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调整与优化
10727500000025

第25章 美元霸权与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巴曙松认为,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所在;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则将此次危机归咎于全球经济失衡。归根结底,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美元霸权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已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日元、欧元等强势货币也在国际货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美元本位仍是当前美元霸权的一种描述。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本位货币,既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公共产品,也是美国的私有产品,美国有内在动力去多印钞票、滥发美元。

(一)美元霸权导致美国经济结构失衡

当前美元的发行可以不受任何类似于黄金的实物支持,其发行更无约束而听任于美联储操纵来满足美国的消费需求。因此,美国没有“先储蓄、后消费”的约束,负债消费成了美国经济的一个标志。美国长期以来的国际收支赤字,需要美联储不断注入流动性来加以弥补,使美国对外负债不断累积,美国自然就成为最大的国际债务国。2009年2月18日,就在奥巴马准备签署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之前,美国的私人、公司、国家的债务总额已经高达65.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2008年世界生产总值。美元霸权放纵了美国的负债消费,美国无需通过改善贸易结构来解决经常项目逆差,只要美元霸权不变,美国就可以通过印钞的方式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而美元的通货膨胀也随之输送到了世界各个角落,让世界各国为美国的过度消费埋单。在美元霸权的保证下和美国过度消费的带动下,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分工化的储蓄和消费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美元发行越多,流通越广,其霸权地位就越得到强化。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美国注定要以不断扩大债务的形式寄生于整个世界。然而,当美国在不断消费其他国家提供的各种商品时,也把自己推向了越来越深的经济结构失衡状态。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输出的美元在回流的时候会形成对美国金融资产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日益膨胀,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次贷危机爆发前几年,经常项目逆差的规模更是迅速扩大。2005年经常项目逆差扩大到8049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20.4%;200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8567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8.2%。次贷危机爆发后,2008年的经常项目逆差仍有7061亿美元,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重为4.9%;2009年的经常项目赤字收窄至4199亿美元,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9%。美国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会累积地构成对美国虚拟经济的刺激,导致虚拟经济不断膨胀。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美国向外提供美元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美元金融资产进入加速度膨胀渠道。美国消费的其他国家产品越多,在境外积累的美元资产就越大。

在美元霸权条件下,这种模式意味着对美国实体经济的需求减弱和对美国虚拟经济的需求增加。这些因素长久积蓄,导致了美国“去工业化”和经济过度虚拟化。麦金农所说的“去工业化”实质上反映的是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1950年,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是61.78%,到2007年该比例已经下降到33.99%。而美国虚拟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已经从一个制造业变成了金融业,美国的金融业成为支撑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经济的过度虚拟化使得金融早已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性质,它们作为投机赚钱形式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为实体经济融资的意义。美元在境内外不断膨胀导致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呈现非均衡发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保守估计,在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年底,美国境内的地产、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总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2007年美国GDP的30倍左右。这就好比美国是一只股票,用其虚拟资产总市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已经高达30倍左右,而其他国家的“市盈率”最多只有十几倍,这充分说明美国经济已经像一只市盈率过高的股票一样,具有了一定的泡沫性。一旦产生泡沫,整个经济就蕴藏了巨大的内在风险,而且相当脆弱。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风险越积越高,泡沫越吹越大,而泡沫迟早会破灭。

(二)美元霸权造成全球经济严重失衡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充当了国际储备货币、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非国际货币国家为了防范风险和维持汇率目标不得不被动持有美元储备资产。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使美国有条件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与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造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严重失衡。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对美国的贸易尤其是出口都有或多或少的依赖,而当今最强大的全球霸权国又是一个最大的全球债务国,其现在的经济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资金的注入。1981年美国还是拥有1410亿美元国外净资产的债权国,但是,到1985年就变成了1110亿美元净负债的债务国。在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实施之后,美国国家债务余额为11.2万亿美元,相对于美国13.8万亿美元的GDP而言,美国债务率为81.16%,明显高于60%的国际公认的安全债务率。美国财政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5月底,美国政府负债总额已突破13万亿美元,到2015年国债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攀升至19.6万亿美元,届时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高达102%。从根本上讲,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巨额贸易赤字是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美国是这个体系中最大的受益者。

