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58

第58章 李晟:平定藩乱,国之栋梁

李晟(公元727~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县)人,中唐著名爱国将领。他为人秉性正直,好善疾恶。虽是武将,而身居相位,总理朝纲,能明察,赏有功,惩有过。常以魏徵为楷模,“每上所顾问,必极言匪躬,尽大臣之节”。李晟的儿子李愬也很知名。明人李梦阳诗云:“父子英雄古来少,天生李晟为社稷。”都是允当之辞,反映了后人对李晟父子英雄业绩的敬仰。

少年英武,一战成名

李晟出身于位列高门士族的陇西李氏,其曾祖李嵩,赠洮州刺史,祖父李思恭,赠幽州大都督,父亲李钦,生前是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后赠太子太保。李晟生于这种尚武的军人之家,从小跟随父亲练习武功骑射,风雨无阻,锻炼了一身出类拔萃的本领。

他年满18岁,身高1.80米,英武帅气,效力于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麾下。一位剽悍的吐蕃将领杀死了不少唐兵,李晟一箭将他射死,“三军欢奋”,王忠嗣抚着小伙子的脊背,赞叹道,“真是个万人敌”,李晟因此一战成名。后来,因为屡破羌人和党项人,广德初年,他被提拔为太常卿。大历初年,亲率千骑大破吐蕃军,抓获敌军主帅,解灵州之围。又救回被吐蕃围困的马璘,被朝廷封为合川郡王,马璘嫉妒李晟的战功,让他返回朝廷,李晟成为唐德宗的亲兵将领(右神策都将)。

士兵哗变,长安失陷

正当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长安发生了惊天变故,唐德宗出奔奉天,急诏李晟等人救援平叛。

说起这次灭顶之灾的起因,竟然缘自对000泾原士兵的赏赐。其实,唐德宗的皇库储备充足,对于即将开赴前线的士兵给予丰厚赏赐完全不是问题。在这以前,他亲自为11位出嫁的皇族女子(岳阳县主等人)操办了丰厚的嫁妆,照说他也不能算小气。泾原士兵眼见自己即将上阵拼命,唐德宗却用粗茶淡饭打发自己,怒不可遏,遂成哗变,冲进府库抢东西,唐德宗猝不及防,只带了妻妾儿女逃命,路上才陆续有大臣赶来护驾。

李晟得知皇帝蒙难,心急如焚,但节度使张孝忠因为强敌环伺,几次阻止他带兵出行。李晟为了取信张孝忠,留下了一个儿子充当张孝忠的女婿。张孝忠的亲信拜见他的时候,他解下玉带相赠,终于得到了张孝忠的首肯。当李晟带兵到达代州的时候,成为神策行营节度使。他们很快赶赴渭北,驻军东渭桥,所过秋毫无犯。时值大将刘德信败退渭南,所部大肆劫掠,李晟斩杀了刘德信,接管了刘德信的部队。这时的长安城已经天翻地覆,太尉朱泚被泾原兵拥戴为首领,悍然称帝。为了灭绝众望,竟然杀害了77位李姓皇子皇孙。各路援军纷纷奔向唐德宗避难的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加紧攻打,用上了巨型云梯攻城,浑瑊等人挖地道堆柴木,使云梯塌陷着火,浴血杀敌,才躲过了城破之难。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赶到,大破朱泚军,唐德宗这才转危为安。

养寇自重,不肯进兵

朱泚军退回长安,唐德宗要求李怀光乘胜破敌。李怀光率军赴难,竟然连面见皇帝的机会都没有,顿时大为不满,产生了养寇自重的想法(敌人消灭了,自己也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朝廷前门驱虎,后门又进狼。

朔方军驻兵咸阳,与李晟合兵一处。李晟催促李怀光,“叛军盘据京城,天子避难在外,现在应该赶快进兵。我愿充当前锋攻击叛军,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李怀光敷衍塞责,就是不肯进兵。

朔方军在长安城外肆意抢劫,而李晟的部队则军纪严明,朔方军要把抢来的东西分给李晟的手下,将士们都不敢接受。李晟向唐德宗请求移师,以防意外,唐德宗派翰林学士陆贽到李怀光军中见机行事。李怀光向陆贽大吐苦水,“神策军赏赐丰厚,朔方军赏赐微薄,叫朔方军如何作战”,李晟明白他话中有话,很爽快地回答,“你是元帅,统领军政,我们但听你的命令,如何增减用度,你安排就是了”,李怀光没想到李晟如此圆滑,又不愿承担克扣神策军用度的罪名,只好把满腹怨气咽进肚子里面。

