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45

第45章 高颎:远见卓识,大破突厥

高颎(jiǒnɡ,公元541~607年),字昭玄,一名敏,鲜卑名独孤颎。渤海蓚(tiáo,今河北景县东)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谋臣。其父高宾是上柱国独孤信的僚佐,官至刺史。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辅政,知高颎强明,知兵事,多计谋,遂任其为相府司录,平定了尉迟迥叛乱,进位柱国,迁相府司马。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朝以晋王广为元帅伐陈。高颎为元帅府长史,指挥全军一举灭陈,完成南北统一,以功封齐国公。

宦门子弟,崭露头角

高颎之父高宾曾在北齐为官,因避谗而投奔北周,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引其为僚佐,并赐姓独孤氏。后独孤信被诛杀,其家人被发配四川。独孤信之女,文献皇后以宾父之故吏,每往来其家。高宾后来官至鄀(ruò)州刺史,故高颎也可以算是宦门子弟。

高颎幼年,明敏而有气度,虽略涉书史,过目而已,未尝深究,而自得其要义,可见其天赋之高。在高颎幼年时,其家有柳树,高达百尺,犹如盖子一样,村中的老人便说:“此家当出贵人”(《隋书·高颎列传》)。后果然应验。

高颎17岁时,被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北周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不久又迁下大夫。以平齐之功拜开府。宣帝即位后,隰州稽胡叛乱,高颎随越王宇文盛讨平之。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阴图禅代。杨坚素知高颎精明强干,又通晓军事,多计略,便想得其辅佐。杨坚先派邗国公杨惠前往示意,高颎也知杨坚今后必成大业,便欣然承命,于是高颎遂为杨坚部属,任为相府司录。

邺城之战,平叛建功

杨坚专权于朝廷,引起许多的反对,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名,召赵王招、陈王纯、越王达、代王盛、滕王逌(yóu)至长安,意欲一网打尽之。相州总管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位望素重,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识破其阴谋,公开起兵反对杨坚。七月,杨坚调发关中兵,令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讨伐尉迟迥。韦孝宽率大军自洛阳进驻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尉迟迥军正围攻怀州(今河南沁阳),韦孝宽即以宇文述等将其击破,遂率军东进至永桥镇东南。韦孝宽为求歼敌主力,说服诸将避开坚城,引军进屯武陟(今河南武陟西)。时尉迟迥已派其子尉迟惇率军10万进抵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在沁水东岸布阵20余里。适值沁水暴涨,两军隔水对峙。杨坚怕诸将不能齐心,恐生变故,要派心腹一人前往监军。欲派崔仲方前去监军,但崔仲方以父在山东为由婉辞。此时正愁无人可派,高颎遂请命前往,杨坚非常高兴委任高颎为监军。临行前,高颎派人向母亲辞别,说忠孝不可两全,歔欷而行。

八月,高颎到达前线后,遂令在沁水架桥准备发起进攻。尉迟惇军从上游放下火筏,企图焚桥;高颎命士卒在上游构筑水中障碍“土狗”(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阻火筏近桥,可以说他料敌如神,预有所备的结果。尉迟惇挥军稍退,欲待韦孝宽军半渡而击之,韦孝宽却乘机擂鼓齐进。待全军渡毕,高颎又下令焚桥,效项羽破釜沉舟故事,以绝士卒反顾之心。韦孝宽军奋力猛攻,大败尉迟惇军。尉迟惇单骑逃往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韦孝宽军乘胜追击,直趋邺城。

军至邺城后,尉迟迥集中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韦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高颎与宇文忻、李询等设计:先射观者,造成混乱,然后乘势冲击。观战士民被射,果然纷纷逃避,喊声震天。宇文忻趁机传呼:“贼败矣”!韦孝宽军士气复振,乘乱进击,大败尉迟迥军,尉迟迥被迫自杀。至此,尉迟迥举兵68天即宣告失败。

邺城一战而定,虽诸将各有勋劳,但论其首功,自推高颎。在此役之前,高颎虽屡有战功,但都是小敌人,对尉迟迥之战,他初临大阵,名将韦孝宽尚有所顾忌而不敢深入。其胆识与勇敢,自此大著。胜利还都,赐宴于卧内,杨坚特以御帷赐之,进任柱国,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荣宠冠于一时。成为杨坚得力助手。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总揽北周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拜高颎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杨坚常称独孤而不加其名。

自重得势,又得人心

可是高颎并不以功而骄,反而深避权势,荐苏威以自代,杨坚表面上是成全其让位的美德,但其内心亦以高颎功高震主为虑,听其辞职。但当时反侧未定,南朝犹存,且不断北伐,恢复了部分的淮南地区,如高颎这样的人才,他还是极需要的,所以过了几天,他自找台阶,仍复高颎左仆射的职位。他说:“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其去官”,因仍令任左仆射,并令兼左卫大将军。于是高颎、苏威并掌国政,号称得人。