美元霸权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是极其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以贬低国内劳动力的价值、耗尽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美国则通过美元的霸权地位掠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果实,并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缺乏资本。因为贸易盈余的美元必须再投资到美元资产上来作为外汇储备,从而使美国资本账户盈余逐渐上升,弥补了美国不断增加的经常账户赤字。美元霸权阻止了发展中国家消费其从对美贸易顺差中赚取的美元,并迫使它们为美国的资本账户盈余融资,从而把真正的财富输送到美国,进一步发展了美国经济、强化了美元霸权。美元霸权在不断强化的同时,全球经济也逐步走向失衡的“深渊”。全球经济失衡到一定程度必然以危机的形式进行调整。

(三)美元霸权致使IMF软弱无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与IMF预警失灵、监管不力及信息发布不充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美国由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全面金融危机时,IMF没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对于各主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动态信息,IMF有义务向成员和公众提出及时、公正和全面的报告。

1.IMF决策机制不公平,不能充分实现其职能。从基金协定框架看,IMF决策机制主要涉及配额分配和投票权。成员投票权大小取决于基金配额的多少,拥有投票权大小反过来又影响成员再次获得配额的多少。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调整后,美国在IMF中仍以约16.77%的投票权居首,日本为6.02%,德国为5.88%,中国则不到4%,美元霸权地位继续得以维持。由于IMF绝大多数重大事项的通过至少需要85%投票权的支持,美国以16.77%的投票权获得事实上的否决权,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提议往往得不到法定多数票的支持。因此,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任何不利于美国的提案都是通不过的,从而使IMF基本上无法发挥正常的专业判断和实质性的作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拥有的决策权与其承担的维持全球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呈现严重失衡状态。美国实际上是以国家经济实力来决定发言权和表决权,主权平等原则形同虚设,更为国际强权政治介入经济合作领域提供了便利,在制度上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及其经济干涉行为的合法性。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语权只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手里,制定的规则自然就是以那些拥有话语权的国家经济发展状态为基础,因而这些规则也只会考虑它们自己的利益,这就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不能够体现大多数国家的利益诉求,不能充分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

2.IMF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IMF是成员国之间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协商、合作的平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利用其金融霸权地位将IMF演变成了推行其金融自由化等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工具。美国又是IMF的最大出资国,因此,IMF作为美国经济工具的色彩较浓。正如约翰·拉格所言:“IMF得以建立,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美国的实力与意志。”IMF是“华盛顿共识”的积极倡导者与忠实执行者,“华盛顿共识”以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为核心,鼓吹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即“美国化”。IMF的金融救助原则也演变成了以美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模式为出发点来推行新自由主义的霸权规则,决策时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一旦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陷于危机需要IMF救助时,其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发展中国家往往为了获得一时的救助而不得不放弃国内金融决策的主动权,接受IMF的资金援助就要按其所开“药方”调整和改革。IMF对受援国所开“药方”都是:提供贷款、要求受援国采取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进入并进一步稳定汇率,而且还要求各国加速开放市场并迈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补贴等政策,明显具有浓厚的自由市场色彩。难怪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美国借IMF对危机国借贷款之名行“经济殖民主义”之实。

(四)美元霸权导致金融危机在全球不断蔓延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不受约束地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美国的贸易赤字。美元发行与黄金脱钩后,美元的国际供给直接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但最终由美国国内经济政策和本国利益需求决定。直接的结果就是美国不断走高的贸易赤字以及美元的全球泛滥。由于缺乏国际约束和协调机制,美国仅从自身宏观经济状况出发决定美元流动性和汇率,较少顾及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交易、储备货币的地位,从而频频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美国也不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负责,而是倾向于滥用美元主导地位向外转嫁风险。美国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利益和国内政策的需要发行美元,而为了获取国际通货膨胀税和国际铸币税收益,美国有动机扩大发行美元解决国际收支赤字问题,同时也推高了全球通货膨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储备从1万亿美元增加到2万亿美元,用了整整十年,而从2万亿美元到7万亿美元却仅仅用了五六年。可见美国滥发美元、扩张美元向全球借钱的速度和规模急速地膨胀。大量美元流入与美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催生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泡沫,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稳定。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政府处理一场危机的举措,总是埋下另一场危机的种子,而且一场比一场激烈,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印钞”,以发行美元的方式接管部分金融机构并增加市场流动性,通过美元贬值将次级债市场损失转移给其他各国,任何持有美元资产国际储备的国家都为美国的金融危机损失埋单。

