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18

第18章 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要审时度势,明确提问主题,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答案,优化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回答正确的问题,其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问题或不全面的问题也要给予及时纠正与调整,改变原有欠缺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忽略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抓不住“提问”这一教学的实质,而使课堂提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了一些简单化、形式化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据分析,一般有以下几种误区:

将提问当成传授正确答案的方式

教师提问过后,便将目光盯在自己设计好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哪个学生能说出这个答案,就算是知识领悟到位了,就对其他依然举着的手的学生视而不见,就开始进行下一个问题的学习了,这显然是不妥当的。教师完全可以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慢慢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真谛,让学生找到正确思考问题的思路,找到自己的答案错在什么地方,这样学生不仅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指点,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潜能,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有时候还可以对老师的答案起到补充作用。

有时候,教师总是进入一个摆脱不掉的误区,就是好不容易设计出了一个问题,却懒得提问学生,然后自己来回答问题;有时候就是提了,让学生来回答,当中又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来自己完成回答。这样怎么能起到启发学生的思考呢?这样的结果,会使整个课堂只能听见教师自己的答案,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如果教师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是违背教学宗旨的。提出的问题不让学生回答,教师自己解决,学生们又怎么会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呢?教师的这些教学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从而使学生对待教师的提问只能是消极对待。假如问题确实太难,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或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教师教授新课程时,切忌“满堂灌”。怎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我们教师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仍在同一水平上不断重复。一些课程表面上看好像热热闹闹,实际上很少有学生能动脑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教师平均每分钟就要提一个问题,学生被教师诸多的提问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哪?他们往往在教师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老师的提问。表面上看好像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学生,这样上课的方式最终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在怎样提高学习的思考力与主动性上下功夫。

所以,教师授课时根本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与巧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又怎么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呢?

提问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忽视观察问题对学生

的整体反应

大家都知道,学生们来学校是来学习知识的,因而,教育面向的就是全体学生。所以,课堂提问就应有较大的广泛性,教师在提问后应环顾全班,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的。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予提示,以点带面。对于如何提高培养优等生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差等生的参与程度,都是我们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时,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以便让学生给出更完整的答案,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不善于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不太善于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扔掉。作为教师,不仅要会提问,而且还要会听。成为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用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来体察自己的一些行为和举止,也可以从别的教师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在教学活动中,你是否始终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的提问是否一直保持着感兴趣的态度?作为教师,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倾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蕴含着一个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等诸多方面,而且还蕴含着一个人的修养与学识。

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学生最真诚的关注,这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可以得到积极的情感反应——老师对我回答的问题很在乎,我回答的一切老师也很重视。相反,如果你坐立不安,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在教室里晃来晃去的,或将目光移向窗外或观看其他同学的小动作。那么学生会从你的非言语行为中得到完全相反的判断——我可能回答错了,赶快打住吧。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思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非言语方面的举止。

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

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些只有部分正确或答案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等等,这样给予学生的绝对是消极的反馈。有些时候,教师有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便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这些都是消极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我们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这是得不偿失的。要改变这一不良效果,教师除调整好心态外,还可以运用启发性方式来提问学生,改变一下提问策略。例如,以下的提问语句“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语,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也能让学生们从容做答,因此,教师要常用这样的中性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