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10746200000035

第35章 改革太学

韩愈是中国封建时代杰出的教育家。他那“招诸生立馆下而诲之”的国子先生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谆谆教诲,他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师”的准确定义,他那以“闻道”为唯一条件的择师标准,以及“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弟子关系,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理论的创新,也大大削弱了师道尊严的封建性,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和壁垒。

韩愈一生四入国子监任学官,三为博士(教授),一为祭酒(相当于校长),在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才智。他奋不顾流俗,抗颜为师,作《师说》,收弟子,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他对当时太学的招生办学、教学方法和学校风气的革新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中唐时期,国子监日趋败落,入学人数锐减,学生成分混乱。按规定:国子馆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馆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四门馆取一般官员子弟及庶民子弟中之才俊入学,而“工商凡冗”子弟是没有资格进入中央学校的。但到中唐,公卿子孙耻游太学,生源锐减,工商子弟也乘机混入。为改变这种局面,振兴太学,韩愈竭力主张扩大太学的招生范围。在《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中,他不仅对“近日趋竞,未复本源。至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的积弊深表不满,而且提出了改革和整顿的具体意见:“今请国子馆并依《六典》;其太学馆量许取常参官八品已上子弟充;其四门馆亦量取无资荫(门荫)有才业人充;如有资荫不补学生应举者,请礼部不在收试限;其新补人有冒荫者,请牒送法司科罪。”即是说,太学馆应让八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四门馆请特许长安五百里以内“无资荫有才业”的人入学;对有资格入学而不入学的官员子弟,则取消其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韩愈虽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等级观念,但他敢于提出让“无资荫有才业”的人进入国家的四门学,降低太学学生入学的门槛,扩大生源,使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青年跨入太学,不能不说是他崇德重才教育思想的表现,在他认为是“有君无臣”的时代,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教师队伍,韩愈也力主整顿。他曾向吏部呈《国子监论新注(新甄选)学官牒》,指出学官中多有学既不博、艺亦不精者,导致“至今生徒不自劝励(不努力学习)”,要求吏部此后“非专通经传、博涉坟史及进士五经诸色登科者,不以比拟(不加选用)”,即凡不够到太学任职的人一律不加聘用,而凡准备授予学官的人,国子监要另加“研试”考核,真正合格者才能上岗。

韩愈在任国子祭酒期间,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活跃学习气氛。据李翱《韩吏部行状》载:“奏儒生为学官,日使会讲”,即聘请有德有才的儒生到太学来,让他们每天会聚一起,自由讲授自己的观点,切磋学问,大大活跃了学术气氛,“生徒奔走闻听,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

韩愈还大力矫正太学的不良风气。《韩吏部行状》载:“公入迁祭酒。有直讲(相当于讲师),能说礼(有学问)而陋容(长相不那么酷)。学官多豪族子(官二代),摈之(摒弃、排斥他)不得共食(一起吃饭)。公命吏曰:‘召直讲来,与祭酒共食。’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看不起直讲)。”韩愈召有才而无貌的直讲来和自己一起吃饭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却是对“以貌取人”的不良风气的否定。只此一举,风气遂变。这是韩愈一贯重视才德思想的又一体现。

在“学官多豪族子”,学生多达官弟子的国家最高学府,韩愈敢于突破典章和旧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大胆改革太学,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既是他特立独行人格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