时突厥屡为边患,高颎奉诏镇守边塞,其全心整顿边境,恢复宁静后,仍还朝秉政如故,且赐马百匹,牛羊以千计,并令经营新都,任为大监,新都一切制度,皆出高颎之手,也深合文帝之意。高颎在朝听事,每坐堂北槐树下,树枝参差无行列,有人建议伐去之,文帝特令阻止,谓“留此以示后人”,其见重之深有如此者,且令其任左领军大将军,仍任左仆射如故。

此时高颎母亲去世,依礼仪需辞官守孝制,但文帝仅允许礼制假20日,期满,重新禀情任官职,高颎感激涕泣,坚决辞官,文帝不许,陈述隋廷不可一日无高颎,其见文帝信任重用其才之迫切。遂让高颎复职。不久,拜左卫大将军,其官职如故。

举荐知礼,平叛击突厥

时隋文帝杨坚欲吞并江南之企图,统一南北,但却苦于无良将,便问于高颎,高颎向隋文帝举荐了上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弼与和州刺史韩擒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三月,隋文帝命贺若弼、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镇江北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和庐江(今安徽合肥),预做灭陈准备。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正月,文帝决兴兵攻陈,以柱国薛国公长孙览、上柱国宋安公元景山为行军元帅,而以高颎为诸军的节度,职位在长孙览与元景山之上。隋军攻占甑山镇(今湖北汉川东南)、涢口(今湖北汉川东北涢水入汉江之口)等地。二十四日,陈派使者请和,并把胡墅归还于隋。此时陈宣帝陈顼去世,高颎以礼不伐丧,请罢兵,文帝许之。时萧岩叛变,文帝乃命高颎治兵江汉,为政宽厚,尽得民心,乱平返京。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八月,北方突厥在北境经常袭扰,对隋威胁较大,隋文帝命高颎出宁州道,与诸将分道击突厥,大败之,平息北方。

伐陈之战,权略得当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贺若弼秉承父志,急欲平陈,上十策,文帝颇为动心,以问高颎,高颎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应以骄兵计及经济战消耗之。

他的骄兵计是这样的:在江南收获时间,微兵出应,扬言将掩袭南朝,陈闻隋兵将发,屯兵防守,农时因而被误,而隋兵并无动静,如是者数次,陈方认为此不过虚张声势而已,不复戒备,因发兵骤击之,这是制造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机会。

他的经济战是这样的:南人屯粮,都在地面的竹庐茅舍,不如北方之储于地下,密遣人渗入敌境,放火烧之,如此数载,使敌方财力俱尽,便易于攻取了。

文帝从其议,故伐陈之役,迟至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

时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集中水陆军约52万,分为8路攻陈。高颎时任晋王杨广元帅府长史,杨广虽为主帅,但不懂军事,所以“三军咨禀,皆取断于颎”(《隋书·高颎列传》)。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发起进攻,各路隋军势如破竹,进展迅速。开皇九年正月二十日,隋军攻入建康(今南京),陈国灭亡。高颎又与元帅府记室裴矩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

此战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纷争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高颎以功加授上柱国,晋爵齐国公,赐物000段,定食千乘县500户。

为人谦逊,大破突厥

时贺若弼、韩擒虎二将为争灭陈之功,以至刀兵相见,后又在隋文帝面前争执不休。而当隋文帝命高颎与贺若弼论平陈之事时,高颎却谦虚地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隋书·高颎列传》)!隋文帝闻后大笑,对他的谦逊精神非常赞赏。不久,高颎之子高表仁娶太子杨勇之女为妻,与皇室结亲,所获赏赐不可胜计。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高丽(都平壤)国王高元率靺鞨(外族)骑兵万余进攻辽西,隋营州总管韦冲将其击退。隋文帝得到奏报后大怒,初四以杨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汉王长史,和周罗喉率水陆大军30万进攻高丽。后高元因惧怕隋军,亦遣使请降称臣,隋文帝遂就此罢兵。

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二月,突利可汗奏报都兰可汗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大同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实际未亲临前线),以高颎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州),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上柱国燕荣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三路进击突厥。四月,高颎命上柱国赵仲卿率兵000为前锋,进至族蠡山(今山西右玉北),与突厥相遇,连战7日,大破突厥;隋军继续追击至乞伏泊(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再次大败突厥,俘虏千余人,杂畜万计。这时,都兰可汗亲率主力大军赶至,将隋军团团包围。赵仲卿乃将部队列成方阵,四面拒战,坚守5天后,高颎率领大军赶到,大破突厥,都兰可汗败逃,后被其部下所杀。

高颎率军追过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越过秦山(今内蒙大青山)700余里,然后还师。

“点评”

高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隋代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隋文帝开国,其军政重臣,有远见卓识,具宰相气度,建立制度、施行政治皆有非常的功效;而其品德纯正,谦逊不遑,举荐人才,无不尽其所能。隋文帝统一全国之成功,初期政绩之斐然可观,皆高颎之力。唐初史家在所修《隋书》中评论他说:“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