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10746200000049

第49章 “踔厉风发”的革新者

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就其本意来看,他们的人生追求并不是当什么文学家。他们孜孜以求的是做官从政,辅君济世,仁政爱民,文章不过是“余事”而已。柳宗元也不例外。他一生的政治追求是“以辅时及物为道”“利安元元为务”。柳宗元出任监察御史里行,成为朝廷的近侍官,可谓仕途上展现出一派光明前景。

在御史台,柳宗元与韩愈、刘禹锡同官,关系密切,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但这一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王叔文。王叔文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出身低下,知晓民间疾苦,因其会下棋而被选入东宫,做太子李诵的侍棋。他在李诵身边十几年,逐渐取得了李诵的信任。唐德宗是一个贪婪、昏庸而又刚愎自用的人物。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李诵对此颇为不满,力求改革。由于政治观点的接近,侍读王伾、侍棋王叔文等以太子李诵为靠山,逐渐形成了一个革新集团,又积极吸纳像刘禹锡、柳宗元这样一些年轻有才、意气风发的青年朝官,共谋大事。

此后一段时间,朝廷里革新派与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而柳宗元始终站在革新派一边。柳宗元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声望,在革新派的组织和舆论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他密切配合朝政所写的《时令论》《断刑论》《守道论》《六逆论》等,都成为革新斗争的舆论准备,表现了冲锋陷阵的积极进取精神。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病危,但当了二十年皇储的太子李诵已患中风,失音不语,宦官集团欲以此为借口图谋另立太子,而王叔文一派则坚持按计划拥立李诵即位。由是,朝廷内部激烈的争执矛盾立即转化为公开的权力斗争。在尖锐而微妙的斗争中,王伾入居皇宫,又联合了同情改革的宦官李忠言。德宗死,宦官勾结部分官僚,阴谋延期发丧,另谋所立。而革新派的骨干之一凌准在朝堂上公开反对宦官的计划,得到了郑絪、卫次公等朝臣的支持,按时发丧,使李诵顺利地即位于太极殿,是为顺宗。柳宗元亲自参加这场权力斗争。

革新派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取得了关键回合的胜利,但重病的唐顺宗已不能亲理朝政,文武百官朝见他,也只能是远远望望而已。革新派得手后,立即着手重要的人事安排:韦执谊做了宰相,王伾任散骑常侍、翰林学士,王叔文任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当时朝廷不信任宰相,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书,号称“内相”,极有实权。这样,二王和韦执谊算是把持了朝廷大权。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掌礼仪、享祀及贡举之政,正六品上。这不仅是柳宗元官阶晋升了两品,更重要的是他担任了尚书省礼部的郎官,进入了革新集团的核心,得到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大好时机。

革新派当政后,迅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诸如废除宫市和五坊小儿;释放宫女;减裁宫廷闲员;惩办贪官污吏(如将京兆尹李实远贬通州),起用被迫害的旧臣(如陆贽、阳城、郑余庆等);整顿税收,薄赋轻徭;抑制宦官和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等,赢得了部分民心。柳宗元在革新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史料未有详载,但其起草各种“中央文件”,参与集团的核心机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连柳宗元自己后来都承认自己“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京兆许孟容书》)。

革新之事进行得如火如荼,但这些措施严重触犯了宦官和保守派官员的既得利益,遭到宦官和保守派官僚的联合反攻。四月六日,不赞成改革的李纯被立为太子,王叔文独有忧色,口吟杜甫咏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寄慨。王叔文被削去了翰林学士之职,失去了到翰林院议政的机会;同年六月,王叔文母亲病故,只好停官回家守丧。在革新势力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柳宗元为王叔文的母亲写下了著名的《故尚书户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间刘氏志文》,表面是称颂刘氏,实则是称颂王叔文。文章突出了王叔文在辅佐顺宗时的地位和功绩,表明其为人行事之光明正大,对其居丧去职表示惋惜,并流露出希望他东山再起的愿望。在政治方向已明显逆转之时,柳宗元竟如此义正词严地为革新派做宣传,为革新事业辩护,表现了他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坚定的斗争性。七月,宦官和旧官僚又联合请太子“监国”。八月五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唐宪宗)。随着最高权力的更替,革新集团就失去了最强有力的政治支持,革新集团立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为期不足半年的永贞革新遂以失败而告终。

短命的永贞革新失败了,但其作为中唐时期一次重大的政治革新运动,其经验、教训及意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柳宗元是一个革新派的失败者,但他不愧为站在时代政治斗争前列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