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46

第46章 长孙晟:威震四海,扬名域外

长孙晟(公元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少时善弹射,武艺超群,尤多谋略。北周时任司卫上士、奉车都尉;隋时任车骑将军、左勋卫骠骑将军、右骁卫将军等职。他多次出使突厥,是个相当高明的外交家。他针对突厥内部矛盾,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被人称为埋葬突厥霸业的第一人。长孙晟与妻高氏育有一儿一女:儿子长孙无忌,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女儿即后来的唐朝长孙皇后。

擅长骑射,武艺超群

长孙晟从小天资聪明,体魄矫健,行动敏捷,他学得一身好武艺,尤其擅长射箭。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

长孙晟18岁时为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隋书·长孙晟列传》)杨坚真有眼光。后来他能统一天下,治理好天下,长孙晟这位名将功不可没,因为他给隋朝创建了一个安稳的环境——他把隋朝最大的忧患突厥玩弄于股掌之间。

出使突厥,一箭双雕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即摄图)求婚于北周,周宣帝以赵王宇文招之女许之。娉娶时,北周与沙钵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土能事,并精选骁勇之士充为使者。因此长孙晟被派遣为使者,做汝南公宇文神庆的副手,送千金公主至沙钵略可汗处。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使者前往,但沙钵略可汗多轻视不礼,却独喜爱长孙晟,并常与长孙晟游猎。

有一天,摄图又邀请长孙晟一同去打猎。他们骑着马,绕过几座山,登上一处高岗,抬头仰望苍天时,正见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兽肉。摄图从箭袋里拔出两只箭,交给长孙晟。“一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向前。他沉着地把箭搭上劲弓,等到两只大雕争夺得难分难解时,便“嗖”地一声发出一箭。那箭直上天空,不偏不倚,居然射中了两只雕(“一箭双雕”的典故即由此而来)。两只雕同时栽了下来。沙钵略可汗大喜。

从此,长孙晟“一箭双雕”的故事在突厥传开了。摄图下令叫突厥的贵族子弟多多接近长孙晟,认真地向长孙晟学习其射箭的本事。摄图挽留他住了一年,才让他回国。

当时沙钵略可汗之弟处罗侯(号突利设)甚得众心,结果遭到沙钵略可汗的猜忌,处罗侯便暗中托心腹之人与长孙晟结盟。从此,长孙晟在突厥乘游猎之机,察知突厥山川形势及部众强弱。长孙晟归来后,杨坚已为北周丞相,长孙晟便将突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杨坚,杨坚闻后大喜,遂将长孙晟迁为奉车都尉。

远交近攻,离强合弱

长孙晟深知沙钵略可汗及其叔侄兄弟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各统强兵,俱称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等诸多情况,认为对付突厥难以力征,易可离间,于是上书隋文帝。详细分析了突厥内部的情况,并针对此情况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提议。

隋文帝览表后大悦,召长孙晟面语。长孙晟“复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隋书·长孙晟列传》)。隋文帝听后深感新奇,遂采纳了长孙晟的提议,即遣太仆元晖为使者出伊吾首至西面的达头可汗处,特赐狼头纛(dào: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故意表示钦敬,礼数甚优。

达头可汗回访时,隋文帝又故意将其使者引于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之上。反间计实施后,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之间果然发生了猜疑。隋文帝又授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携带大量钱财赐予奚、契丹等部族。长孙晟至处罗侯处,广布心腹,诱其内附。

这样一来,突厥内部被分化,沙钵略可汗变得孤立起来。

抗拒突厥,迫撤出塞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二月,隋文帝下令撤回准备进攻江南陈朝的军队,集中兵力抗拒突厥。四月前,突厥大军进犯隋边。四月,隋上柱国李充部击破突厥于河北山(今内蒙古包头西黄河以北)。大将军韩僧寿部击破突厥于鸡头山(今甘肃境内)。

