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10746200000036

第36章 奉诏宣抚王庭凑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猖獗,其中以河南、河北最甚。当时河北三镇相沿以长子为节度副大使,父死,长子即称留后,朝廷任命后,正式称节度使。唐宪宗想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但一直不见成效。元和七年(812),魏博镇内发生内讧,众将士拥立田弘正为留后,田弘正以魏博镇六州之地归附朝廷,唐宪宗十分高兴。

元和十五年(820),宦官杀害了唐宪宗,唐穆宗即位,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的局面。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镇州变乱,兵马使王庭凑发动兵变,杀田弘正并其家属、参佐、将吏三百余人。王庭凑何许人也?他是回纥阿布思之遗种,其家世代为王氏骑将,故冒姓王。王庭凑杀了田弘正,自称留后。朝廷不许,遂命进讨王庭凑。

朝廷命深州刺史牛元翼进讨王庭凑。但李愬不久即病死,朝廷又以牛元翼为深州、冀州节度使。而此时,冀州已被王庭凑占领,王庭凑遂将牛元翼围困于深州。后朝廷又任命牛元翼为成德节度使,然终不能解王庭凑之围。穆宗无奈,只好同意王庭凑做成德军节度使,条件是解除对牛元翼的包围。但是派谁去传达诏令、宣抚王庭凑呢?唐穆宗最后物色到了兵部侍郎韩愈。

韩愈欣然领命,遂以三品大员、朝廷特使的身份,于长庆二年(822)二月去宣抚王庭凑。当时的藩镇气焰很盛,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对朝廷使者就更可以随意处置了。朝臣们多为韩愈的安全忧虑,韩愈刚奉诏上路,时为翰林学士的元稹对穆宗说:“韩愈可惜!”意思是说,像韩愈这样的人才,如果让王庭凑给杀掉,实在可惜。唐穆宗一听,也有些后悔了,于是马上派人追赶韩愈,并指示他:到了镇州,看情况行事,如情况紧张,不一定亲自进城去见王庭凑。韩愈慷慨激昂地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就是说,皇帝让我别进去,那是皇帝的仁爱;我为皇帝而死,那是作臣子的忠义,哪有接受皇帝命令而滞留不进,考虑个人的得失呢?意思是自己一定要亲自见王庭凑。

韩愈身负重任,昼夜急行,到了镇州。王庭凑听说朝廷特使到,也想给特使来个下马威,于是他严兵相迎,甲士陈庭,气氛相当紧张。韩愈也不含糊,昂首挺胸,穿过刀丛,入见王庭凑。两人入座,王庭凑说:这里之所以闹得乱哄哄,完全是士卒们自发的。韩愈大声说:朝廷认为你有将帅之材,所以赐给你官职,你怎么想和叛臣一样谋反呢?韩愈的话还没说完,王庭凑事先安排好的一批人争着上来和韩愈辩论。他们说:我们先太师(指王武俊)曾为国家攻打叛贼朱滔,他的血衣还在,我们镇州军有什么对不起朝廷之处,现在把我们当叛贼来讨伐?韩愈说:我以为你们都不记得你们的先太师了。如果你们还记得,那很好。我现在就来给你们说说归顺或背叛朝廷的利害。我用不着援引远古之事,只就安史之乱以来的情况为例给你们加以说明: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梁崇义、朱滔、朱泚、吴元济、李师道等叛贼,他们还有子孙活着吗?众人回答说:没有了。韩愈又说:田弘正以魏博六州之地归朝廷,官至中书令,父子均受旌旗节钺,其部将刘悟、李佑也升为大镇的节度使,此事你们军中是不是都听说了?众人回答说:田弘正太刻薄,所以军中不安,才有此变。韩愈说:你们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你们已经杀害了田弘正,又残杀其全家,还有什么好说的?众人一听,都高兴了,说:还是侍郎爷您说的对。王庭凑一看形势不妙,唯恐众人心动,于是急忙让这些人全部退去。王庭凑流着眼泪对韩愈说:现在想让我王庭凑干什么呢?韩愈说:在神策军和六军将领中,像牛元翼这样的将领不少,但朝廷为了顾全大局,不能舍弃牛元翼,你长时间围困牛元翼,到底为什么?王庭凑似乎领悟了什么,于是说:我马上就给他解围。韩愈说:如果这样,那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结果,王庭凑答应解除对牛元翼的包围,朝廷同意王庭凑为成德军节度使。此事遂告一段落。

韩愈宣慰王庭凑一事,在朝廷来说,因制服不了王庭凑而被迫任命他为节度使,确属一件不光彩之事;而在韩愈来说,则是一件十分露脸的事。他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凶残的叛贼和众人的围攻,大义凛然,晓之以君臣大义,动之以逆顺利害,顺利地完成了使命。韩愈不辱使命而归,向穆宗汇报了情况,穆宗大喜,韩愈亦由兵部侍郎转为吏部侍郎。

韩愈确实是一位敢作敢为的人物,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他“勇夺三军之帅”,实在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