由于可以倚仗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美国可以不分地域地利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剩余资金,无限期、无约束地进行负债运转。但是,美元的背后并没有黄金的支持。因此,这种仅由纸币而不是黄金支持的信用创造,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导致全球范围内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2010年5月26日,美国国债已突破13万亿美元,其中只有3万多亿美元是官方外汇储备。通过分析美国的经常项目长期逆差以及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经常项目下1美元国际货币的流出,往往带给世界2倍以上的基础货币增加。除去各国不等的货币乘数造成的货币现金增加之外,每1美元的现金增加导致的流动性扩张可以有3~5倍,在杠杆交易中被放大的倍数就更大。美国持续对外输出流动性导致了各国本币的现金流动性扩张,这又引起各种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业的扩张,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虚拟经济膨胀。美元近年来疯狂地注入世界经济已经引起了世界的流动性扩张,欧元出现不久就以超过美元扩张速度的态势加入到推动全球流动性膨胀的行列中来。欧元和美元争相注入世界经济使得流动性膨胀越来越难以停下,将整个世界经济带入了一个流动性加速扩张的旋涡,一个流动性爆炸、风险无限增大的“黑洞”。当大部分泡沫化的信用成为永远无法追回的不良资产时,金融危机就会在其他国家爆发。

二、金融危机撼动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霸权与实体经济的冲击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进入美元霸权时代,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变得越来越金融化,华尔街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由此得以强化,美国金融霸权地位得以维系。次贷危机源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进而威胁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削弱了美国金融霸权的控制力。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次贷危机爆发后,大量的美国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遭到严重打击。从披露的数据来看,美国的花旗银行和美林证券的次贷损失分别达551亿美元、518亿美元。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跌,美国政府资助的两大房地产抵押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因流动性严重缺失被美国政府接管。2008年9月以后,次贷危机加速蔓延。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因所投资的500亿美元抵押债务债券(CDO)和高达7290亿美元信用违约掉期(CDS)合约出现巨额亏损申请破产保护;总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美元的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也因与雷曼兄弟公司类似的原因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全球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因持有4400余亿美元与次贷有关的美元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出现较大损失而濒临破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都表示“这是五十年一遇的事件,很可能百年才遇到一次”。美国的金融霸权对于美元霸权地位的维护是极其重要的,因而金融霸权受到冲击的同时,美元霸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当金融危机逐渐演变成为经济危机后,受到影响的不仅是金融行业,同时实体经济也受到巨大的创伤。美国经济是典型的消费导向型经济,消费对GDP增长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次贷危机后,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显著放缓。美国消费者对消费现状和消费环境满意度下降,对未来经济走势和个人收入充满担忧。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月的96.9点降为2009年11月的49.5点,降幅高达48.91%。这都将增强消费者的储蓄意愿,降低消费者即期消费,严重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工业产值陷入负增长,2008年8月和9月工业产值环比增长分别为-1%和-2.8%。2009年10月美国工业产值月环比增长仅为0.1%,较2008年同比下降7.1%。这一增长水平低于月环比增长0.4%的市场普遍预测,也低于2009年9月0.6%的月环比增长。在产量下降的同时,对生产能力的使用也在减少。美国2006年9月设备利用率为81.9%;2008年9月,设备利用率降为76.4%;2009年6月,设备利用率再降至68.3%。美国制造业活动也开始逐渐收缩。据统计,2006年10月,制造业活动指数为55.7;2008年9月,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仅为43.5;2009年8月,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又稍微上升,为50.5.汽车销量以两位数的速度下滑,美国的三大汽车巨头面临破产。次贷危机正像病毒一样侵入美国实体经济的心脏。

美国经济实力变化与美元国际地位变化基本一致,即经济实力是影响美元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动摇了美元霸权的经济基础。历史上每一种货币霸权的建立都是以其强大的国力和成熟金融体系作为基础,货币霸权的衰落也是随着其国力的相对衰落而消失的,美元也逃不出这个规律。

(二)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要求改革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强烈。新兴经济体更是积极地表达出改革现今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意愿。俄罗斯提议在国际贸易中放弃使用美元结算,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发达国家中的德、法两国也曾多次指责美元霸权的危害,要求提高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并加强全球金融监管与合作。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日趋明显,欧元、日元以及国际化后的人民币无疑将会减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国际货币体系下全球金融监管与合作的开展也会对美元霸权形成一定的制约。

