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 不重视权威的性格
犹太人认为:“两个犹太人就会出现两种意见。”由受到迫害而产生的反权威主义,是赋予犹太人独立性的因素。犹太人充满了反叛精神。正是这种不重视权威的性格,才产生了卡尔·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正是由于不重视权威,成功后自己也不会成为权威,这就是犹太人的特征。
在生活中,犹太人相信,接受权威人士所给你的负面评价是最大的不幸。对于许多白手起家的犹太富翁来说,他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们就是不相信那些贬低他们,而且是反复贬低他们的权威人士。他们有远见、有勇气、有胆量地向老师、教授、业余批评家和教育测试中心所给出的评价进行挑战。
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似乎有一种有趣的“免疫系统”——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有一种后天获得的挫败恶意批评者过激言论的能力。这种心理盔甲是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锻造的。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免疫系统更具抵抗力。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百万富翁不断地反抗各种批评者和权威人物的负面评价。
即使是钢铁,如果没有锤炼,也不可能坚硬无比。人也是这样。对于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们来说,某些权威人物所作的贬低的评价对于他们最终取得成功起到一些作用,锤炼铸就了他们所需要的抵抗批评的抗体,坚定了他们的决心。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可以终年日夜辛勤工作,但仍免不了来年的破产。在市场经济中,你可以编制美妙的创业计划以作为贷款申请的一部分,但仍免不了因一桩商业债务而被拒绝。
是的,被一个又一个的银行信贷官员所拒绝。银行的信贷官员,正如一位百万富翁所说的,是一群“不行”先生!
谁更能够经得住一个信贷官员的负面评价,并且厚着脸皮不断请求,直到贷款被批准呢?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的百万富翁就能做到。他们最得意的想法总是或早或迟会统统被拒绝掉。许多想法还会被拒绝几十次。他们只好转向另一个信贷机构。他们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处在一种状态,经常要抵制那些说他们的未来计划不会有成效的批评者。对他们来说,找到一个明智而开通的信贷者只是时间和努力的问题。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与他们如何对待批评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关于这一点,那些在商业界取得成功的人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大多数人要么对批评者不予理会,要么把批评当作一种激发他们取得成功的动力。大多数百万富翁把批评者说成是某种对他人做出负面评价与预言的人。批评者不像良师益友那样热情地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改善,而是热衷于改变他人的目标。事实上,他们似乎是想看到别人的失败,好像他们是以看到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而感到满意。
批评者曾告诉过百万富翁:
你绝对不会成功。
你缺乏成为律师的才能。
对于一桩新的生意来说,那是我所听到的最笨的想法。
你确实没有希望获得成功。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这种负面的观点,就会早早地从经济战场上撤退下来。所以没人会把这种批评当一回事。许多百万富翁实际上只是把这样的批评看成是说教,而他们就是喜欢反驳说教。恶意的、负面的批评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唯一的本事就是鼓吹负面的预言。他们常常妒忌真正有才能的人、有可能成功的人。但是,多数职业批评家都缺乏相同的素质——他们不能接受别人对他们的批评。那么,他们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受到批评呢?他们以攻为守。他们挑衅性地和攻击性地批评那些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成功的人。这就是他们通过扮演审判官、陪审团甚至上帝的角色以加强自己地位的一种方法。
犹太人懂得,应当谨慎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容易地从所谓的劝告者那里获取动力。如果你有远大志向,而且能吃苦耐劳,你的事业正蒸蒸日上,那么,你也许会成为某些人的威胁。可怕的是,这些人中有许多却是我们不少年轻人所信赖并听从其职业忠告的人。
多数犹太人不会把他们的批评者当作一回事,而且坚决不接受那种会削弱自己决心的负面评论或预言。不理会恶意的批评与经济成功或事业有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一位犹太学者指出:“成功者,不论其智力如何,都会比不成功者受到更多的批评。”事实上,批评对于锻炼人来说是有必要的,就像百炼成钢,就像是对新兵的训练。问问当今有代表性的百万富翁,他们也许都经历过许多这样的“新兵训练”。
8.4.2 走自己的路,不迷信权威
犹太人认为:“走自己的路,不迷信权威。”
无论是做股票还是炒期货,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参考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其中,学习和借鉴别人分析问题方法角度、了解市场热点,比掌握分析结果重要得多。所以,有空看看股评节目或文章也不错,至少可以了解别人在关注什么事情,他们是如何分析问题的。
但是,对于别人看待经济和市场的观点则一定要小心,即使是来自专家和权威的观点。在市场和经济分析中,总是存在截然相反的结论。在2005年欧元下跌之前,国际上大型投资银行经济学家的看法就有很明显的分歧。他们各有各的角度和道理,而且都是以非常肯定自信的语气表达的。
越是权威的机构或专家,他们的观点出错时的杀伤力就越大。投资者要小心权威。最近十年,西方发达国家对黄金的看法以及其在市场上持续抛售行为,就是典型的“权威也出错”案例。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黄金本位制使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持有大量的黄金,估计目前总量仍高达2万吨以上。这些黄金储备不像货币储备那样,可以经营并带来利息,却要负担保管成本。在黄金市场相对平静的1987~1998年中,黄金价格回落了40%。因此,出售黄金似乎是各储金大国央行的必然选择。
到了1999年,这些国家(主要来自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量抛售黄金,致使金价直线下滑,一度降到每盎司只有250多美元。当年9月,为防止金价大跌,欧洲央行和欧洲14国签署了《华盛顿协议》,限制央行抛售黄金的行为,决定分5年出售黄金,每年不超过400吨。此后,金价才得以在缓缓回落再次探底后,进入2001年至今的上升趋势。
现在回头看,黄金价格在每盎司300美元下方运行了4年,目前的价格已经比当时高出40%以上。90年代的黄金价格底部原来是在若干国家央行的一致抛售下形成的。堂堂数国央行当然拥有大量的经济金融精英,他们是高瞻远瞩、一言九鼎的权威,可他们居然在价格底部大肆抛售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