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10749200000013

第13章 蒙恬:筑建长城,抗匈勇士

蒙恬(~公元前210年),汉族,祖籍齐国,山东蒙阴县人。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在战国末期他战功赫赫;率30万秦军北抗蛮夷连战连捷;在征伐蛮夷战役中战无不胜,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将之一。是祖国西北边疆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的第一人。

家世渊源,始皇器重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蒙骜的儿子叫蒙武,他就是蒙恬的父亲。蒙恬曾学狱法为狱官,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蒙恬还有一个弟弟叫蒙毅,后来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兄弟二人一武一文,文武双全。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将军李信率兵20万攻打楚国,以蒙武为副将。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国疆土的开拓,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秦始皇对蒙氏家族非常信任与器重。

大败齐军,虎视匈奴

蒙恬少年天资聪慧,喜读兵书,逐渐养成了较高的军事素养。由于蒙恬祖、父辈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耳濡目染,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他对武艺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蒙恬长大后武力过人,可谓当世第一猛将。他出色的表现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时只要秦始皇外出,其弟蒙毅就与始皇共乘一车,在朝不离始皇左右。蒙恬兄弟二人,一个对外负责军事,一个国内谋划政事,有“忠信为国”的美名。秦国的其他将相都不能与他兄弟二人争宠。

公元前221年,蒙恬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被授予“内史”官职。

蒙恬与匈奴的关系,好像是上天注定的势不两立。在蒙恬生活的年代,边境经常受到匈奴的掠夺,秦政权受到威胁。尤为严重的是,在秦征伐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乘机占领了河套地区,即所谓的“河南地”。

这给心怀“忠君、爱国”抱负的蒙恬以很大的施展抱负的空间。

河套之战,北击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

按原定的作战计划,蒙恬自上郡出发,经榆林进入河套北部,另一支军队由义渠萧关之道进入河套南部,两军所至攻击散落的匈奴部落,未遇重大抵抗就击败了匈奴各路人马,迫使匈奴望风而逃。到公元前215年初冬,已将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全部肃清,匈奴残部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蒙恬又将两军推至黄河南岸,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度过寒冷的冬季,以待来年春季的战斗。

秦王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初春,蒙恬主力军由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县)渡过黄河,攻击高阙与陶山(今狼山山脉),另一支军队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以破竹之势震慑匈奴人马向大漠以北撤退700里。汉代贾谊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此后,匈奴几十年不敢犯汉地,蒙恬功至高也。

经过这次战斗,给北方带来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蒙恬勇敢作战、出奇制胜、击败匈奴的大战是他一生征战中最大的一次战绩,人们称赞他是“中华第一勇士”。

以险制塞,精修秦道

蒙恬打败匈奴并拒敌于千里之外,之后他继续坚守边陲。蒙恬根据“用险制塞”即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0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且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蒙恬驻守九郡十余年,风风雨雨烈日寒霜,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点评”

蒙恬在战国末期,伐韩攻赵、取魏灭楚,攻占齐都临淄,战功赫赫;他率领30万秦军北抗蛮夷连战连捷,打得蛮夷节节败退,数百年不敢南下,使蒙恬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被历史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