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
10736300000002

第2章 前言

本书是暨南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试用教材,初稿完成于2005年8月,2008年8月曾作过修订,自2006年9月起已在本校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生专业学位课程“历史地理概论”教学中试用了三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09年6月本书获暨南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资助,这次在交由暨南大学出版社付梓之际,部分内容又进行了一些修订。

这次修订后的教材共有12章,约418千字。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至三章属于历史地理学发展史的内容,分别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等相关问题;四至六章属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问题的探讨,分别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社会地理学与区域社会史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七至十二章属于历史地理学实证研究,即以专题研究性质的学术实践案例,具体探讨了区域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互动、古代历史地理文献的考证与研究、多重证据法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碑刻文献资料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中外史料与古旧地图文献互证法的应用等相关问题。

目前国内外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历史地理概论”之类专业课程所用的教材,从编写体系上来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纯理论方法方面的教材,如[苏联]B。C。热库林著、韩光辉译《历史地理学——对象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等;二是按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内容编写的通论性教材,这是目前最为通行的历史地理学教材编写体例,代表性的教材有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5、1988)、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992)、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等;三是按传统断代方法编写的通论性教材,如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上、下册)(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四是按区域划分编写的通论性教材,如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与上述教材相比,本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历史地理学科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点在各章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第一至第六章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探索部分反映得更为明显。如第一章作为本课程的引论,在总结古代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揭示了历史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第二、三两章则为作者对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第四、五、六章总结分析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社会地理学与区域社会史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热点问题的最新学术观点。

(2)编写体例有明显的创新。本教材借鉴现代历史地理学大师侯仁之院士学术名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的体例,开创性地将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探索与具体学术实践融于教材之中。本教材共分12章,其中前六章属于对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方面的探索,后六章属于专题研究性质的学术实践案例。本教材既不是纯理论方法方面的教材,也不是目前研究生教材中通行的按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内容编写的通论性教材,也非按传统断代方法编写的通论性教材,或者按区域划分编写的通论性教材。由于本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突出了理论探索与学术实践并重的特色,这就为在研究生课堂上实现探究式、互动式的创新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构上具有自身的特色。在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探索部分,增加了历史地理学发展史的内容,其中第一章是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展望,第二、三两章则是对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专题研究;第四、五、六章属于对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学术综述和专题研究,其中第四章是对历史地理学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学术总结与新探,第五章是对历史社会地理学与区域社会史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具体探讨,第六章是关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宏观研究。这样,由古代、近代而及于现代,由学术综述而到专题研究,循序渐进,使研究生对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后六章属专题研究性质的学术实践案例,包括区域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互动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文献的考证与研究、多重证据法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碑刻文献资料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外史料与古旧地图文献互证法的应用等内容,结构安排上由中观研究到微观研究,由相对单纯的历史地理文献的考证与研究到多视角、多种史料互证的综合研究,有利于逐步培养与提高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历史地理学是诞生于历史学与地理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学科,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历史学、地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其理论方法呈现日新月异之势,从而推动了实证研究的不断发展。学如积薪,往往后来者居上。本教材虽然在学术创新方面有所致力,但限于作者的学养和教材本身的容量,一定存在不少错误或缺陷,欢迎广大同行学者和研究生批评指正。

本书的正式出版得到了暨南大学研究生部、文学院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暨南大学出版社黄倩、沈凤玲、张学颖等诸位编辑认真负责的编校工作,不仅使得本教材得以顺利出版,而且尽可能地减少了文字上的错误。暨南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辩论,给作者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和素材,也为本教材的多次修订奠定了基础。这些帮助和鼓励,都是作者需要特别致谢的。

吴宏岐

2010年1月于暨南大学羊城苑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