五月,高宝宁引突厥兵攻平州(治今河北卢龙)。突厥悉发40万骑兵,突入长城,分路攻隋。

六月,李充部再败突厥于马邑(今山西朔州)。达头部攻兰州,在可洛峐(今甘肃武威境)为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击败。十月,杨坚因关中形势紧急,派太子杨勇屯兵咸阳,十二月又命大将军虞庆则屯兵弘化(今甘肃庆阳)。时沙钵略率军10余万进到周盘(今甘肃庆阳境),隋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部000人迎战,杀伤其万余人。柱国冯昱屯兵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守御临洮、上柱国李崇屯兵幽州,皆为突厥所败。于是,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今宁夏固原西南和西北)分两路进击,尽掠武威、金城(今兰州)、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沙钵略可汗欲继续南进,达头可汗不从,引兵退走。长孙晟乘势用计,让沙钵略可汗之侄染干告诉沙钵略:“铁勒等反,欲袭其牙”(《隋书·长孙晟列传》)。沙钵略可汗恐老营有失,遂撤兵出塞。

隋在加强各地守御作战的同时,施用分化突厥,削弱和孤立沙钵略的策略,终于遏制了突厥大规模攻势的发展,长孙晟可谓居功至伟。

反击突厥,请和称藩

至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四月,隋文帝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命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勤、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

五月,窦荣定率9总管、步骑兵3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数败阿波可汗军。正在窦荣定军中任偏将的长孙晟,乘机离间突厥,阿波可汗听信长孙晟的建议,留在塞上,派人随长孙晟入朝。

时沙钵略可汗与卫王军战于白道,沙钵略可汗败走至碛,闻阿波可汗心怀二意,加上平日素忌阿波可汗骁悍,沙钵略可汗一气之下抄略了阿波可汗所据之北牙,尽获其众并杀其母。阿波可汗还无所归,遂西奔达头可汗,达头可汗闻讯大怒,遂借兵10余万与阿波可汗,东击沙钵略可汗,复得故地,收聚散卒数万,与沙钵略可汗对垒,阿波可汗频胜,势力益增。沙钵略可汗则从此由强变弱。于是又遣使向隋朝贡,并言公主自请改姓,乞为隋文帝女,隋文帝许之。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遣长孙晟以副使职随虞庆则出使沙钵略可汗,赐公主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长孙晟还朝后授仪同三司、左勋卫车骑将军。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七月,沙钵略可汗向隋请和称藩。从此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隋朝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合击步迦,营救启民

随后长孙晟率5万人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给启民可汗驻守,令其招抚突厥其他部落。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四月起,前后归附者万余口,其中包括都蓝可汗之弟都速等。长孙晟将归附之人全部安置妥当,从此突厥归附。可以说长孙晟为分化瓦解突厥,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时安义公主已卒,隋文帝又派长孙晟持节送宗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

十二月,突厥都兰可汗被部下所杀,其部落大乱。为挽救突厥颓势,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隋文帝随即命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汉王杨谅、柱国史万岁出朔州,合击步迦可汗。文帝诏长孙晟为秦川行军总管,率突厥归附各部为前锋,随与晋王杨广出征。时步迦可汗正与杨广对峙不下,长孙晟由于熟悉突厥民俗风情,知其人马均需饮用泉水,便献计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药。突厥人、畜饮水后很多被毒死,步迦可汗仰天惊叹:“天雨恶水,其亡我乎!”(《隋书·长孙晟列传》)遂连夜遁逃。长孙晟率部追击,斩杀突厥千余人,俘百余口,六畜数千头。杨广大喜,遂引长孙晟入内帐,把酒言欢。凯旋回京后,文帝授长孙晟上开府仪同三司,并再次还大利城,安抚新归附之众。

步迦可汗逃至大斤山(即今内蒙大青山)时,与史万岁一路隋军相遇,结果大败,慌忙引军回撤。不久,步迦可汗又派他的侄子俟利伐从沙漠东面攻打启民可汗,隋文帝再次发兵协助启民可汗防守军事要道,俟利伐只得退入沙漠。启民可汗大为感动,表示愿千世万代永为隋臣。

大败突厥,招抚归附

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诏令杨素为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援助启民可汗北击步迦可汗。次年三月,军至黄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过黄河,袭扰已经归降隋王朝的突厥启民可汗,掠走男女000人、牲畜20余万头。长孙晟与上大将军梁默奉杨素之命率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大败突厥。长孙晟又教启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抚归附。

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有铁勒、思结、伏和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余部背离步迦可汗,降于启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溃不成军,西奔吐谷浑。长孙晟送启民可汗安置于碛口(今呼和浩特北),启民可汗于是尽得步迦可汗之众。随后多年,启民可汗与隋一直保持亲善。

“点评”

长孙晟在其一生中,同突厥交往达20余年,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他提出“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从根本上就是毁于长孙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