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32

第32章 王濬:水军帅才,勋高位重

王濬(jùn)(公元206~286年),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深得武帝信任,战功卓著,虽遭诬告,但都被武帝宽恕,晚景荣耀,喜寿善终。

博通典籍,严正清峻

王濬出身于世代为000石的官吏之家。他少年时广览博学,知识丰富,长得很俊,是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但由于不求名望,不谨细行,因而不为乡里人所称赞。后来,王濬改变原来的性格志节,变得疏通亮达起来。王濬性格“恢廓,素有大志”(《晋书·王濬传》)。曾修造宅院,把门前的路开得有几十步宽,人们问其故,王濬说:“吾欲使容长戟幡旗。”(《晋书·王濬传》)众人都笑他自不量力。王濬却说:“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晋书·王濬传》)

后王濬被召为河东从事。因王濬为人严正清峻,一些不廉洁的官吏闻其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徐邈有一女,贤淑有才,尚未许人,正在择夫。徐邈大会僚佐之吏,让女儿在内室察选。女儿相中了王濬,徐邈遂将女儿嫁给了王濬。后来,王濬参征南军事,羊祜见其不凡,深相接纳。羊祜侄羊暨说:“濬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羊祜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晋书·王濬传》)于是转任王濬为车骑从事中郎。有识者认为羊祜有伯乐之能。

不久,王濬任巴郡太守。巴郡与吴国相邻,士兵苦于征役,所以,生下男孩都不愿抚养。王濬到任,整肃有关法律条文,宽缓徭役租税,对产育之人都给予休复之便,因而,保全救活了数千婴儿。

垂布德惠,百姓赖之

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2年),转任广汉太守,垂布德惠,百姓赖之。一次,王濬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屋梁之上,不-会儿又益(增)一刀。王濬惊醒,以为不祥,主簿李毅附会梦境,向他拜贺说:“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晋书·王濬传》)不久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刺史皇甫晏被张弘所杀,朝廷果然升任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到益州,便设计将张弘等作乱之人全部诛灭。王濬因功被封为关内侯。王濬在任广施仁政,树立威信,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王濬因政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

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

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羊祜听后说:“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晋书·羊祜传》)正逢益州刺史王濬被征召任大司农。羊祜发现王濬的才能可当重任,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于是上表请留王濬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王濬承受诏命,修造战船。王濬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000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王濬还命人在船头画上鹢鸟怪兽,来震慑江神。后命其加快造船进度。如原来王濬在巴蜀只奉令以五六百屯田兵造船,后来又增加各郡士兵1万人,一年就完成了造船任务,使王濬水军“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晋书·王濬传》),为实现“水陆并进”(《资治通鉴》·卷七十八)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吴国方面,面对晋军进攻的严重威胁。一些大臣深感忧虑。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七月,名将陆抗病重。仍抱病上书,孙皓(hào)对此依旧置之不理。

同年,王濬在巴蜀造战船时,大量碎木顺流而下,建平太守吾彦见后,知晋将发兵顺流而下,并把漂来的碎木拿给孙皓,但孙皓不从。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陆抗再次上疏,陈述加强建平、西陵防守的重要性,但这些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吴主孙皓认为晋无力攻吴,且吴有长江天险,难以攻破,因此他不修内政,暴虐如故。在军事上不重军备,放松长江上游的防务,当然更谈不上通盘的战略考虑和进行全面的防御准备了。

上书武帝,速伐东吴

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四月,王濬上书请求速伐东吴,他说:“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猝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晋书·王濬传》)

晋武帝认为王濬说得有理,但贾充、荀勖等重臣却认为此议不可行,只有张华大力支持。后来,镇南大将军杜预也上表陈请伐吴,晋武帝这才同意伐吴,十一月,晋武帝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20万人,分6路进攻吴国,而王濬水军则为主力。

当时晋军总的作战意图是:以司马伷(zhòu)、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7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这样的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为吴国尚有兵力20万人,就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要分路予以各个击破,才能迅速灭吴。

统兵攻吴,杀吴陆景

王濬将统兵攻吴,当年他在巴郡保全的那些婴儿,如今都到了可以从军的年龄。父母鼓励他们说:“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晋书·王濬传》)!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濬,王濬对此早有准备。此前,王濬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

吴军以为这些障碍晋军难以清除,未派兵把守。王濬水军顺利地扫除水中障碍,继续进军。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初五,又克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俘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监军陆晏等,继而进逼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王濬占乐乡,杀吴水军都督陆景。

顺流直下,直捣建业

司马炎鉴于各路晋军进展顺利,于二月十八日进一步调整了部署:命王濬都督益、梁诸军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晋书·武帝纪》)。同时命杜预南下,并分兵1万人给王濬,000人给唐彬;命胡奋攻克夏口后分兵000人给王濬;王戎平定武昌后分兵000人给唐彬,以加强顺流直下的兵力。并提升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王濬自出兵后,兵不血刃,攻无坚城。王濬依照晋武帝之命,继续顺江而下。王戎即自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今湖北蕲春西南)、邾(zhū:周朝邹国,今湖北黄冈西北)二城降。王戎又遣参军罗尚、刘乔会同王濬攻克武昌,吴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刘朗督武昌诸军投降。至此,长江上游的作战基本结束。于是,顺流鼓棹(zhào:桨),直捣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

王濬率水陆军于三月十四日自武昌东下顺流到达牛渚。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师万人阻击。但军心已散,部下望旗而降。孙皓君臣闻王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王濬传》)。徐陵督陶濬向孙皓自请亲率水军2万迎战,士卒闻知当夜逃溃。王濬军乘势东下过三山,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万,方舟百里”,进至建业。孙皓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建议,向王濬送文请降。

灭吴统一,战功卓著

三月,王濬进入建业,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chèn:棺材),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同时,查收吴国图籍,封存吴国府库。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濬的部队。

王濬共攻克4州,43郡,俘获人口000,兵员23万,战功卓著。至此,吴国灭亡,三国分裂的局面随之结束。

“点评”

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王濬率领的水军始终作为主力,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千里长江天堑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何况吴国以舟楫为舆马,水军向来强大。曹操败于赤壁,曹丕攻吴临江而返,都因受限于长江。王濬编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这支水军从巴蜀起航沿江东下,破铁锁除铁锥,斩关夺隘所向披靡,只用40多天就驶抵建业。然后又不失时机地配合步兵发起总攻。终于迫使吴主孙皓投降,灭亡了吴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局面,亦为后世用兵长江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