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调整与优化
10727500000024

第24章 美元霸权地位的巧取豪夺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由来已久,然而美元的霸权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成就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显示出,当今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元霸权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向全球蔓延的根本原因。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动摇了美元霸权的经济基础,并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需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以约束美元霸权的必要性。综观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史,由一个国家提供稳定有序的世界货币的时期并不太长,英镑和美元都曾扮演类似的角色并经历相似的阶段。因此,多种势均力敌的货币共同维持国际货币格局才是长治久安之道。美国金融危机削弱美元霸权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升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不断完善的金融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能。为了维护中国自身的利益,中国需要走强国强金强币之路。

本章主要研究在当今时代下反美元霸权、中国走强国强金强币之路的战略问题。首先,介绍美元霸权地位的巧取豪夺,包括美元夺取霸权地位的准备阶段、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和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利益巧取豪夺的表现;其次,分析美元霸权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关系,包括美元霸权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金融危机的爆发撼动了美元霸权地位;再次,阐述中国走强国强金强币之路的必要性,包括强国是强币的根本保障、强金是强币的必要前提和强币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中国走强国强金强币之路的战略,包括大力推动强国之路战略、加快实施强金之路战略和实现强币战略的路径选择。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时期是美元夺取霸权地位的准备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牙买加体系则是美元霸权地位得以加强的时期。可见美元霸权地位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美元夺取霸权地位的准备阶段

(一)一战前英镑居于霸主地位

金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由于当时英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最大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是最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成为国际清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到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1879年之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到188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已经是英国的3倍。进入20世纪的时候,美国以提供世界产品总量1/3的产品而成为第一生产大国。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的比重高达38%。1912年美国总统塔夫脱提出了“金元外交”政策,提出要以美元代替枪弹来扩展美国商务,开启了美元与英镑争夺世界货币霸主的序幕。当时美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由于需要美国的经济扶植而依赖于美国。美国政府就利用“金元外交”政策来控制此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使拉丁美洲国家成为美元的根据地,促使美元在成为世界货币之前先成为区域货币。虽然在一战前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元的地位与影响也随之上升,美元正逐步崛起,但英国仍是“日不落帝国”,是世界最大的殖民强国,对外贸易仍稳居世界第一,因而美元未能撼动英镑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

(二)一战后至二战前英镑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

一战后,英国逐渐丧失了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一直以来享有英镑为主导货币特权的英国由于受到战争的重创,经济实力一落千丈,英国持有世界货币黄金的比重由1913年的9%下降到1925年的7%。为了维护英镑的核心地位,英国还是于1926年1月1日恢复了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黄金不足,英国在一战后恢复的金本位已是一种变形的金本位,即金块本位制。英国为了维持英镑在国际上的信用,不得不高估英镑,规定1英镑仍然等于4.8665美元,这一汇率明显高估了英镑的价值。然而,英镑价值的高估,削弱了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妨碍了一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贸易逆差和资本外流导致英国黄金储备迅速减少。最后英国不得不于1931年9月21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并且实行外汇兑换管理,英镑只允许在英镑区才能自由兑换,这标志着英镑的地位已经从国际核心货币沦为区域货币。美国则由于远离战场,其经济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凭借战争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是世界第一。一战结束后,美国率先恢复战前实行的金本位制,显示了美国具有保持美元稳定的强大实力。美国于1934年借助“睦邻政策”的推行与拉丁美洲等地的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互惠贸易协定,相互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限额,在西半球组织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区域性货币、贸易集团。这段经历为美元最终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从而夺取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试验场。

(三)二战为美元夺取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战结束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满目疮痍,而德、日等战败国只剩下一片废墟,只有美国的实力在战争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英国的民用消费品生产只有1939年的1/2,出口额不足战前的1/3,黄金储备仅仅只有100万美元,对外债务高达12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2270亿美元上升到1945年的3550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200.8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纽约替代伦敦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经过二战的洗礼,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超级强国。二战重创了英国经济,也动摇并摧毁了英镑的霸主地位。此后,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不断打击英镑,迫使英镑大幅度贬值,英镑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终于在二战结束前夕,在美国的策划下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夺取了美元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强国地位为基础的。经济实力的改变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方向。超强的经济实力使美国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设计师,美国得以在其中贯彻美国式全球扩张战略。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大英帝国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财富与强权,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与金融霸主。

