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学术界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并未完全达成共识。
1.侯仁之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观点
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提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无可置疑的。”“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说人类的生活环境,经常在变化中,而不是一成不变。属于自然的景观如此,属于人为的景观更不例外。”“当前的地理,乃是从过去的地理发展演变而来,而在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的缔造经营,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不是因为人的活动而引起的周围地理的变化,在这几千年的历史时期中那是非常微小的。同时,还须注意,作为一个有异于其他动物的人,正是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才终于发展了自己的智能,改造了自己的面貌,使自己提升到‘万物之灵’的卓越地位。”
侯仁之上述观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因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例如,德莱柏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家都或多或少有这种见解)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日耳曼民族移入时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只剩下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这个时期中没有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
侯仁之认为:“上述恩格斯的话,原是为了揭示一直到19世纪前半叶在欧洲历史上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的所谓中世纪陈腐的自然观的荒谬而说的,而这样一个论点,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样一种宇宙观,却恰好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提供了理论的根据。”“从此以后,一切有科学头脑的人,再也不能相信地理环境一成不变的陈词滥调。不过,这种变化在人类历史时期来说,主要的还是由于人的活动不断加工于自然的结果,至于不因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化,虽然也有,但比较起来,确是非常微小的,这已经由恩格斯反复说明了。研究在历史时期主要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这是今日所理解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课题。至于在人类历史以前的一切变化——或更进一步说,在人类活动还没有能够在大地表面上引起显著的改变,或留下显明的痕迹以前的一切变化,则应当属于‘古地理学’的研究范围。”
侯仁之首次清晰地阐明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属性及这门学科与现代地理学和古地理学的关系,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史念海的观点
史念海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如下:“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探索中国历史时期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及其和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这样的演变和影响的规律,使其有利于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在上述定义中,史念海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中国历史时期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比侯仁之所说的“地理变化”更具体一些,同时他还将“中国历史时期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也纳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特别强调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探索,与现代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研究不谋而合,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3.刘盛佳的观点
刘盛佳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文中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研究文化景观(或称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的科学,包括未经人类活动改变的自然景观,人类施加了影响和作用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建造的人为景观;文化景观以人类行动为景观营力的全过程,是将时间和空间与人类活动相结合的科学,以此有别于没有人类活动营力的古地理学,时段很短的现代地理学,以及无实证而难以检验的未来地理学。”
按照刘盛佳的观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对象的内涵,广义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对象的外延。通常认为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其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是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狭义的历史地理学就是研究文化景观形成演变的科学。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human landscape),包括:①适合人类居住的现有景观(present landscape);②被人类活动改变过的自然景观,即自然景观加上各种文化营力(cultural process)所形成的景观,如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移动、房屋及公共设施、通信、交通设备等;③人类占据及改变自然后在人口稠密地区所形成的各项物质建设。
广义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广义的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规律。其突出点是将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文化景观之内。这是因为人类发展到现在,不仅已塑造了与自然景观不同的文化景观,而且地球表面现存的一切景观形态,即使现今还存在的原始冰川景观、原始沙漠景观、原始草原、森林、沼泽等景观形态,以及浩渺无际的海洋景观,完全不受人类影响和干预的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文化景观的含义理宜扩大。
4.孙天胜等人的新说
