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拔罐疗法治百病
10735800000009

第9章 罐法

罐法,就是拔罐方法,临床上采用什么样罐法,应根据病情而定。不同的拔罐疗法,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特别是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其差异则更大。拔罐疗法的功能不仅随拔罐的部位不同呈现双向调节作用,也因机体状态不同而呈双向调节作用,这与针灸疗法同理。因此,合理选择罐法,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拔罐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

1.适用范围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久病,病位局限、固定,较深者,多选用留罐法。如经络受邪(外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证,用之均有良效。

2.操作要点凡病变部位较小或压痛点为一点,可用单罐;病变范围广泛,病情较复杂者,用多罐。因根据罐具多少不同,又分为单罐留罐法和多罐留罐法两种。后者因罐具距离与罐数不同,又分密排法(罐距<3.5cm)、疏排法(罐距>7cm)。留罐时间一般为10~25分钟(不宜超过30分钟),小儿和年老体弱者以5~15分钟为宜。

用多罐拔罐时,宜采取先上后下和从外向内的顺序;罐具的型号应当是上面小、下面大,不可倒置。排气方法应随病情而定,一般以火力排气法、药煮罐和药蒸气排气法为多用。

实证多用泻法,单罐用口径大、吸拔力大的;多罐用密排罐法(吸拔力大),吸气时拔罐,呼气时起罐。虚证多用补法,单罐用口径小、吸拔力小的,多罐用疏排法(吸拔力小),呼气时拔罐,吸气时起罐。

留罐法可与走罐法结合使用,即先用走罐法,后用留罐法。

(二)闪罐法

是指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如此反复一拔一起的一种拔罐法。排气的方法多用闪火排气或水煮(药煮)排气法。

1.适用范围凡风邪为主的疾患,如肌肤麻木、疼痛、病位游走不定,多选用此法。

2.操作要点待罐吸住后,取下重拔,反复拔至皮肤潮红,或连续拔30次左右。

(三)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拉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滑罐法等,是指在罐具吸拔住后,再反复推拉、移动罐具,扩大施术面积的一种拔罐方法。此法且兼有按摩作用,在临床中较为常用。

1.适用范围凡某些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外感等疾病,如外感、皮痹、高血压、胃肠功能紊乱、心悸、失眠、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痛风、肌肉萎缩等都可选用。

2.操作要点操作前,先在应拔部位皮肤上和罐口(以玻璃罐佳)涂一些水、肥皂液、乳剂、油膏等,待罐具吸拔住之后,术者用双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将罐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旋转移动。一般腰背部宜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肋部宜沿肋骨走行方向平行推拉;肩部、腹部宜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需加大刺激量时,可在移动过程中,将罐具向下重按。施术时以应拔部位出现紫红色为度。根据病情不同,宜采用不同的走罐手法。常用走罐操作手法有以下3种。

(1)轻吸快推术:使皮肤隆起3~4mm,以每秒钟约60cm速度推罐,以皮肤微微潮红为度。外感每3小时施术1次,一般1~3次见效;皮痹、麻木证、末梢神经炎则需每日施术1~2次,多在6~10次后收效。

(2)重吸快推术:使罐内皮肤隆起6~8mm,以每秒钟约30cm速度推罐,以皮肤紫红色为度,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常用于某些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

(3)重吸缓推术:使罐内皮肤隆起约8mm以上,以每秒钟2~3cm速度推罐。以皮肤紫红色为度。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常用于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等病证。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痛风及肌肉萎缩等。此法刺激量在走罐中最大,可自皮部吸拔出沉滞于脏腑、经脉沉寒痼冷。

操作时,在排气后应立即走罐,不能先拭探是否拔住,否则不易移动。实证可用逆经走罐法,虚证多用顺经走罐法。

此外,寻找隐而不显的病理反应点时,可先行走罐法,使之呈现出来后,再用挑刺拔罐法,对于气管炎、哮喘、慢性肾炎、慢性肠炎、原发性高血压病、肺炎、盆腔炎、顽固性鼻衄等病有良好疗效。

(四)响罐法

是指在取罐时有响声的一种拔罐方法。

1.适用范围应用范围广,凡在局部较小面积拔罐的所有病证,都可采用“响罐法”。

2.操作要点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即稍推拉或旋转,随即用力将罐具取下重拔,反复操作多次,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紫红色为度。每日1次。

(五)旋罐法

是指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使其在原处向一个方向旋转的一种拔罐方法。

(六)动罐法

是指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用手反复上提、下压或摇晃罐体(罐具不离开皮肤)的一种方法。

(七)弹罐法

是指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用手指弹击罐体,或用力上下震颤,或震颤与摇晃结合等多种手法的一种拔罐方法。

上述7种罐法,前3种为临床常用罐法,后4种为增强前3种罐法的刺激量而配合应用的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