二、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二战时期,美、英等战胜国等不及战争结束,便开始策划战后国际经济金融的“新秩序”。对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美、英两国对国际金融霸权赤裸裸地争夺。英国由于在二战中消耗太大,已无法和发战争财的美国相提并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以代表美国经济利益的“怀特计划”为蓝本而设立。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给予了制度上的支持:一方面是“双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另一方面是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促进国际间政策的协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原则。所谓美元与黄金挂钩,即各会员国政府协助美国政府维持每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水平,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所谓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各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范围内波动,会员国政府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汇率的稳定,不得轻易调整汇率。汇率变动超过10%,必须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0%投票权的同意。由此,美元成为各国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这就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双挂钩”原则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和修改权。其他会员国家必须服从和维护美元,不能灵活运用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工具,只能被动地在市场上输出本币、购入美元来抵消美元的过剩;或者以收回本币、抛出美元来平抑美元供给的不足。

美元霸权地位除了反映在二战后美元成为各国国际清算支付货币和主要储备货币之外,还体现在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话语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双重投票方式,一国的总表决权就是该国的基本投票权和加重表决权之和。基本投票权的分配基于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成员国每国享有250股基本投票权。其余部分按照各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中所占的份额来加权,每认缴10万美元,即增加一票表决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之初的资本总额为88亿美元,美国认缴的份额为27.5亿美元,拥有投票权的27%。在确定股份分配、特别提款权分配、贷款利率确定、汇率制度安排、基金组织黄金储备的处置等18项最重要的事务上要求85%以上的投票权通过,这实际上赋予了美国绝对的否决权。

任何制度和规则都不可能是中性的,制度与规则的制定者一定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美国以貌似崇高的动机、道义的形象巧妙地掩饰了其构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真实用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是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替代英镑占据中心地位,美元作为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计价货币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并迫使其他国家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同时,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变成了美国操纵国际货币金融的工具,美国可以通过基金组织来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就是美元霸权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它是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为美元霸权服务,不断巩固其霸权地位。

(二)牙买加体系维持并强化了美元霸权地位

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协定,称为《牙买加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有:取消汇率平价和美元中心汇率,确认浮动汇率制合法化,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取消各成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各方之间用黄金清算的义务。1978年4月1日《牙买加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并不意味着美元霸权地位的终结,不过是美元霸权的影响形式以及美国政府推动美元霸权的政策手段发生了改变而已。《牙买加协定》实际上没有彻底否定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种改革、修正和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但是,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仍然是能源、黄金的计价单位,有约70%的进出口贸易以美元作为计价单位和结算货币,超过90%的外汇交易仍使用美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下,成为全球性的国际货币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被控制在美元霸权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讲,牙买加体系使美元的霸权地位进一步提升。在牙买加体系下美元还丢掉了“黄金枷锁”并取代黄金成为世界的本位货币。从此以后,美元不再是以黄金代表者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而是直接成了世界财富的代表。美元可以继续享受国际货币的特权地位,又可不再承担维护美元汇率稳定的责任,能够选择自主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一种不可兑现的、仅仅依靠其发行国信誉为保证的纸币充当世界货币,这为美国持续地发行美元开了“绿灯”。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无限增大会为其带来财政支出的“金融搭便车”,也就是说,美国的对外投资和国内消费可以高度膨胀,而不用顾虑债务负担和财政纪律,这反而进一步强化了美元霸权。美元霸权地位得以维持,其主要原因如下。

1.超强的综合国力是美元霸权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说,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以该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为基础的。二战后,尽管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下降之中,但其仍旧是世界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在国际事务中没有一个国家具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2008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经济排名中仍遥遥领先,GDP总值是日本的3倍多,是中国的4倍多。200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42587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支持了美国超强的经济潜力,也支持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2009年美国出口额为1553.1亿美元,进口额为1933.7亿美元,使得美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计价、交易和储备货币具有广泛的接受性。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也为外国居民和政府手中的巨额美元外汇提供了避险与投资的场所。

2.规模经济效益及发展中国家汇率安排对美元的依赖性。一种货币取得中心货币地位之后会使世界经济取得低交易成本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例如,美元作为国际记账单位,像咖啡、橡胶这类初级产品是用美元标价的,相对于制成品而言,这些初级产品具有同质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标价时,用美元计价的价格信息传递快、信息成本低,美元具有信息优势。美元在二战后确立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具有先占优势,其他货币很难与之平等竞争。因而这种规模经济效益不仅没有推翻美元霸权,反而使美元的霸权地位得以延续并强化。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汇率一般采用盯住制,盯住的“锚货币”基本上就选择美元,还有些国家直接选择了“美元化”,这就加大了美元的影响范围,强化了美元霸权地位。鉴于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发展中国家汇率安排对美元的依赖性,美元仍然保持着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美元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中难以替代的基础。

