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10746200000045

第45章 良好的家庭教养

柳宗元幼年正逢战乱,生活动荡不定,因此,他未能像唐代一般士大夫子弟那样进入国学或州、县学校读书,但其受到的仍是古代士大夫子弟典型的儒家伦理、经典教育。这除了唐代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大环境外,主要得力于其父母。

幼年柳宗元曾多年随其父柳镇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生活,深受其品格、学识和文章的熏陶。他称赞其父“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柳镇精于儒学,但并非迂阔、不达世务的书生。他长期任职于军镇、府县,对动荡的社会现实有相当深刻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品格。他能诗善文,是当时社会上极为活跃“文章之士”,其文采,其为人,对柳宗元的习文和做人都树立了楷模。

柳宗元的启蒙教育更得益于他的母亲。其母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氏,虽家道中落,但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相传,她七岁即通《毛诗》和刘向的《烈女传》,柳镇曾对柳宗元说过:“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之无遗者。”可见,她不但读书多,知识广,而且也颇有见识,是一位相当杰出的女性。她对柳宗元的启蒙教育也抓得很紧。柳宗元四岁时,柳镇在南方做宣城县令,母亲即开始给他教授“古诗十四首,皆讽传之。”母亲还以《诗》《礼》图、史等教授柳宗元的两位姐姐,柳宗元也从中获益不少。此后,柳宗元在“乡闾家塾,考厉志业”,也没有完全脱离家庭教育的影响。

柳宗元所受教育主要来自家庭,虽不及京城国学那么“正规”,但却极为广博而实际,并且也较少受到当时所谓“名师宿儒”的教条的束缚。他的父母不仅教给他儒家经典和子、史等书籍的广泛知识,又亲自教他写诗作文,而家庭的衰败境况,亲历了丧乱流离之苦,又为他增添了许多实际的人生经验。这一切,不仅对他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大有裨益,而且更培养和锻炼了他优良的品行和人格。再加上他本人天资聪慧,所以他的成长健康而迅速,十三岁即以“奇童”身份走入文人圈子中,结交同好,讲德论文。

柳宗元在社会和家庭都极不平静的状态下走过了他的幼年和少年时期,成长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年轻士子,走上了当时绝大多数官宦子弟所必走的“觅举求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