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071

第71章 品行障碍与犯罪预防

最近在媒体上不断报道有关儿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某市某中学的一名初三年级学生被几名年龄相仿的少年抢劫行凶而身亡,而参与行凶的少年大多在家庭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而在个人品行上存有偏差。青少年品行障碍与违法犯罪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有品行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期出现的偏常行为,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反社会行为,如逃学、离家出走、说谎、偷盗;另一种是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斗殴、破坏物品、放火、抢劫、性攻击、伤害他人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时伤害他人生命、财产或社会治安,触犯法律时即为违法犯罪行为,这类行为有如下特点:①反复持续出现。其发生率男孩明显高于女孩。②这些行为偏离正常儿童常规,在严重程度上和持续时间上超过同龄儿童所允许的范围。③具有社会环境适应困难的特征。④这些行为并非因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致。

内在生物学缺陷可能是这类行为产生的基础,但这些行为的形成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文化因素有关。有关儿童发生品行障碍的原因,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家的说法不一。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发现,品行障碍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多因素的,是生物学因素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生物学研究的结果显示,先天的性格特征、神经递质(参与神经传导的化学物质)的释放、内分泌器官产生的激素、大脑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活动均与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系,而有更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品行障碍和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起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因素包含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在此,重点介绍一些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儿童接触的首先是家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因此,儿童的行为模式及规范受家庭影响很大。很多研究表明,儿童期受虐待或与父母缺乏亲密关系,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儿童攻击性行为可以学习模仿形成。在攻击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父母的榜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以不断被强化而形成。家庭中父母不和,儿童常被视为出气筒遭受辱骂和殴打,父母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常对儿童进行体罚,这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就高。许多研究表明,亲子接触与交流,可以安定儿童情绪,缓解恐惧与焦虑,增强安全感与信赖感,这对儿童形成健全人格有重要影响。而儿童感情上被忽视,不仅影响人格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儿童陷入一种慢性挫折的心理状态。有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行为是针对心理挫折的一种反应。这就解释了为何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及重组家庭中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及违法犯罪率高。

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家庭对儿童过分溺爱,对行为放任不管,在这种家庭培育下的儿童道德观念薄弱,是非不分,没有行为准则及规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克制力差,以自我为中心。这类儿童很难适应社会,在群体生活中,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容易产生对立、仇视、嫉恨心理,从而采取攻击报复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对暴力行为及违法行为的影响也很大。其中有一种比较著名的理论,就是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尤其是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黄色文化及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方式参与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这种情况在具有生物脆弱性的儿童(即具有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生物因素的儿童)中表现特别明显。也就是说,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更倾向于观看攻击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黄色文化及生活方式、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对促使青少年犯罪、暴力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校园中和社会上流行的黑帮团伙大多是这种影响的结果。

品行障碍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很密切。研究发现,从品行障碍到违法犯罪是一个过失积累的过程,儿童期有品行障碍者,约有三分之一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因此,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小抓起,积极做好品行障碍儿童的教育治疗工作。

目前对品行障碍儿童的教育治疗可采用的措施很多,但也说明没有特殊的方法改善这些有问题的儿童,有一些方法仍在尝试研究中,在此略作介绍。

父母管理训练:这种方法是针对父母对儿童放纵或采用严格惩罚来管理不良行为而采用的方法。在该训练中,让父母学习用适当的方法与其子女进行交流,学习用正面行为的强化辅以必要的轻度惩罚的方法,学会与子女用讨论及协商的方法进行教育。这种训练必须取得父母的参与及合作,对那些父母本身有这样那样问题而不可能参加持续性训练者,本治疗就无法实施。

家庭功能治疗:这种方法是针对家庭成员间缺乏互相支持的家庭的。目的在于增加家庭成员间的直接交流和互相支持,从正面行为进行强化,帮助家庭成员间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人际问题。这种方法也依赖家庭成员的积极合作,对严重品行障碍儿童就不那么适用及有效。

解决问题技巧训练:该方法直接针对品行障碍儿童不能应用他们的认知能力去遏制不适当行为的现象,试图帮助儿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考虑后果。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区治疗:该方法是利用各社区内的优势帮助发展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其中较有创意而又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用大学生或成人与有品行障碍的儿童结“伙伴”。这种伙伴既是朋友、顾问,也是行为的样板。

药物治疗:对品行障碍儿童无特效的药物治疗,但对由于疾病导致的某些品行障碍的儿童配合给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是有效的。如对活动过度或多动症儿童有品行障碍者采用兴奋剂治疗,对患有癫痫的儿童并具有品行障碍者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等。但采用这些药物治疗时应在儿童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应强调的是,单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效果都不好,必须采用多种模式、多种方法效果才好。所以,家长在发现儿童有品行障碍时,应及时向有关的部门求助,才能尽早挽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