关于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上的地理学、地理学的历史(地理学史)的区别,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安·克拉克(Andrew H。Clark)在《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y)一文中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时间上变化着的空间变异,并对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上的地理学、地理学的历史(地理学史)的区别作了如下说明:①历史学上的地理学:属历史学的范畴,专门研究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学问;②地理学的历史:是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地理学发展演变的过程;③历史地理学: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参与条件下,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上述观点目前已被我国历史地理学界普遍采用。但孙天胜、曹诗图等最近撰文,对传统的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定义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新说。他们认为:“几乎所有的地理分支学科都可以按照其学科名称的偏正结构去理解,如文化地理学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类文化,经济地理学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政治地理学主要是由地理学角度研究政治……为什么唯有历史地理学例外,不是由地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历史呢?现实的历史地理学根本没有走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历史这一条路,相反倒是由历史角度(或时间维度)研究过去的地理环境。其实,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应正名为‘地理历史学’(由时间角度研究地理),似乎应将其归类于历史学科。而真正意义上的名正言顺的历史地理学(即由地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历史,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应归属于地理学。”“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作用,其实始终应该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约的历史。相信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实至而名归,将会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步入一个健康的发展时期。”这些说法可能有些偏激,但所提出的问题还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
(二)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长期以来,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沿革地理。在中国,执“沿革地理说”的学者认为,沿革地理一直附属于历史学之中,因此,从沿革地理学的母体中脱离的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直至近年还有人提出“历史年代学与历史地理学乃是历史科学必不可少的两个分支学科”。国外也曾有类似的论点。目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少了,但这种观点仍然有较大的影响,至今在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包括八个二级学科(即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地理学),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在全国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只要师资力量允许,中国历史地理往往是必修的基础课,另外还要开设一些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申报中,历史地理学也是作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而运作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种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或文化景观,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的,只是研究的时段有所区别。侯仁之认为:“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涉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时期的研究时,也必然会利用到历史文献和资料,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历史地理学就属于历史学。因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地理科学的问题,而不是历史学的研究所能解决的。”持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学科观点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研究工作主要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或文化景观,进而阐明当前的地理环境或文化景观形成的过程、原因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英国历史地理学者伊士脱及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谭其骧、陈桥驿等持这种观点,故这种说法成为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念。至今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并没有独立的一级学会,而只是在中国地理学会下设有一个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学科设置中,历史地理学是一级学科地理学之二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下的一个三 级学科,所以全国个别高校的地理学系也开设了历史地理学课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接受历史地理学的申请。
第三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持此观点的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史念海提出:“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范畴的学科,是因为它的研究目的和方法都是相近似的,甚至还可以说是近乎一致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既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就不能截然和历史学无关,尤其是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更是不能须臾稍稍离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固然不能离开历史学,就是历史学也是不应离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学虽已属于地理学范畴,但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有另一种比较类似的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个地理学的学科分支,如张步天指出:“历史地理学的属性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它从属的学科范围,一是它的学科性质。以前者而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同时,历史地理学又是一个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学科。以后者而论,历史地理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葛剑雄也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一方面,它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依据,借助历史学的研究手段;另一方面,它要自觉地进入现代科学体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原理。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和地理‘两栖’学科,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栖’学科”。
