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59

第59章 杨业:忠义可鉴,大败辽军

杨业(公元约926~986年)北宋名将、军事家。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父亲叫做杨弘信,为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本名重贵,原为北汉军官,北汉主刘崇赐其姓刘,名继业。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官至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北宋灭北汉后,杨业随其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命他复姓杨名业。因他熟悉边事,仍任他为代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长驻代州(今山西代县)抵抗辽兵。由于杨业屡立战功,人们称他为“杨无敌”。

出入沙场,美满姻缘

杨业自幼就善骑射,胸藏大志,颇有侠士风度,爱好打猎。每次出猎,他的猎获物总是比别人多。他还常对伙伴说:“我将来当了大将带兵,会像老鹰、猎犬追逐兔子一样。”十五六岁的时候,杨业已跟随父亲出入沙场了。

杨业同折(shé)德扆(yǐ)的女儿折太君结婚,折太君就是民间传说的“杨门女将”的主帅佘太君。

折氏世居今天的陕西府谷一带,是当地的豪族。折太君的高祖,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祖父折从阮在后梁时为府州刺史。后晋时,契丹入掠,他同杨信联合共同举兵抵抗。后来,他俩共同辅佐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做了后汉皇帝。折德扆是折从阮的长子,行伍出身,一直跟从父亲参加抗辽斗争,后汉时为府州团练使。折太君生长在军人家庭,经常耳闻战马嘶鸣。婚后的公公、丈夫,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所以,她也“善骑射”,“尝佐业立战功”,连她的侍女、仆从也个个武艺过人,她和杨业的婚姻可说是门当户对的美满姻缘。

骁勇善战,北汉名将

杨业20岁时,到北汉刘崇手下供职,改刘姓,名为继业,任保卫指挥使、侍卫新军都虞侯等。带军所到之处,骁勇善战,所向披靡,遂成为北汉名将。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夺了后周的皇位,建立宋朝。在北宋消灭各个割据政权统一南北的过程中,遇到的强劲对手,除契丹外,就要算北汉了。天会十二年(公元968年)北汉皇帝刘钧死,最高统治集团爆发了争夺皇位的斗争。赵匡胤决定待机发兵,灭掉北汉。杨业参加了这次抵抗宋军的战争。他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都虞侯,就是兼统北汉的中央部队。杨业和将领冯进珂领兵扼守太原城南的团柏谷。宋军的先锋何继筠夺下汾河桥,直逼太原城下。杨业打败宋军,迫使宋军退走。第二年初,宋太祖亲征北汉。杨业和将领冯进珂仍驻屯团柏谷。由于北汉牙将陈廷山投降宋军,杨、冯二将苦战失利,损伤千余人,退入太原城。北汉主刘继元解除了杨业的兵权。

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率兵征讨北汉,围攻太原,在太原城外布下四个军寨。杨业率骑兵几百人从城内冲出,直攻宋军东寨。东寨主帅挺身抵挡,北汉兵出援,杨业最后拽着城墙上垂下来的绳子,才进入城中。五月,宋军在围攻太原的同时,引汾水灌城,太原危急。北汉主命令杨业与司空郭无为等,领兵千余人乘夜出袭宋军。这天夜里正好下雨,汉军迷路,杨业马足受伤,只好中途返回城里。

北汉灭亡,降宋封赏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就是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南方诸国都已削平,攻打北汉就成为完成统一的首要任务。这年二月,赵匡义集中兵力亲自伐汉。为了防止辽出兵救援北汉,赵匡义以一部分兵力先攻占太原以北的忻州(今山西忻州)石关岭一带。当契丹的几万援兵到了忻州,就被宋军击败。三月底,宋军包围了太原。至五月初,太原附属的小城羊马,被宋军占领。北汉的统兵将领都指挥使郭万超逾城投降,北汉军心瓦解。杨业对这次战争的形势是看得很清楚的。宋朝集中军事主力来对付北汉,而当时的北汉只剩下了十来个州的土地和000多户居民,同宋朝的实力相差太大。所以,在宋军围攻太原时,杨业从北汉主的出路和河东百姓的利益出发,劝刘继元降宋。刘继元拒不接受投降。后来,北汉都指挥使投降宋军,刘继元的亲信大臣也都纷纷逃散,城中危急,刘继元走投无路,只好派人奉表出降,北汉至此灭亡。

