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34

第34章 陶侃:自强不息,进位三公

陶侃(公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原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任武昌太守。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家境贫寒,仕途艰难

陶侃(kǎn)少年时,因父早亡而家境竟至“酷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湛氏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昉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湛氏截发换得酒肴,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终于备得一桌“精食”。次日,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kuí)“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陶侃也倾心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陶侃独请行,“众咸服其义”。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份,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其大志。

大约在公元296年,陶侃来到了洛阳。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份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几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终于在张华的推荐下当上郎中。

有一次,他与同州里的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同车去见中书郎南人顾荣。途中与吏部郎温雅相遇。温雅问杨晫:“奈何与小人同载?”后来,名士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有人推荐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议。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

晋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适经朋友推荐,陶侃被补任武冈县令。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

平张昌叛乱,封为东乡侯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义阳蛮张昌于荆州叛乱,宁朔将军刘弘转任使持节、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并进讨张昌。刘弘尚未到任即任命陶侃为南蛮长史,并派他进兵襄阳,能受到刘弘重用,陶侃当然十分高兴。况且动乱时从军立功,也不失为仕进升迁的一条捷径。陶侃率军进驻襄阳。刘弘军却在宛为张昌所败。张昌转攻襄阳不下,即沿汉水进入长江。一时间,荆、江、扬等州大部分地区为张昌所控制。刘弘命陶侃进攻张昌,陶侃领兵连战皆捷,大破张昌军,斩首数万,又纳降万人,张昌部众于是溃散,张昌及其余众次年亦被消灭。战后陶侃以军功被封东乡侯。在这个过程中,陶侃在军事上表现出的才干使刘弘十分感叹。他对陶侃说:“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羊公即羊祜。刘弘自以年老难继羊祜功业,因此希望陶侃在荆州有所作为。以后陶侃果然当上荆州刺史。刘弘的这番话对陶侃必定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

抗击陈恢,剿灭盗贼

消灭张昌之后,荆、扬等州出现了一个暂时安定的局面。这时北方的战乱已愈演愈烈,西晋朝廷名存实亡。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十二月,右将军陈敏在历阳叛乱,自称楚公,并驱逐扬州刺史刘仪等多名官员。刘弘推陶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并且积极备战。及后陈敏派遣其弟陈恢攻武昌,陶侃即领兵抵抗;此时随郡内史扈瑰试图离间刘弘和陶侃,称陶侃与陈敏曾同居庐江郡,可能会叛归陈敏,但刘弘相信陶侃,陶侃知道后亦派儿子陶洪和侄儿陶臻到刘弘处表示忠心,刘弘于是加陶侃都护,命他与部众齐心抗击陈恢。陶侃最终以运输船作战舰,所向披靡,击败陈恢。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刘弘病故。后来陶侃因母亲湛氏辞世而离职。

服丧后,陶侃参东河王司马越军事。及后江州刺史华轶表他为扬武将军,驻屯夏口;后来又迁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当时全国正闹饥荒,山夷很多都沦为盗贼,劫掠经过长江的船只,陶侃于是命部将造船以伪装商船诱敌,果然成功诱出盗贼,更发现原来是西阳王司马羕(yànɡ)的部下。陶侃于是立刻派兵威逼司马羕进击盗贼,自己则在钓台作后继。最终司马羕缚送20名部下送交陶侃并被处死,而长江边的盗贼问题亦得以解决。陶侃更尽力赈济那些回流的民众,又于武昌郡东设立夷市,既稳定了当地社会秩序,又为郡府赚取了不少利钱。

遭敦所忌,安定南土

由于陶侃在湘州大败杜弢(tāo)的军功遭王敦所忌,趁陶侃将回江陵要向他辞别时将他留住,王敦不愿陶侃掌荆州,只怕其功高难制。后即调任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改以其从弟王廙(yì)为荆州刺史,此时王敦正欲专制朝权,当然不愿荆州假手他人。陶侃部众要求陶侃留位但遭王敦拒绝,陶侃部将郑攀、马俊等人竟迎杜曾对抗王廙。王敦知道后认为郑攀所为是陶侃的意旨,于是打算杀死陶侃,王敦佐吏提醒说陶侃的亲家周昉正统兵在豫章,若陶侃被杀,周昉决不善罢甘休。王敦才改变主意,设宴欢送。陶侃见得以成行,便连夜奔赴广州上任。途经豫章,见到周昉,不禁泪流满面:“非卿外授,我殆不免。”

陶侃到广州后,变民杜弘即派使者向陶侃假意投降,陶侃识破后即建造发石车。及后杜弘领兵前来,知道陶侃有所准备而撤退,陶侃便出兵追击,大破杜弘,又先后捕获杜弘的数名同党,威名传遍广州。因功获封柴桑侯。

王敦举兵败,领荆州刺史

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讨伐刘隗等人为名举兵,陶侃加领江州刺史,不久又转都督、湘州刺史,又派高宝领兵对抗王敦。但同年王敦攻破建康并执掌朝政,陶侃改回原职并加散骑常侍。后来交州刺史王谅被梁硕叛军围困于龙编,陶侃派高宝营救,但次年龙编陷落后高宝才到达平定叛乱,此时王谅已死,陶侃于是加领交州刺史,亦因功进位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晋元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王敦败死,陶侃迁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本职加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荆州人民知道陶侃再治荆州都互相庆祝。

