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事业成功者不胜枚举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写道:“犹太人的数目还不到人类总数的1%,本来应该像灿烂银河中的一个小星团那样不起眼,但是他们却经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商业、政治、学术、文化……在所有领域,犹太人都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那么他们成功的秘密何在呢?
多灾多难的犹太人几次亡国,颠沛流离。但不管处境多么险恶,从未动摇他们的信念、摧毁他们的精神。二战后,一声号召,数百万犹太人放弃安定、优越的生活,从世界各地赶往贫穷落后、危机四伏的乡土,艰苦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犹太复国运动。短短几十年,就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上建成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众多领域,以色列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令世人为之惊叹。犹太人事业成功者不胜枚举。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摇滚歌星鲍勃·迪伦、政治家基辛格、雪铁龙汽车创始人安德烈·西特罗昂、金融家乔治·绍罗什、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等都是犹太人。
美籍犹太人在全美人口中仅占2%,但每年的《财富》杂志所选出的美国的超级富豪,约有20%~25%是犹太企业家。如果仅限于前40个,那么实际上有40%是犹太人。从更广的范围来看,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当中,犹太人竟然占了一半。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地方,犹太人几乎都是当地“最富有的少数民族”。尽管犹太人仅占全世界总人口的0.3%,他们却操纵着世界经济的杠杆。
犹太人在诺贝尔奖领域也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1年为止,犹太人的获奖累计已达129人,其中医学奖45人、物理学奖31人、化学奖22人、经济学奖13人、文学奖10人、和平奖8人。难怪有人说,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的财富在自己的脑袋里。犹太人依靠财富和智慧的力量领导着世界。
9.1.2 保持优良的传统
作为少数民族的犹太人,自从公元70年祖国被毁灭以来,一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自己的国土。他们流散到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混居在一起。
在犹太教中,有一部汇总了对《圣经》(《旧约》)进行诠释和研究的伟大著作《塔木德》,这是一部犹太人作为生活规范的重要书籍。对长期没有祖国、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他们就是根据《塔木德》的教导开展教育的。孩子们从父母那里接受关于戒律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并在犹太教会中接受拉比(犹太教教士)的教导。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并以此为荣。
犹太人像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一样很疼爱孩子,但在他们视为传统的教育问题上,对下一代的要求极为严格。他们认为,对孩子来说,严格要求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往往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弄不清楚,而且对自己行为和情感往往也不善于独立控制。如果家长对他们不严格要求,他们往往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因此,就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时,若不能了解孩子的特点,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盲目地严格要求会造成教育失败。家长的见解高低在把握分寸时起着关键的作业。不能对孩子的教育以“严”失误,但也绝不能溺爱孩子、放任孩子。还有的家长或宽或严都缺乏依据,凡事随心所欲,教育效果就更难保证。自己一高兴,对孩子百依百顺,该约束的也放任不管;自己心里有气,一点小事就将孩子大加管束,严厉得可怕;有的父母平日一贯溺爱孩子,从来不提要求,学习、品德、锻炼放得很松,时间长了,孩子的坏毛病出来了,父母感到问题严重,立即急刹车,进行严格管教,不择时间、场合,方法粗暴,强迫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错误。然而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毛病是不可能因家长突然严格要求就立即消失的,所以这种严格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对孩子态度严厉,动辄打骂训斥,而是要做到以合情合理为前提。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父母对子女一定要怀着带有严格要求的热爱,千万不要溺爱姑息孩子、过分地宠爱孩子与迁就孩子。一定要有分寸,有理智。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行的优秀人才。
犹太人认为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特别是要成就大事业。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了。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会成熟。
犹太人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就是高度重视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哪怕是最贫困的家庭,也会尽力使子女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因此,犹太人的整体素质都很高。
比起知识来,犹太人更重视智慧。不是单纯看重知道什么,而更重视在知道的基础上能建立什么。他们善于从共同的知识中发挥不同的智慧,在考虑如何创造与其他人不同的东西时产生个性、获得新知。犹太男孩长到13岁,就要参加被称为“巴·米茨瓦赫”的成人礼仪式,自己选择《圣经》中的一节,在众人面前宣读,并阐述自己对这节经文的解释。虽然刚刚13岁,但已经被要求发表独立见解了。
犹太人酷爱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有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借书证的人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和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另一项统计数字表明,美国犹太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整个美国社会平均水平的5倍。犹太人在整个人生中始终坚持学习。这种重视教育、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金钱和成功。
9.1.3 让读书成为习惯
犹太人是最爱书的民族。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有生命的东西。”
犹太民族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更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犹太人代代相传的古老训诫就是:“你应该企盼拥有三样东西——一片土地、一个益友和一本书。”的确,读书对人的滋养是终身的。
熟读经典。犹太人从小就培养孩子诵读乃至背诵经典的好习惯,而且已成为世代不变的教育法则,他们认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灌输代表了民族最高智慧的经典,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许多犹太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背诵经典。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犹太人的后裔,七岁的时候就能熟背3万多字的《圣经》马太福音,其字数相当于六本《老子》字数的总和,并且在后来的生活中深受其启发。
在这里,犹太人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理解经文的意思,而是让他们机械地背诵。犹太人认为,这样大量的背诵是培养良好记忆力的途径。如果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学习其他事情就会面临很大的难度。而且,犹太人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来诵读经文。除了抑扬顿挫地朗读,还要按一定的节律左右摇摆。他们一边用手按着经书,一边动用所有能想到的身体器官,按照经文的意思,将自己完全投入进去。他们认为,同时使用看、读、听、说、动,要比一般的单纯默读式学习方法,效率提高几倍,并且这种习惯会保持一生。
犹太教徒早上的礼拜祈祷书大约有150页,每天早上都必须要朗读,在这朗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能背诵。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脑部这种大容量的记忆系统完成之后,接下来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样的知识,完成了高机能的计算机式头脑。
有一次,海歇尔老师向弟子借一本非常珍贵的书,两三天之后他就很有礼貌地奉还:“非常谢谢你,我已经全部背起来了。”他并没有拷贝一份,但是只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书完全背诵下来了!
优秀、独创性的思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信息的来源越是丰富,就越能产生优秀的发明及独创性的思考。优秀的发明或发现只能从贮藏在头脑当中的丰富知识来创造。记忆的容量越大,越容易产生新的发明以及发现。犹太人之所以有很多天才,就是因为他们善于读书。
不论穷富,犹太孩子都有一个存钱的盒子,可是这钱是不能自己用的,这是专门给乞丐留的。犹太人说:“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因为包括乞丐在内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经典。
犹太人有句成语:“你比希勒尔还穷吗?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吗?”犹太人从小就知道希勒尔的故事。少年的希勒尔很穷,他拼命地工作,将得到的钱一半送给守门人,以求进入学校的院子听课。可是后来他连一块面包都吃不上了,守门人再也不让他进入学校的院子。他就悄悄地爬上屋顶,躲在天窗上听课。一个冬天,学生们发现,天空是晴朗的,可是教室里却是阴暗的。原来,是希勒尔躺在屋顶那儿,他已经冻僵了。
可能正是犹太人的这种读书精神,使得犹太民族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如领导近代科学三次伟大革命的科学家都是犹太人——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