵将出击时可在瓮城内集结,然后启门出击。如现在俗称的前门,就是正阳门的瓮城。

明代扩建城墙时,建筑者们在土城之外包以大块青砖,从而保证了城墙的稳固。清代末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为让火车从天津直达正阳门,在左安门旁开了个城豁子,这是对北京城墙的第一次开刀。从此以后,对城墙的破坏便一发而不可收,谁用土就挖城,谁用砖就拆墙。

1917年,段祺瑞为讨伐张勋,拆了东安门南段的皇城。到内乱平息,皇城差不多已被全部拆除,古京城只剩下残壁断垣了。

北京城墙最大的变化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首都的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城墙存废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以梁思成教授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应该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保存下来,并在城墙顶部开辟登高游憩之地,以保留这一世界古代文明的奇迹。

可惜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北京城墙逐渐被拆除,如今只剩下紫禁城、天安门、正阳门、德胜门、东南角箭楼等几处孤零零的城墙。

1988年,北京市花100多万元修复了近20米的西便门古城墙遗址,它是北京城现今仅存的一处明代内城城墙,成为首都新的旅游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