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学生家长必读
10731500000056

第56章 有多少父母能够真正改变孩子

编者语:在一些关于教育的理论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话——“孩子可塑性强”。因此,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特别希望孩子能够照着我们喜欢的样子成长,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进步。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像总是事与愿违,孩子的成长并不会完全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所以,我们就会不断地想改变孩子。但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够真正改变孩子呢?

如果你不能改变孩子,首先改变你自己

我们做家长的往往因袭了这样的思维定式: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体魄健壮的孩子等等),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孩子还处在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而父母一直错位地充当了家庭教育的主体。

我们一直在强调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却很少反思自己应该改变什么。

我在这里要说,面对孩子的教育,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改变孩子,首先改变你自己。

我想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和一些父母说说忧虑和关心的区别,因为现在我们很多父母是不知道什么是关心什么是忧虑的,他们常常将忧虑和关心混为一谈。忧虑是一种心理状态,关心是一种情感状态。关心是对的,忧虑多了就不好了,因为忧虑的心理往往使你不能准确地判断现实。下面我就引用一段我和我的学生的对话,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天,我从前的一位学生来学校找我谈心,说眼看就要考高中了,她的孩子成绩却正“大踏步”地后退。她为此十分焦急,“我和他爸爸经常告诫他,一定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习。要分析自己退步的原因,改邪归正,尽快赶上去。但是,任你怎么说都不管用。真把人愁死了”。

我说:“先别愁。如果你不能改变孩子,首先改变你自己。”

我的学生突然瞪大了双眼,她实在不能明白我怎么突然转换了“改变”的对象。

我说:“发愁、忧虑好像是家长们的流行病。我常常听到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孩子,学习好的担心考不上重点大学;学习成绩次一等的,又担心达不了线。每个人每天花费大量的精力担忧未来。但忧虑能改变现状吗?根本不能!”

“可是,孩于的成长牵着我的心啊。”我的学生说。

“是啊,古往今来,我们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都表示认同。”我说,“其实,我们的社会往往在鼓励这种忧虑的心理,仿佛是用忧虑来证明自己的关心,用忧虑来证明自己的感情。事实上,忧虑和关心不应该混为一谈。忧虑是一种心理状态,关心是一种情感状态。关心是对的,忧虑就不好了。因为忧虑的心理很可能使你不能准确地判断现实,反而扩大了事态的严重性。”

“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如果不切实际地拔高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是压力;对家长则因为期望太高,就必然患得患失,失望会更大。”我看我的学生脸上露出了内疚的笑容,就进一步说,“所以我说你首先要改变你自己。比如在与孩子谈心时,尽量就事论事;在生活细节上点点滴滴渗透;在具体事情上挖掘你的教育内容,贯穿你的教育思路,而不要说大话空话。”

“老师,您说失掉的威信还能重建么?”她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

“能!”我给她以肯定的答复,“关键是你有没有决心改变你自己。首先,要重视自己的缺陷,认真改过;其次,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掉忧虑。你不妨听听心理学上怎样给忧虑定义:由于将来的某件事而在现时产生的惰性。为什么叫惰性呢?我们经常听人说,‘这几个月我什么也不能做,没心情’,在这种消极心态下,你什么也干不成,并且这还成了你不干事的理由。与其为没有发生的事日复一日地烦忧,何不定个计划,愉愉快快地按计划办事呢?”“什么计划呢?”我的学生问。

“重建父母尊严的计划啊。”我给她粗略地设计了一下,“第一步,虚心向儿子承认自己错了,不该打乱家庭的生活秩序,影响到孩子的心情,争取得到儿子的谅解。第二步,与儿为友,调节孩子的业余时间。常带他出去旅游,或者是举家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用亲情和关爱驱赶孩子的孤独,增强家庭的凝聚力。第三步,让孩子敞开心扉,对学校发生的事情做出评点,你们做父母的也一起与他讨论。同时,也可以引发孩子,评论父母的所作所为。他说的对,你们就诚恳接受;你们不能认同的,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在家庭里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第四步,不追究和懊悔从前,也不为明天发愁,面对现实,尽力把今天的事情办好,愉愉快快过好每一天。”

“过好365天就是一年!”我的学生表现出极强的敏感和理解力,“这样,一年都是好心情。”

听了我的学生的感叹,我由衷地高兴。是啊,我们改变了,而正是我们在教育中的改变带来的好心情,进而给我们带来了更高的教育效率!

如果你不能改变孩子,首先改变你自己。

在教育子女中所犯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加不可原谅。这和用药配错了剂量一样,第一次弄错后,消除其副作用须付出百倍的艰辛。难就难在适度。

我奉劝家长们,面对孩子的错误,当我们要火冒三丈时,千万压一压、忍一忍。推己及人,先想一想孩子的情绪和本能。

顺着毛抚摸比逆着摸的感觉要舒服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高芸香

高芸香山西原平人。1966年高中毕业,当过农民、赤脚医生、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取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忻州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在《汾水》、《山西文学》、《人民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百余万字。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讲述了一个智慧母亲创造家庭教育奇迹的故事。一个家庭的三个孩子都仅仅以非常勉强的分数考上了大学,但是日后均在英国或美国顶尖大学得到了博士学位,远远超过了和他们同等起点的同龄人的成就。这个令人惊奇的教育故事,是由高芸香这位中国母亲所谱写的。

高芸香告诉我们:也许我们的孩子仅仅是不算糊涂的中才,可是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呢?我的孩子们平平常常地成长,今天,他们告诉了我一个“中才”所能达到的高度。一切伟大的教子真理、一切神秘的“天才”秘密,都蕴涵在那每天最平凡的小事之中,在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