当年羊祜、刘弘在荆州劝课农耕使生产发展,颇得民心,这对陶侃治理荆州影响不小。他也十分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可见,当时荆州社会安定,生产有很大发展。

陶侃行事,小到竹头木屑,大到设城驻兵,考虑颇为缜密细致。他曾主持造船,命将木屑和竹头全部收集起来。众人不知为什么。后逢大雪,天晴雪融,官府听事前余雪泥泞,木屑正好用来布地。几十年后,桓温为荆州刺史。桓温伐蜀大造船,又以陶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陶侃驻武昌时,不少人主张在江北的邾城驻兵镇守。陶侃为之分析说,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敌寇。即便派兵驻守,也无益江南。长江才是御寇的天险。众将才恍然大悟。后荆州刺史庾亮却对此不察。他派精兵万人驻守邾城。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后赵遣兵来攻。邾城孤立无援,终于兵败城陷,损失惨重。

苏峻之乱,心有不甘

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十月,庾亮欲召苏峻为大司农,苏峻拒不受命,起兵反抗。苏峻攻进建康,挟持了小皇帝,庾亮逃往江州。此时,凭江州兵难以平定苏峻之乱。温峤遂邀陶侃率荆州兵同赴国难。明帝死时,陶侃因不被任命为成帝的顾命大臣,一直怀疑是庾亮作了手脚。后庾亮修石头城,也是针对他的。旧怨未消,又让他来对付因庾亮处置失当引起的苏峻之乱。所以,始终心有不甘,以“疆场外将,不敢越局”为由拒绝,后温峤多番劝请,陶侃才答应,并派督护龚登领兵支持温峤。

但在陈列祖约、苏峻罪状,正式宣战后不久,陶侃却反悔,追还龚登,此时温峤又写信给陶侃,内容辞恳意切,力陈进退利弊,更以陶瞻之死激起陶侃的愤怒;同时王愆期和陶妻龚氏亦劝陶侃支持温峤,最终令陶侃决定支持讨伐苏峻,并放下陶瞻的丧事,动身亲自率军进攻。

荆州军到达江州后,身边部将都要求陶侃诛杀庾亮以谢天下。陶侃思虑说:“若杀庾亮,势必影响与温峤的关系,从而可能导致平叛军队的分裂。”此时庾亮十分害怕,听从温峤安排,主动去向陶侃道歉,并深表敬意。庾亮来谢罪,实出陶侃意外。陶侃也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欣然接受。

五月,陶侃与庾亮和温峤领兵进攻建康,到石头城集合。当时众人都期望一战击败苏峻,结束战事,但陶侃认为苏峻部众正盛,难与争锋,建议久持而智取。及后讨伐军与苏峻军作战互有胜负,相持不下,郗鉴部将李根于是建议在查浦修筑白石垒,陶侃听从并立刻建筑,一夜之间就建成,令苏峻军大惊。但温峤与苏峻相持日久仍未有进展,反令军中乏粮,陶侃愤恨温峤等人轻易出兵,不答应借粮,并要胁撤军回荆州。将领毛宝即前去劝谏陶侃,最终令陶侃回心转意,分5万石军饷给温峤。不久毛宝更烧毁苏峻于句容和湖孰的积粮,令苏峻军陷入缺粮危机。及后苏峻部将张健、韩晃等进攻郭默驻守的大业垒;陶侃打算营救,但长史殷羡认为陶侃部众擅长水战而不善陆战,不如进攻石头城,一旦成功即可为大业垒解围。陶侃于是领水军进攻石头城,庾亮、温峤和赵胤亦领万兵从白石垒进逼建康。苏峻先派匡孝击败赵胤,及后苏峻见匡孝战胜,离开大军,只率数骑北上突击敌阵但失败,更在东陵东白木陂因马匹遇障不前而遇袭,最终堕马被杀。

苏峻部众知道苏峻死后即崩溃,陶侃与诸军于是继续进军石头城,并于次年完全清剿和收降苏峻的残余势力,救出晋成帝。苏峻之乱终于在诸军合作下得以平定。东晋政局危而复安。

自此以后,由于南北民族矛盾的制约和东晋政治格局的变化,江南保持了70余年的安定局面,没有出现大的动乱。社会的安定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应该说,陶侃对于促进这一局面的出现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进位三公,平定事件

苏峻之乱平定后,陶侃因功而升为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仍驻荆州。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十二月,郭默假称诏命杀江州刺史刘胤,王导因郭默骁勇难制而容忍,更让他任江州刺史。但陶侃则动军,并上书朝廷请求讨伐。次年,郭默与陶侃部队作战,但不利,唯有入寻阳城固守,及后陶侃大军齐集,对峙两个月后郭默部将宋侯缚送郭默父子5人和张丑出降,陶侃于是将郭默斩首,传首京师,平定事件。陶侃战后加都督江州,领刺史,并加置属官。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此时他已为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其权力之煊赫,在东晋一朝也是屈指可数的。

“点评”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又是江南的少数民族,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陶侃的才干为当时人所称道。一个叫梅陶的人将陶侃比之曹操、诸葛亮,这确有些溢美。但以陶侃的才略,特别是当时士族居官不屑理事的风气下,他能勤于吏职,在东晋官吏中是极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