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15

第15章 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构思巧妙的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才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问题,去发现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降低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巧妙、精当。

课堂提问的数量

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我们不能用提问的次数多与少来衡量。根据观察和研究,课堂提问的数量应按照教材教学科目的不同及课文内容的包含量来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关于抽象理论内容方面的课程提问不应多,在教授新课时提问也要少;讲授具体知识内容的课提问也不宜多,在上复习课、巩固课时提问可以多些。但也不能绝对化,可因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而定。课堂提问的质量

根据提问的数量,可把提问分为高水平的提问和低水平的提问。高水平的提问主要是指有两个以上答案的提问,低水平的提问是指仅有一个答案的提问。高水平的提问可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因而教师平时备课时应多准备这类提问。尤其是当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预料之外时,教师更应维护、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不要将教师预设好的答案强压到这道问题的答案上来。低水平的提问并不意味着教师没水平、没能力,关键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正确地运用好这两种提问方式。

提问的节奏

教师提问的快慢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话语气的节奏,包括语调的快慢,语句之间的停顿、关键词语的重复等等;二是从问题的提出到解答应有一个时间间隔,这段时间应该多长,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的情况具体把握。据考查,从学生听清问题(理解)到准备答案(包括语言组织)至少需2~10秒的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间隔的时间也不同;教师提问时至少要请学生站起来回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而差异较大,间隔时间从5~30秒不等。因此,教师的提问需关注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及语言的表达、学生的个性等等因素,来正确掌握提问的快慢节奏及时间间隔。

善用激疑的艺术

善用激疑的提问艺术是启发学生能积极提问的关键。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巧设疑问,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所以激疑提问艺术,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方法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因为,只有善于激疑提问,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因而,学生才能积极提问、善于提问,并通过师生的共同释疑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开发脑力的目的。激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悬念法激疑。悬念就是提问的主题思想会对学生产生悬念与疑惑感,为解开心中的疑惑,学生们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时时注意,处处留心身边发生的人与事,来寻觅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导谬法激疑。对于有些似乎浅显易懂的原理,学生往往一目数行,不求甚解,因此难免会一知半解,甚至发生误解。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容易误解的地方,巧妙设计疑问,并让学生展开讨论,找出谬误,通过大家的互动,才会使学生们对问题最终恍然大悟。

3.排谬法激疑。此种方法一开始就会把迷路堵死,如果能绕开“迷点”避重就轻地巧设问题,让学生解答时由易到难,逐步解开知识的迷点,才能对教材中的知识难点有所突破。

4.递进法激疑。对于层次多,范围广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用剥笋壳的方法对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渗透,从而递进激疑,以多化少,以繁化简,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5.比较法激疑。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与原理,教师可以用比较法激疑提问。学生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理清解题思路,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

6.转化法激疑。知识有时候需要内在的转移与联系,对于具有转化联系的知识型概念与原理,教师就可以用转化法激疑提问,来加强学生的知识联系,明确转化条件。

7.极端法激疑。在讲授相同知识原理及概念时,相关的知识原理都应具有一定的“度”,如果提问超过了这个“度”,将它推向极端,就曲解了问题的含义。教师不妨采取“将错就错”的极端法激疑,来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辩证法观点来理解知识概念和原理,避免解题思路的绝对化,这种形而上学的方式绝对要不得。

8.反问法激疑。对于有些原理知识点中的主次关系也要很好地把握,让学生分清主次很关键,断然不可本末倒置。但在实际应用上常常被忽略,这类知识点教师可用反问式激疑提问,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原理,牢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9.串联法激疑。复习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把以前学到的个别概念、知识及原理用串联激疑提问法将学生学过的零碎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系统地、有效地掌握知识,为今后在人生道路上,学会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