2009年9月25日,二十国集团第三次金融峰会在匹兹堡闭幕,与会领导人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达成共识并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提高至少5%以上。IMF中5%的投票权由发达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使双方的投票权比例由57:43调整到52:48,接近对等。IMF总裁卡恩先生表示:“二十国集团承诺改变份额比重,将其从代表性过高的国家转向代表性不足的国家,使活跃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比重至少增加5%,并承诺保护最贫穷国家在基金组织的表决权比重,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步骤。这一历史性决定以及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将为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经济体之间深化全球经济政策合作奠定基础。”这表明美国意识到越来越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是美国的“一言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还包括对54个国家进行特别增资和基金组织协定进行一次修订。修订将使基本票增加到目前水平的3倍,并提供一个保持基本票在总票数中所占比例的机制。美国在IMF中对重大事项的绝对否决权受到一定限制,即美元霸权的控制力降低了。

(三)“新特里芬两难”困扰着美元霸权

在牙买加体系下,随着日元的崛起和欧元的面世,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国际清偿力的供给限制得到缓解。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但是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也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的霸权地位并没有根本动摇。因此,从本质上说,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本位制。美元霸权下美元的主要储备货币地位本身就意味着国际货币的脆弱性。因为“利用国家的通货作为国际的储备,确实构成了世界货币体系中‘降低内在稳定性的因素’”(特里芬,1997)。这使得理论上的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我们将信用货币条件下美元霸权主导的国际货币面临的同样困境称为“新特里芬两难”。

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人就可以用美元购买世界上任何商品和资源。美元现金通过贸易逆差流入为美国提供商品和资源的国家,这些国家再用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而使美元现金流回美国。在这个循环中,一头是不断消费他国的商品和资源,另一头是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不断积累。美国消费别国的产品和资源越多,美国境外积累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就越大。到2010年5月底,美国政府负债总额已突破13万亿美元。如果美国的债券和金融资产不能在境外顺利出售,就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信心丧失,不再接受美元资产了。这必然会引起抛售美元资产的风潮,进而引起美元贬值。显然,美元资产能否在境外顺利销售是美国当今特殊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浮动汇率下,美国仍然持续经常项目逆差,而美国却没有足够的外汇和黄金来平抑美元的汇价。这样美元汇率就依赖于美元资产的持有者对美元的信心。当这个信心发生动摇的时候,美元资产下跌会引起境外对美元资产的抛售,这会引起美元汇率的进一步下跌,加速境外对美元资产的抛售。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金融秩序在极力维持美元霸权和霸权利益的同时也给国际货币秩序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缓解美国货币市场的信贷紧缩状况,避免美国经济急速下滑,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美国向外转嫁金融危机的措施,同时也为将来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埋下恶果。美联储虽然拥有世界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利,却不去履行作为世界银行的职责。美元的霸权地位导致美国货币政策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与美元的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之间产生根本矛盾。因此,长期来看,美元霸权地位将逐渐被削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主要体现在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方面,今后美元在这两个领域的地位将逐渐受到侵蚀。从结算货币来看,今后国际石油交易中欧元和卢布所占的比重可能会有一定增长。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美元持续贬值导致石油出口国积累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2007年11月14日,俄罗斯正式宣布将在圣彼得堡建立用卢布结算的石油交易所。欧佩克内部也不时传出将欧元加入计价、结算货币的呼声。这将挑战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首要乃至唯一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地位,影响美元霸权地位的根基。从储备货币来看,美元的份额也会遭到蚕食。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71.4%持续下降到2008年的64.1%。至2008年年底,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增至26.8%,日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为3.3%。在各国对美国滥发美元的抗议声中,欧元、日元甚至国际化之后的人民币都将一步步分摊美元当前的份额。

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元霸权的经济基础,美元霸权地位受到很大冲击。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世界范围内的“脱美元化”的呼声中,美元走势却显得诡异莫测,更没有看到美元霸权终结的趋势。随着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核心货币的避险职能在危机中进一步显现。据新兴市场组合基金研究公司统计,2008年9月的最后一周投资者纷纷从全球撤出大量基金,转而净申购了79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基金,金融动荡中的避险需求激增推动美元汇率上升。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拥有庞大的资源,拥有全世界约20%的产品和50%的军费开支,有世界绝大多数的顶级研究型大学,有大量的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有高素质的人口构成,因此,连欧洲人也不得不承认“美国还是世界的董事长”。虽然此次金融危机不会造成美元国际地位的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必将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