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19

第19章 教学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讲究方式方法的,方法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这种活动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提问活动的首要环节,怎样提问、如何提问,可以体现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简而言之,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了提问的艺术性:

提问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但只有在最佳时机的提问效果最好。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最佳提问时机呢?经过仔细观察,就是当学生处于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对教师的提问往往能入耳入脑、入心,把握好这样的时机课堂提问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最佳提问时机既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提问。有好的提问时机被错过或教师根本没有机会提问,这样都会给教学效果带来损失。

提问对象

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即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虽然每次回答的只是少数学生,但必须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整体意识不能忽视。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都认真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先提问基础中等的学生,同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暗示差生也要认真注意听讲,待中等生答得差不多时,再请优秀生补充说明答案。教师切忌先点人后提问,更不要先问优秀生,忽略中等生,冷落差等生,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二是区别对待。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个性特点、学习程度、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的不同,教师在提问时都应心中有数,可以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不同的问题类型及不同层次的提问,千万不可“乱点鸳鸯谱”。否则,容易易造成师生间情感的隔阂,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提问顺序

教师提问应讲究提问的先后顺序,这样的教学提问才能使教学内容有条理,也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应在内容的难度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则。正如《学记》中所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所以,讲究提问的先后顺序对我们的教学效果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还需要注意一点,教师的提问切忌按座次顺序点名提问,这样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

提问方式

教师提问方式方法应注意灵活多变,可以先从解题入手,也可从中间开刀,甚至也可以从结尾开始,逐渐往前推进;可以采用口头提问形式,也可以用书面提问形式;提问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让其有意分散;可让个别学生作答,也可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等等。

提问语态

教师提问时的语气和态度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 疑问语缀。比如“你以为如何?”“你同意吗?”“你能告诉我吗?”必要时可以将提问的内涵做一下延伸,以引入问题的“缓冲区”,以便获得更深的对话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是怎么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教师再加上点鼓励和期待的话语,学生的回答就可能会更精彩:“还有不同的看法吗?”“有没有新的看法?”“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一句接一句的引申式提问,使得每一位学生积极动脑,展开多向思维,寻找其他答题方法。

待答

通过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的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所谓“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名让某个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之后,由于学生对问题可能要作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教师对此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段,再来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上述第一等待时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给学生以时间来思考问题,使学生们能完整地做出正确回答,而不致中断他们的解题思路。心理学家们经过多项对比试验得出,如果给提问过程增加3秒的等待时间或更多些的话,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等待的时间稍长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以下的效果:①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②“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③思辨性的思维事例增加;④提出了更多证据,在提出证据之后或之前都有推理性的叙述;⑤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学生计划收集资料活动的次数都增加了;⑥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也增加了。他们甚至测定,设置必要的停顿时间以后,学生的语句表达量可增长300%~700%。在这之前,学生平均回答某个问题只用词只有4~7个,而在这之后则增加到30多个了,效果显而易见。

助答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卡壳”时,教师应耐心等待其继续回答并积极设法协助学生完成答案,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再次申明题意,可重复提问

有时当学生没听清或没理解全部题意而答不出或答不好时,教师可再次申明题意,重复提问,重点突出提问中的词句,以示提醒,帮助学生深化理解题意,扫清问题中对题意理解的障碍。

分解难点,化难为易

有时学生对提问的难点吃不透、摸不准、回答不了,说明问题难度对他来说可能大了些。教师可将难点分解成小的问题,降低难度和坡度,帮助学生消除回答不了问题时的畏难情绪,促其提高回答的热情。

转换角度,另辟蹊径

有时学生对从某个角度看问题觉得陌生或难以理解,这时,教师不妨变换一下问题的角度,进行变向式提问,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和攻克问题的难点,达到解题的目的。

适当提示,巧用点拨

有时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或不得要领,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指点迷津,以助学生的思维走出误区。

补充修正,以求完善

有时学生对所要回答的问题准备不足或因其他缘故,回答得不够完整、准确,或难以独立完成答案时,教师可视情况请其他同学补充答案、助其修正答案或替同学回答,也可由教师本人做这些工作,以帮助学生将问题回答得全面、完整。

总结

在课堂答题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正确地指出其答案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有必要,教师可复述正确答案或再作简单讲解,这样可以照顾到中下等程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可以请学生复述正确答案,以加深对答案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时,一般应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知识的广度、知识的巩固程度、错误的数量与性质、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创见性等六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这对教学问答的总结,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与综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教师对教学答问的总结的重要性往往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学生答问有时采取放任的态度,对答问不正确的也不予修正,答问不完整的也不予补充,零散的意见也不予综合、归纳,肤浅的认识也不予深化。虽然课堂上有问有答,看起来好像热闹非凡,但“散乱的谈话”不能形成“决议案”,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有时,有些错误因老师没予以修正,可能会导致学生“自以为是”,将本来是错误的知识当成正确的知识而印入脑海,从而误人子弟,那就是教师的失职了。这是要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