3.“中心—外围”架构的形成使美元霸权地位得以加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地位在“中心—外围”架构下得到加强。美国作为中心国在与外围国家的经济交往中,向外围国家进口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这既满足了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又有利于维持美国国内物价的稳定。外围国家把美国作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然后以购买美国国债等金融资产的形式保有这些储备。这一框架的实质是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就可以掠夺外围国家的资源。在这种“中心—外围”的框架中,外围国家大量的“福利”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转移到美国。随着美国的对外贸易持续逆差,外债不断积累,美元霸权逐渐统治了全球经济。

(三)美国为维护美元霸权地位采取的措施

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调整战略,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政策调整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充实美元霸权地位的物质基础。美国为了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及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打破了日元的竞争优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常项目持续顺差,而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经常项目一直是逆差。日本的投资者用贸易盈余美元大量收购美国的资产,这给美国带来极大的威胁。在美国的策划下,1985年9月22日召开了广场会议,会后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日元大幅度急剧升值阻碍了日本出口产业,工业水平在1986年后半年已经低于前一年的水平。很快日本便陷入长达10年多的经济低迷,而美国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不难发现,日本“失去的十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美国正是借《广场协议》打破了日元的竞争优势。

2.制定《卢浮宫协议》,维护美元霸权地位。1987年2月,西方七国在巴黎卢浮宫举行会议,主要讨论美元汇率和美国的国际收支问题,寻求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协调合作。协议就美元汇率达成一个所谓的“汇率目标区”,将美元兑日元和德国马克的汇价分别定为1美元兑153.50日元和1美元兑1.825德国马克,并共同努力将汇率波动幅度保持在上下各2.5%的范围内。实际上《卢浮宫协议》是美国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维护美国自身经济利益、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的表现。可见,美元霸权地位条件下的所谓国际货币合作不过是美国强迫和威逼其他国家服从美国利益要求的借口。1999年欧元的推出是欧洲利益及其经济实力提升的必然结果,这可以视为欧盟与美国争夺霸权地位的开始。美国没能阻止欧元的诞生,但绝对不允许欧元强大起来。于是美国借科索沃危机发动了对南联盟的战争。在欧洲大陆燃起战火就会阻隔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结果战争使欧元大幅贬值,欧元地位急剧下降。

3.确立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将石油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美国与欧佩克协议,确立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这意味着美国将石油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为了控制石油资源,美国不惜动用武力。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试图改变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交易体系,这种改变极有可能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交易体系崩溃,这对于美元来说才是真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不仅可以动用武力来保证美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控制,而且还可以动用石油期货来对付不愿与美国合作的石油生产国,也可以动用石油期货来压制那些在实体经济中与美国展开竞争的国家。当美元大量发行,美元贬值、石油期货价格暴涨时,美国可以通过在石油金融期货上做多获得金融收益,并对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造成难以应对的资源和成本冲击。而当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又可以通过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大肆做空来打击那些依赖石油出口国家的经济。

4.标准普尔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评级,扭转了美元下跌的颓势。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美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遭受很大冲击,极大地影响到美元的霸权地位,欧元则顺势重新崛起。2009年4月30日,标准普尔宣布将西班牙的主权债务评级降至2A。西班牙是欧洲第四大经济体,也是继希腊和葡萄牙后,标准普尔在两天内第三次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评级。这使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深化,阻碍欧洲经济的复苏,从而削弱欧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标准普尔是美国政府操控下的评级机构,通过此举扭转美元下跌的颓势,维护美元霸权地位。

三、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利益巧取豪夺的表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美元霸权的基石,美元是唯一的世界货币,美国成为举世公认的金融霸主,把持着全球金融命脉。对美国而言,建立与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要获取美元霸权的收益。牙买加体系建立后,全球经济失衡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点,但它反映了一个基本的趋势,即美国仍然在巧取豪夺全球经济利益。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利益的巧取豪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铸币税

国际铸币税实际上是货币发行国对持有国财富的一种占有。国际铸币税与货币国际地位密切相关,一国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的多少取决于该国货币被他国的认可程度或者该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越高,发行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就越多。其他国家的政府和居民持有美元,是以付出真实的商品和服务或是对资本的所有权为代价的。由美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美元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其收益是不言自明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处在世界银行家的地位上,美元是唯一的世界货币,垄断了发行世界货币所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入。

在牙买加体系下,美国是享有国际铸币税最多的国家。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仍以美元作为支配性的货币,美元仍然是全球外汇储备、外贸结算和外汇交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即使欧元诞生以后也没有改变这一状况。美元仍旧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货币的供应,占有了国外美元持有者的资源。据美国经济学家Frankel的估计,当前被外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持有的美元数量至少占到流通中美元总量的60%。按照这一数字推算,每年美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征收的国际铸币税高达120亿美元。借助美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并输出美元来征收国际铸币税,无偿占有境外美元持有者的资源。

