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48

第48章 课堂提问后的导答艺术

课堂提问后的导答艺术主要是指老师会不会提问,提问后会不会导答,这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也离不开一些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

善于运用提问技巧,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提问技巧,还要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完成解答,这也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时候,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将问题提出后,学生无动于衷,默默无言。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着急,巧妙运用导答艺术,帮助学生排除答题障碍完成解答,这样课堂提问便会成功;否则,提问效果将令人失望。

激将法

常言说:请将不如激将。有时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可能对此毫无反应,而一句激将法,却可能歪打正着,能激起一些好胜心较强的学生发言。激将法是在教师发问后,课堂上出现冷场时常常采用的这种方法。

鼓励法

课堂上,当答问出现冷场后,教师可采用激励的话语来鼓励学生作答。有一位教师在挽救这样的局面时,采用了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我知道大家都在认真思考,而且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准备回答。看谁先举手?好,一个、二个……很好,×××你先来说。”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指名预先设计提问的同学回答,这样,点、面都照顾到了。

挑“战”法

如果在学生答问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采取另一种策略,就是教师有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故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有一位数学教师出了这么一个数学口算题,提问后不见学生举手,便有意说出了一个错误答案,马上激起了很多学生起来反对,纠正老师的错误。这种挑“战”的方法有时用用,也是很有效的。

分解法

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不好作答,教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可以把问题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把一个大的问题划分成几个小问题,由一个个小问题的解答,最终完成了大问题的作答。这样层层深入的解题方式,是教师们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之一。

举一法

有些问题,答案内容较多,教师可以举一点为例说明,再让学生进行“反三”。

留尾法

对有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也不要紧,教师可以再重复强调一下提问的重点内容及给出部分答案,而留下另一部分答案,让学生在课外续答。

搭桥法

教师们在引入新课时,常用到搭桥法。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有一个良好的铺垫,所以,教师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上引入搭桥式的提问。假如这类提问“卡壳”之后,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自我解困,而应适度地提示让学生思考的范围、对象,或提供旧知识点,帮助学生引起联想,打开他们贮存知识的宝库,让他们以旧推新,顺利地完成解答。比如,一位教师提问一道有关平行线的证明题时,学生一时想不起来,教师就启发开导他:你想一想平行线的定理一共有几个?学生答出后,教师接着又问:这道证明题与哪个定理接近?经过老师的搭桥铺路,使学生很快做出了这道题。可见,老师及时运用搭桥法的作用不可小视。

指路法

教师提问后,学生又答不到点子上,有时会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教师就可以明确地指出思考的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正确作答。

定向法

有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太相符,学生想答又答不出,或一时“卡壳”,这时教师可及时调节、缩小或限制答题范围,或指明思考方法,以便帮助学生排除解题障碍,确定思维方向,迅速而准确地捕捉解题目标,完成答案。

迁移法

迁移法的运用主要针对一些学生对问题回答不出或不完整的。教师可让这些学生提前体会一下问题中的相似点或相反点,然后采取“铺路搭桥”的方法,让学生联想到新旧知识的交汇点,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方法。

直观法

有些问题比较抽象,教师可借助实物、插图、教具的教学形式等来提示、启发学生答题。

示意法

有些抽象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借助动作、表情等来帮助学生产生联想,去理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