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10746200000044

第44章 战乱中的童年

柳宗元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33)出生于长安,当时其父柳镇正在长安主簿任上。柳宗元的家在长安城西南、渭水支流沣川岸边。这是柳氏一处祖传的小庄园,有“数顷田,树果数百株”。柳宗元在其《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一诗中说:“十室有鄠、杜,名田占沣、涝。”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又说:“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qiāo)。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沉坳。”由此可推知庄园的大体位置和规模。此外,柳氏在长安城里的亲仁里还有一处住宅,是其祖父柳察躬晚年寄居之处。

主簿是个从八品的小官,俸禄微薄,但一家人的生活仍可以勉强维持。然而,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像柳宗元这样的下级官吏家庭经济是十分脆弱的,又极易受时局的影响。柳镇本人官况萧条,小庄园的经济也不景气。柳镇曾向朝廷请求到江南去做宣城令,大概也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可见,长安的一点家业已难于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唐朝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爆发了封建割据势力反叛朝廷的斗争——建中之乱。当时,成德军的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继袭其位,德宗不许,于是河北四镇联兵反抗朝命;次年,河北乱平,但河北的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又结盟称王,推朱滔为盟主;淮西李希烈也反,出兵围郑州,东都洛阳震恐;建中四年十月,朝廷发泾原兵东征,但兵至长安发生哗变,叛军推朱泚为主,称大秦皇帝,战火燃烧于京城,德宗被迫逃亡奉天(今山西省乾县),京城人心浮动,民怨沸腾,这在年幼的柳宗元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建中之乱前后历时五年,最终以朝廷向强藩妥协而告结束。

建中之乱时,柳镇在鄂州刺史李兼处任幕僚,为鄂、岳、沔三州任防御使。泾原兵变之后,长安附近成了战场。为了避乱,柳宗元被送到其父的住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昌市)。夏口是长江和汉水交通的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中四年三月,淮西李希烈曾兴兵进犯,被李兼击退;次年一月,悍将董侍又率七千人来犯,李兼亲率士卒迎敌,奋力死战,击溃敌军。夏口保卫战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对于战争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李兼被升为鄂、岳、沔都团练使,柳镇也在判官的原职上加上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衔。他写了《夏口破虏颂》一文,歌颂这次战斗的胜利。年仅十多岁的柳宗元又一次亲身经历了战火洗礼,他十分赞赏父亲的纪功文章。

建中之乱的五年间,柳宗元的家庭并未离开长安。沦陷中的家所经历的苦难,特别是骨肉分离的痛苦,使柳宗元多年之后仍记忆犹新。他在为其二姐所写的《亡姊崔启夫人墓志盖石文》中,曾提到一次柳镇从夏口到长安出差,往返正经过李希烈叛军的盘踞地区,因一时没有消息,家人万分焦虑的情形,写出了当时离乱家庭的典型感受。

此后,柳宗元又跟父亲在湖南、江西一带游历,又较为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由于受父母的熏陶,柳宗元具备了较好的文学素养,又亲历战乱,接触了社会实际,使他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方面都有了个好的开头。他当时虽然只有十三岁,但文章已经写得相当不错了。他曾写了一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这是他现存最早的一篇文章,却已表现出不凡的见识和老练的文笔,得到了当时一些知名文人的赏识,使他也有了“奇童”之名。也就在此时,由他父亲作主,同文士杨凭九岁的女儿定了亲。

贞元四年(788),柳镇入朝为殿中侍御史,柳宗元也随父回到京城长安,时年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