第四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或称交叉学科。俄国学者萨莫伊洛夫认为,“就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而言,可列入地理科学;就其研究的资料和方法而言,可列入历史科学。它是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戈登伯尔格认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地理出现在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地带。德国学者赫特纳也认为,“就其考察的方式而言,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科,因为它主要涉及人类,它应该是一门人类地理学的学科。但是在这方面它的兴趣是历史的,只是在用过去来解释现在这方面才间接地是地理的”。他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历史的地理学。由于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属于历史学范畴的沿革地理学有着渊源关系,以及就其凭借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研究的人类历史时期的时空范围来说基本上与历史学相同;而就其研究的对象历史地理环境而论又属于地理学的范畴,因此,把历史地理学视为历史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的观点至今仍然很有影响。例如,《辞海》释“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现象,以及它们在历史时期中的分布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笔者同意将历史地理学看作是历史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的观点。
第五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1999年,尹国蔚撰《历史地理学性质评议》一文,回顾了历史地理学学科归属的争论过程,公开提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孙天胜、曹诗图撰《历史地理学名实之辨》一文,提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为历史地理学向一门独立综合学科发展指出了方向。蓝勇最近撰文指出,“应该看到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收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逐渐向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独立学科发展”,“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已经具有十分强的综合性,故而更体现了一种学科的独立性。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历史时期这个空间顺序,而已经包括当代时期和未来时期两个顺序的人地关系。同时应该看到,现代历史地理学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这种关注由于有深厚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背景,其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更深刻和厚重,是其他学科学者所不能替代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学科将尽全时空和人地关系互动作为核心所在,这是其他任何单一学科所难以实现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以一门崭新的独立学科的面貌出现的我们面前——这便是‘人地时空学’”。这是一个新颖的观点,但诚如葛剑雄所指出的,“至于是否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不仅取决于这门学科的性质,还取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地位。历史地理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地理学或历史学这些一级学科还无法相比,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只能是一门二级学科”。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时间断限问题
所谓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时间断限问题,就是对“历史时期”的时间上限与下限的界定问题。
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乃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的本身,也就是无异把当前地理学的研究,推回到已经过去了的历史时期”,“其主要目的则在于探讨同一地区或同一地理环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以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去理解当前这一研究对象的形成和特点”。关于“历史时期”,侯仁之在后来所写的《历史地理学概述》一文中明确地说:“应该着重指出的是所谓‘人类历史时期’,或者更明确地说: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诸要素产生了重要的和明显的影响,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有上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人类活动真正影响到自然环境诸因素的重大变化,还是应该从原始农业的起源开始。以绝对时间来说,这只是最近1万年以内,在地质史上也就是全新世开始以来的事。在此以前的地理属于‘古地理’的研究范围,在此时期以内就进入了历史地理的研究范围。但是在实际上,两者的研究往往是互相渗透的。”在上引诸文中,侯仁之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间上限作了界定,但对于其下限则未有明确的说法。史念海则曾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断限作过明确的说明,他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的。这里所说的历史时期的断限,是上起新石器时期,而下至于建国的初期。”“旧石器时期的人们虽散居各地,殆皆以采集为生涯。这只是受自然的赐予,说不上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受自然的赐予就要受到自然的影响。翻过来说,却不能对自然有任何影响。中国历史地理学既要探索人与地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则其上限就不应从旧石器时期开始。到了新石器时期,已发现的遗址相当繁多,遍布祖国各处。这时不仅有了生产工具,并且还能种植一些家作物,就是居住的地点也有一定的选择。这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在自然影响下,不仅能够利用自然,而且还可以改造自然。既然能够改造自然,也就是能够运用其影响,引起自然的变迁。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中国历史学的上限,就可以确定为新石器时期。”“作为历史时期,既有肇始之时,也应有讫止的阶段,这门学科的讫止阶段,大致可以定到建国的初期,建国迄今已经几十年了。几十年前的往事应该列入历史时期。此后就是现代的地理学研究范围了。”
当然,对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断限,学术界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如葛剑雄就认为:“历史地理的研究阶段是历史时期,其上限应该是文字的出现。在完全没有文字记载(包括间接的)条件下,对地理现象的研究只能运用考古学或古地理学的方法。谭其骧先生生前一直认为,历史一般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的,所以才有所谓‘史前时期’。讲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讲历史就只能是文字产生之后。所以不赞成将历史地理研究提前到第四纪,也不赞成将历史地理学与古地理学混淆起来。历史地理学的下限应该与当代衔接,但以往的研究过于偏重古代,近年虽有所改变,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略显保守。
另外,赖琼在《史前地理——历史地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间上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毛曦最近撰文也认为,从对人地相互关系的认识、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及已有的条件来看,“历史地理学特别是历史文化地理学将旧石器时代纳入其研究范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对于旧石器时代的研究属于多个学科的学术领域,如古人类学、地质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地理学,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旧石器时代有所探讨。而历史地理学对旧石器时代的探讨自有其切入的角度”,以下的问题更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讨:“其一,自然环境与人类起源的关系;其二,自然地理环境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及区域分布的关系;其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地域特色;其四,旧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的特点。”这些观点略显激进,但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视野。
