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33

第33章 杜预:誉“杜武库”,心胸宽阔

杜预(公元222~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战功卓著。历任官曹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

出生仕宦,勤于著述

杜预出生在曹魏政府的高级官僚家庭。祖父杜畿(jī)是三国曹魏的名臣,担任河东太守16年,因为与荀彧(yù)、耿纪关系密切,因此不受曹操的信任,直到曹丕即位才有爵位,担任了关内侯,后入朝廷担任尚书。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十月,曹丕征吴,杜畿升任尚书仆射。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他特别爱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因才重用,增封千户

司马昭掌握执政权后,为巩固扩大统治基础,他素闻杜预的才能并极力争取他,亲自把妹妹嫁与杜预为妻。在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又恢复了杜预袭爵的权力,袭丰乐亭侯,征辟为尚书郎。杜预在职4年后,司马昭任相国,杜预改任为参相府军事。

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杜预被委任为主力军统帅钟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魏军攻灭蜀汉,钟会联合蜀将姜维谋反,准备杀害同来的魏军将领,以割据益州。次年正月,钟会在实施计划时被乱兵杀死,其许多僚属丧生。在这场变乱中,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他的同僚全部遇害。事后,杜预因功被增封000户。他同情邓艾的遭遇,应该是少数要求为邓艾申冤的将领之一。

因官报私仇,被廷尉治罪

晋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年初,杜预因得罪司隶校尉石鉴,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职务。六月,晋武帝启用他出镇边关,先为安西军司,后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杜预刚在秦州就任,他的对头石鉴也到达了这里。石鉴以安西将军的职务都督秦州诸军事,是杜预的顶头上司。当时,杜预所在的陇右地区很不安定,鲜卑人起兵造反,势力很大,晋武帝派去镇压的将领,不是战败就是被杀。

石鉴官报私仇,命令只有300士兵,百匹坐骑的杜预出击。杜预识破石鉴的阴谋,不肯去送死。他顶撞石鉴说,草盛马肥的六月根本不适合同鲜卑人作战,另外政府军队的兵源给养问题也必须集中力量预先解决,所以交战的时间只能定在第二年的春天。杜预把他的意见归纳为“五不可,四不须”。杜预拒绝出兵,激怒了石鉴。石鉴找个罪名,将杜预逮捕送交给廷尉治罪。多亏杜预与皇室有婚姻关系,在“八议”的赦免范围,才保住性命,但仍丢掉了爵位。不久,石鉴在一次战斗中,被鲜卑人打得惨败,事实证明杜预的意见是正确的。

度支尚书,施展才智

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十一月,居住在山西地区的匈奴人在酋帅刘猛的带领下武装暴动。由于杜预明于筹略,善于规划,朝廷重新启用他参谋军国大计。很快,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事宜。此后一直到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杜预共担任七年的度支尚书。其间,因为石鉴的报复,他一度被免职,但为时很短。在任上,杜预共向晋武帝提出过50多项治国治军的建议,其中包括常平仓的兴建、谷价的调整、盐运的管理、课调的制定和边防的建置等等。此外,他还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行科学发明。杜预制造成功人排新器并复制出久已失传的欹器。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他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在建桥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杜预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杜预发现当时通行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订出《二元乾度历》。此历经过验证,终于取代时历,通行于世。

三次上书,武帝发兵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十一月,晋武帝改任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受命之后,杜预南下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接替已故荆州都督羊祜的职务,为即将开始的灭吴战争作战前准备。

晋武帝登位以后一直想发动灭吴战争统一全国,可是西晋朝廷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除羊祜、张华等少数大臣支持晋武帝的想法外,大多数人态度暧昧。朝廷中一些实力派人物,象贾充、荀勖等则持有不同见解,以致错过了一些灭吴良机。咸宁四年春天,荆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羊祜突然病重,一直优柔寡断的晋武帝有些后悔,想让羊祜带病出征,但羊祜很快去世了。临终前,羊祜向晋武帝举荐杜预接替自己,认为他完全可以担此重任。杜预到达荆州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实施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从军队中挑选了一批精壮的将士,突然偷袭张政。由于张政没有准备吃了败仗,害怕孙皓惩罚他,没有如实报告情况。杜预早了解孙皓生性多疑,对臣下很不信任,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虏送到孙吴的首都建业。孙皓果然中计,气急败坏地召回张政,任命武昌监刘宪接替他的职务。在大战之前,敌人将帅移易,军心动荡,这就为晋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八月,杜预准备就绪后,上书晋武帝请求开战。反对派乘机说三道四,弄得晋武帝对杜预的请战迟疑不决,最后竟同意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

