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10738700000014

第14章 课堂提问的梯度

课堂提问不仅要讲究提问的艺术还要讲究提问的梯度,提问要先易后难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就摘到果子。名师提问,一般要通盘考虑,提出的问题深入浅出,并有一定顺序。好的提问应当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引导着学生由浅入深地去理解和去思考,并使知识点逐渐渗透到问题当中。

名师在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上,或需要教师及时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以及学生可能提出问题的地方,在备课时都尽可能考虑到。考虑的内容首先是关于疑点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疑问,通过提出疑问来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认知上产生新的矛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与探讨问题,由此过渡到启发问题。每节课的教学都应围绕教学重点来展开,利用启发式的提问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把握好了要学习的知识重点。

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困难、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到位,往往会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障碍。因此,对知识难点的突破与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名师都是在难点处设问,都会将问题分解细化,来帮助学生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强调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或课堂练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有序地表达问题思考的过程。最后是总结、归纳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消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个性无一雷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首先,每一堂课的教学,教师都应设计出一套符合课堂实际情况并且呈现梯度的教学模式。讲授的内容也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其次,教师还要兼用灵活的、变通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把握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照应全班学生,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突破重点。

圣人先师——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科学论断,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说“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个别施教”,这就是对我们当今课堂教学方式要力求呈现梯度模式的一种最好概括。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合理适度,如果问题没有达到一定难度或问题难度太大,就会使学生失去思考和探究的动力。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使课堂提问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地进行下去。

问题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同时,还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可根据以上规律来编制难度不同的提问。这种梯度是多元化的,它可以是不同问题的难易梯度,也可以是同一问题的难易梯度,还可以是同一问题相对于不同学生的难易梯度。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教师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而施,并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在观看一些名教师上示范课的时候,看到他们设计出的问题,学生回答滔滔不绝,以至于让听课的老师们都赞不绝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他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的问题都是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梯度式提问,这些提问还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使大部分学生喜欢思考,乐于回答问题。所以,针对课堂教学中的设计提问,我们确实应该总结经验,借鉴名师的一些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认真反思。在备课时一定要先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准备好教材,在设计问题时,使提问呈现梯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