(四)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地理呢?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中指出:“简单地说,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只有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今天。那么,如何才能了解它的‘昨天’和‘前天’呢?这首先是要把过去时代的地理进行‘复原’,一如考古学家把已经破碎了的或甚至是残缺不全的古器物进行‘复原’,或者像古生物学家把早已绝迹了的某种动物的遗骸化石进行‘复原’一样。但更重要的是,还得把不同时代的已经复原了的地理按着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寻找其发展的规律,阐明今天地理形成和特点。这一研究对于当前地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很有关系的……其有助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是可以断言的。”“同时,也须看到,历史地理学若干方面或若干专题的研究,也必然直接有助于生产建设的进行。例如,历史水文地理的探讨是水利建设上所必不可少的。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也是进行城市规划的必要知识。”
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有相当明确的论述。他认为:“我们不但拥有特别丰富的历史文献,更重要的是我国世代的劳动人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生产劳动所带给地理环境的变化,其范围之广大,影响之深刻,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罕有其匹的。因而一直到今天,无论在地表上或在地表以下埋藏不深的地方,仍然保留有大量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为地理环境的今昔变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不了解这些变化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而想‘真正认识现代地理环境’,从而对之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改造,是不可能的。”“把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局限在当前所能见到的地球表面这一层,同时还要扩展到过去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扩展到从‘中全新世’以后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扩展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开始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以后的时期(从考古学上来说,就是从新石器时期中期以后的时期)。这就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在这里,地理工作者和地质工作者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开始相遇,共同携起手来,填补了研究自然环境(指地质地理环境)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空白,使整个自然环境发展史的研究连贯起来,这不仅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而且对于当前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在大学地理系和历史系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作用,侯仁之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曾撰写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进行阐述,他认为对于专修历史的学生来说,不能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地理,“地理决定论的说法我们是承认的,但是若把历史的研究与地理环境完全孤立起来,也是不对的”;至于对专修地理的学生来说,“今天的地理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而是从以往不同的时代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凭空而生或是静止不变的地理现象从来就不存在,因此要真正了解今天的地理,也必须了解过去的地理,这期间也自有其发展规律的存在,这又是我们在学过了辩证唯物主义论之后所不能否认的”。他还再进一步说:“历史地理的研究不但使我们对某一个时期的地理有所认识,而且还使我们对不同时期中同一地域在地理上的改变也可得到一个比较的观察,在这样的观察中,我们一方面固然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人的活动,同时也更容易看出人的活动又如何改造了地理环境,因为自从历史时期开始以来,自然地理上的变迁究竟有限,而人文地理上的变迁则是无穷的。”这些说法虽然是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但至今仍具启发意义。
值得补充的是,关于开展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实践意义,史念海曾在《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一文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他指出:“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可以有用于世的学科。这门学科能够见重于当世,就是由于它具有有用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学有两个组成部分,就是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之下又各有若干分支。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有用于世的学科,这两大部分也应该是各得其所,无分难易。这里先由历史自然地理说起。历史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水文、海洋、土壤、沙漠、气候、植被等方面,这些年来大致没有很大的改变。如果还有什么需要增添的话,可能再添上动物地理。自然因素是经常在演变之中,它有一定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当然有助于当前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历史自然地理所包括的诸方面,都能和当前的国家经济建设相互联系,因而也就能够易于为世所用。历史人文地理就不免稍逊一筹。因此不免有人会说,若要讲到为世所用,历史人文地理恐怕不如历史自然地理易于见效。其实并不尽然……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一样,也包括许多方面。建国之初,它大致还仅限于经济、政治、人口等较少的方面,后来逐渐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因而不断有所增多。究竟增加多少,当前学者见仁见智,容或间有不同。不佞以为应该包括民族、人口、政治、经济、聚落和城市、军事、文化等方面……这里提出的这些方面,都可以分别显示出这门学科有用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如前所述,是有悠久的渊源的。建国之后,虽然由于在旧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因素,而被称为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但它确已成为显学。能够成为显学,它能够为世所用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作为一门学科,是应该为世所用的。如果不能为世所用,就难以存在下去。自来有些学问被称为绝学。绝学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宏伟独到的学问,一种是失传的学问。宏伟独到的学问当然应该继续发扬,使之更显得光辉。至于失传的学问,失传的原因可能不一,其中一条应该是不为世所用。既然不为世所用,失传了也就不会使人感到可惜。可以想见,为世所用是一门学科能否长期存在并且发扬光大的关键所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本来就是一门为世所用的学科,问题是如何发扬光大,使它更易为世所用,使它更能发挥为世所用的作用。”上述观点详备周全,可称是经典之论,足资后学者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