次年杜预再次上书,认为灭吴战争胜券稳操,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损失什么。对于杜预的上书,晋武帝仍然迟迟不置可否。杜预又急又气,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他愤怒地批评反对派既不顾国家利益,又怕别人立功的阴暗心理和可耻行径。杜预还向晋武帝指出,由于我们要攻打东吴的消息已经泄露,东吴可能要采取对策,那必将给我们灭亡东吴的战争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当杜预的这次上书被人送到晋武帝那里的时候,大臣张华正在陪晋武帝下棋。张华立即推开棋盘,劝晋武帝不要再优柔寡断了。由于杜预的几次上书,把攻打孙吴的形势剖析得一清二楚,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发兵攻打孙吴。

进攻东吴,功勋卓著

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调集大军20多万,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

晋武帝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正月,杜预命令他的军队包围江陵。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不想在这里消耗时间和兵力,对它只是围而不歼。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之后,他立即调动一部分兵力向西进攻,夺取沿江的一些城池。一个漆黑的夜晚,杜预派遣几名得力的将领率领800名精壮士卒去偷袭江南的乐乡。这支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之下,人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长江。他们按照主帅的计谋,一方面在山上到处点火,树立旗帜,虚张声势;一方面分兵袭击乐乡附近的各个要害地区。这样一来,把乐乡城里的吴军都督孙歆吓得坐卧不安,各处的吴军人心惶惶,不敢随意行动。接着,杜预的这支人马就埋伏在乐乡城外,等待时机攻城。正巧,这时候有一支吴军从江岸返回乐乡;杜预的将士就乔装打扮,混杂在吴军的队伍里溜进城里,活捉了吴军都督孙歆。杜预设计巧取乐乡,很快拿下江陵,占据荆州。

接着杜预挥师东进,配合其他地区各路晋军攻打孙吴的都城建业。有人对连续进军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提出:天气转热,雨水增多,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容易感染疾疫,应该等到冬天再继续进军。杜预不以为然,分析整个战争形势说:“现在我们接连取胜,士气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气。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几节,底下就会迎刃而解了。”杜预的意见终于为大家所接受,以后战争的形势正像杜预所预言的那样发展着。

在向东进的同时,杜预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也就是现在广西、广东一带。整个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14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120人。

心胸宽阔,军事卓越

杜预心胸宽阔,遇事能够顾全大局。益州刺史王濬是位70多岁的老将,多年来一直在益州建造战船、培训水军,为战争做准备工作。战争开始以后,他统率水军沿江而下,所向披靡。到达荆州界内,王濬需受杜预指挥调遣。但是,杜预十分尊重他,还向王濬表示,水军可以根据战争的发展自行指挥,并建议他尽量减少耽搁,直下建业,建立旷世之功。杜预的态度与益州水军率先攻占建业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也同王濬在长江下游的遭遇,成了鲜明的对照。在那里,指挥调遣水军的王浑,怕王濬夺得头功,对他百般刁难。就在王濬排除种种干扰占领建业、俘获吴主孙皓之后,王浑还在攻击陷害他。与王浑相比,杜预的人品受到了人们的推崇。杜预在这次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绩非常突出。

“点评”

学者出身的杜预不擅长于武功,史称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然而西晋征吴大将羊祜于临终前特别向晋武帝举荐杜预继任,知杜预深谙用兵之道,智谋渊博,擅长洞识乱象,能出奇制胜。在灭吴战争中,因为他善于用兵,知彼知己,在与对手斗智中给敌人以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