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语禅心
10752000000079

第79章 与儿期早行喻——虚心求教,拨云见日

“佛语”

昔有一人,夜语儿言:“明当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

儿闻语已,至明清旦,竟不问父,独往诣彼。

既至彼已,身体疲极,空无所获,又不得食,饥渴欲死,寻复回来,来见其父。

父见子来,深责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来?徒受其苦。”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晚上对他儿子说:“明天你和我一块到邻村里去,取些东西回来。”

儿子听了这话后,到第二天大清早,也不问他父亲,就一个人到那个村子去了。

到了邻村后,儿子又累又乏,却什么东西都没有拿到,还没有吃上饭,饥渴难耐。后来他只好回到家里,见到了他的父亲。

父亲见儿子回来了,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你也太笨了,没有脑子的东西!为什么不等我,问我要去取什么东西,结果空着手白跑一趟,受苦又受累?”这个呆儿子的行为被当时人们所讥笑。

“禅心”

明确行动的目标,辅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仍有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故事中的儿子犯错的根本原因在自己的急性子,以及他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在还没有弄明白目的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行动,那么所有的行为都是盲目的。所以,儿子到了邻村之后才会发现自己原来无所适从,再加上自己又累又饥渴难耐,失败沮丧的念头必然会油然而生。此时,便会再去仔细分析父亲的话语,为自己以后漫长的人生之路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正确的目标能够引导人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整天如行尸走肉一般浑浑噩噩,必将被生活所遗弃。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有最终的目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最终目的有着明确的认识。就像故事中的儿子一样,只知道是要去邻村取东西,却对取什么的目的性一无所知。那么这时,就要学会对人倾诉和倾听别人的诉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才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其中的利害关系。虚心向对方求教,把自己的处境告诉你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也许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对你自己有所启发和帮助。即便没有人能够给你指出一条可行之路,恰当的倾诉会平静自己急躁的心态,使自己能够冷静地看待原本杂乱无章的事情,解决之道也许便会在不经意之间出现在眼前。

一日,怀海禅师带着他的弟子在田里插秧。但弟子们插的秧总是歪歪斜斜的,禅师所插的却整齐得很,仿佛用尺子量过一般。

弟子们见此情景,十分疑惑自己与师父同是插秧,而整齐度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便请教禅师如何才能把秧苗插直。

禅师回答道:“非常简单,只要你们在插秧时,眼睛盯着一样东西,自然秧苗就能插直了。”

听完师父的教诲,弟子们很快就插完一排秧苗,但此次所插秧苗还是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

这时,弟子们更为不解了,都在琢磨着到底是什么原因。

过了一会儿,禅师便问弟子们刚才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是啊,那东西就是吃草的那头水牛,我们就以它为目标的。”弟子们回答得异常干脆。

禅师听了,继而笑着说道:“水牛是移动的,你们插的秧苗也跟随着水牛移动,自然弯曲了。”

弟子们听后猛然醒悟,于是选了远处一颗大树作为目标,后来所插的秧苗都十分整齐。

确立一个固定的目标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之后脚踏实地地去付出,朝着确定的目标奋勇前进,才可以获得最后的成功。弟子向师父请教之后才明白了插秧的诀窍,所以,在自己选不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虚心请教。学会运用他人的智慧,远比一个人冥思苦想要快速许多。只有集思广益,才能采百家之长,最后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成为一家之言。

不妨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做是协助我们成功的工具,合理利用,协调工作,才可以在外力的协助之下拨开蒙在自己心头的迷雾,看到胜利的曙光。

当然,不要忘记感谢别人的帮助,永远不做过河拆桥的小人,才能在成功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