赵匡义早已听说杨业骁勇无敌,曾派人收买他,杨业不从。北汉主投降以后,赵匡义召见杨业。杨业在北汉29年,很受北汉主的重用,他为感激知遇之恩,向北叩拜,大哭一场,算是告别北汉,然后解甲来见赵匡义。赵匡义大喜,赏给他许多东西,让他恢复原来的姓氏,单名一个业字,在自己的身边担任散职,做右领军卫大将军。杨业降宋,立即受到封赏,这不仅是由于宋太宗赏识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曾劝说北汉主降宋,宋太宗授予杨业官职时的诏令,即表彰他“定策乞降。”为宋朝立下了大功。杨业从抗宋到降宋,表明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也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将领。

雁门大捷,大败辽军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九月,宋太宗班师南归之后的两个月,辽朝统治者为报南京围城之仇,出骑兵10万南伐;同时还派一支人马进犯雁门山南。这两路军都先后被宋军击败。但宋朝统治者由此更加认识到北部边防形势的紧张,所以,就在这年冬天,战争还没结束,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熟悉敌情,任命他为代州刺史,兼领“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派他和潘美一起戍守并州地区。代州的重要性在于雁门关。代州北边40里就是重峦叠嶂的雁门山。

雁门山的断崖峭壁间,有条崎岖曲折的路,号称天险,它就是著名的雁门关。自古以来这儿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出了雁门关就是辽国。代州称得上是宋朝的边防重地。宋太宗委任杨业担任这个职务,可以说是对他的很大信任。志在疆场的老将杨业,也很乐于担当起防守宋王朝北界的任务,杨业从宋朝中央领到的禁军,加上代州一州的厢军,不过几千人。而契丹从代州南下的军队,常有上万人,甚至10万人。杨业不畏艰难,在当地人民支持下,以杰出的军事才能,丰富的作战经验,经常打败入犯的辽军。他虽然不知书,但作战勇敢,又有智谋,平时注意将士的攻战训练,能与士卒同甘苦。代北冬天寒冷,当地人大多穿着皮衣,杨业只穿絮有棉絮的衣服。他的衙门也不生火,他却丝毫不感到寒冷。他从政简易,关心属下,所以士卒都愿为他出力。

杨业赴任不到三个月,在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辽景宗就亲率10万大军进犯雁门关。杨业命部将董思愿守住雁门关峡谷南口,自己亲率数百骑从西陉(雁门关峡谷西支),绕道至雁门关峡谷北口,猛攻辽军,杀了辽朝的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缴获无数马匹盔甲武器。杨业因功升为云州观察使,仍为代州刺史,并兼郑州防御使。从此,辽军望见杨业的旌旗,就自动退去。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四月,契丹分三路伐宋,中路3万人攻雁门。杨业在雁门关大败辽军,斩辽军将士000人,乘胜追逐到朔州(今山西朔州)、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镇)和应州(今山西应县)等地,攻破辽军营垒36座,俘获辽军1万多人,得到牛马羊5万多头。

在杨业驻守代州的七八年里,辽军从未攻入过雁门关,河东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为此,河东人民世代传诵他英勇战斗的事迹。

“点评”

杨业有七个儿子,除杨延玉牺牲外,最著名的要数杨延朗。杨延朗后来改名杨延昭。他镇守边关20多年,曾多次打败辽军的侵扰。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是一个将军,曾在西北和河北一带镇守边境。“杨家将”祖孙三代英勇抗辽,为保卫宋王朝作出了贡献。民间演绎的“杨家将”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