李怀光屯兵咸阳很长时间,唐德宗数次催促他出战,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挡了回去。李怀光暗中与朱泚联络,反迹渐露。李晟担心为其吞并,上书唐德宗,要求架空李怀光。当时吐蕃也打算助朱泚一臂之力,唐德宗担心之下,准备亲赴咸阳督战。李怀光得知消息,大惊失色,他怀疑皇帝要夺其兵权,“图反益急”。李晟的部队移至东渭桥,未及移师的李建徽、杨惠元都被李怀光袭杀。

整顿军队,破贼自赎

唐德宗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储供不豫,从官乏食”,不禁后悔没有听从李晟的建议。现在李晟陷于朱泚和李怀光的威胁当中,皇帝担心他无法掌控大局,浑瑊安慰皇帝,“李晟一向忠于大唐,对朝廷绝无二心,我激励他,他一定能大破敌军”。唐德宗任命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唐帝国的安危就此交到李晟手中。李晟整顿军队,修缮武器,厉兵秣马,准备收复长安。当时骆元光守潼关,尚可孤保七盘,接受李晟的节制,戴休颜守奉天,韩游环率领邠宁军听从李晟的指挥。

李怀光开始害怕了,李晟写信责备他,要他“破贼自赎”,李怀光不听,担心李晟的军队会发动袭击,奔往河中。他的部下数千人投奔李晟,要为大唐效力,“晟皆表以要官”,此时的李晟,权倾天下,位列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唐军万事具备,只待一战。

万事具备,长安之战

神策军和李晟的家属都居住长安,这时成了朱泚的人质,将士们颇有不安,李晟激励大家,“天子蒙难,我们不能只顾自己”。朱泚派人告诉李晟,“你们的家人都安然无恙”,李晟不给来人动摇军心的机会,大声呼喝要杀之,朱泚的计谋没有得逞。当时,神策军的后勤供应很不通畅,时值盛夏,士兵还有人仍穿裘衣,李晟也身穿裘衣,以示与士兵同甘共苦。李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将士们也不敢抱怨,一心一意,准备光复长安。当时,有不少朱泚的间谍被神策军抓获,李晟饭食款待,将他们遣返,告诉他们,“好好为朱泚守城,不要背叛主子”。

众人商议进兵计划,李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如果先破外城,然后进攻皇宫,极易遭到伏击,还会殃及百姓。叛军的重兵都在皇宫禁苑,直接重拳出击,力求速胜”,诸将纷纷表示赞同,于是神策军从东渭桥移至光泰门外,很快破门而入,双方激战,“僵尸相藉”,叛军逃入长安白华门,闭门之后,放声大哭,他们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末日。这时唐军中有人提议,等其他部队到齐之后再发起总攻,李晟认为兵贵神速,机会稍纵即失,等叛军缓过气来,唐军就要蒙受更大的损失。唐军乘胜前进,很快到达了禁苑苑墙之外。夜里,李晟派兵凿开了一段苑墙,预备第二天从这里发动攻击。叛军也是训练有素的队伍,当即砍伐树木,围成栅栏,阻挡唐军的攻势,天亮之后,栅栏后射出很多冷箭,唐军攻势受阻。李晟大怒,“你们要是放跑了敌人,我先杀了你们”,大将万顷亲自跃马冲锋,推开栅栏,唐军鱼贯而入。叛军殊死抵抗,仅仅支持了10个回合,就向白华门逃窜。这时候,数千泾原叛军从李晟背后杀将过来,李晟率领麾下百骑直冲过去,泾原兵素来畏惧李晟,顿时心胆俱裂,溃不成军。朱泚带领一万残兵离开长安,唐军紧追不舍,“余党悉降”。长安光复了,李晟下令,“神策军将士5天之内不得与家人联系,违者斩首”,派遣京兆尹等一众官员慰问长安居民,长安百姓再见王师,都激动不已。

神策军军纪严明,有人私取叛军的马匹和官妓,都依军法处死。李晟将叛军头目斩首示众,表彰威武不屈的忠臣义士,恢复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准备迎接唐德宗回返长安。

长安之战,李晟善于团结内部,激励将士,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部署周部,抓住有利战机,击败叛军主力,乘胜猛攻,终获胜利。

报捷书送到梁州时,唐德宗哭了,他已经经历过九死一生,终于凭借大唐将士的忠勇,得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江山,这个代价实在太过惨重,多少龙子凤孙,做了朱泚的刀下鬼魂。皇帝说道,“天生李晟,是为了大唐社稷,不单单是为了我呀”。

“点评”

大唐名将李晟是有胆识,有担当,又颇为多情。在德宗时期发生藩镇之乱,长安失陷,德宗逃到奉天,被叛军围剿。关键时刻李晟率领神策军火速救援,随后取的一连串胜利,平定藩镇之乱。后来李晟被派去镇守河西,多次击败吐蕃,立下累累战功。他凭借满腔忠诚和过人胆色,成为唐朝中期的顶梁柱,再造了大唐帝国,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唐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