(二)国际通货膨胀税

国际通货膨胀税是指在不影响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地位的前提下,美元一定幅度的贬值会使得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缩水,即美国承担债务的缩减,相当于美国对其他国家征收了一笔税收,这通常被称为国际通货膨胀税。仅在1985年3月至1986年3月的一年间美元贬值就减轻了美国约1/3的债务。通常情况是,美国借债越多,美元就越贬值,到时实际偿还的就越少。2009年2月18日,美国的私人、公司、国家的债务总额已经高达65.5万亿美元,通过美元贬值90%,美国因减轻外债负担而获取国际通货膨胀税高达58.5万亿美元。对于本国货币并非国际货币的国家来说,本币贬值虽然可以促进商品出口,但是却要承担外债负担增加的代价。然而,对于美国而言,由于美国的对外债务是用美元计价的,那么,美联储扩大美元发行所导致的美元贬值则可为美国带来刺激出口和减轻外债负担的双重好处。从美元发行的受约束程度看,牙买加体系不仅没有削弱美元霸权,反而使其彻底挣脱了黄金的束缚,使得美国的货币政策行为既不必受到国际货币规则的约束也使得其他国家无法对其进行监督。一方面,美元对内不断贬值;另一方面,美元的对外价值则呈现出周期性的上升下降,在美国实行强势美元时,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对外负债开始积累,相应地,各国持有的美元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而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美元发生贬值,这些美元资产价值迅速缩水,美国贸易逆差减少,以较低的价格收回美元。美元成为美国攫取其他国家资源和操纵全球资源配置的工具。

(三)轻松应对国际收支赤字,降低国内经济调整的代价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基本上是一个资本与商品市场不受控制的中心地区。欧洲与日本的资本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构成了新兴的外围地区。处于外围的日本与欧洲国家为了保持本国商品在美国商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地购入美元来避免本币对美元的升值。日本与欧洲国家选择低估本币,控制资本流动和贸易,积累外汇储备,运用中心地区作为金融中介融资。20世纪50~60年代,日元和主要欧洲货币被严重低估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的理念:通过汇率的低估来扩大出口,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美元被人为高估使美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它可以入不敷出,保持经常账户的赤字,而不用担心美元的贬值,也不用经历对国内经济进行调整的痛苦。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就开始出现并不断累积。1981年美国还是拥有1410亿美元国外净资产的债权国,但是到1985年就变成了1110亿美元净负债的债务国。1997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年底,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最高值为8567亿美元。在危机爆发后,2008年的经常项目逆差仍有7061亿美元,2009年的经常项目赤字收窄至4199亿美元。一般情况下,当一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出现持续性逆差时,都要进行国内经济政策的痛苦调整。但是,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位置,美国在出现经常项目逆差时,通过印刷美元就可以弥补赤字,降低了美国国内经济调整的代价。国际市场上的美元供给是通过美国贸易逆差形式来实现的,这无形中也为美国常年巨大的经常项目逆差提供了存在的理由,解除了美国保持外部平衡的义务,从而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长久地维持巨额经常项目逆差与对外负债而不必紧缩国内经济的国家。

(四)规避了汇率变动的风险

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美元是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货币,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美元作为国际贸易、投资计价和交易结算货币。美国企业在进出口中一般都采用美元进行支付和结算,不存在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结算,因而就规避了汇率变动的风险,以及为了避免外汇风险而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而且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为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资产以天文数字剧增,极大地拓展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广度和深度,形成全球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监管最严密、法制最健全的资本市场。美国的银行、基金等众多的金融工具和中介机构组成了最强大的金融势力,占据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最高端。从宏观角度来看,当今世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是稳定本币币值的重要保障。但是,储备外汇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增加要求相应地扩大货币供应量,这样会增加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持有过多外汇储备,还要承担外汇贬值带来的损失。美国凭借美元本位可以拥有较少的外汇储备,相应地为了外汇储备付出的代价就少之又少。

(五)维护美国经济平稳运行

首先,美国可以无须承担汇率稳定的责任而选择自主的财政货币政策。由于美元所处的特殊地位,美国在决定其货币政策时可以不考虑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情况,但其他国家却做不到这一点。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双挂钩”原则要求美国有义务来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而在牙买加体系时代,美国已经免除了这项义务。面对不断增加的对外债务,美国仍然可以实施低利率政策,并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实施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政策。美国可以用美元来直接支付国际收支逆差,而只需要维持较少的外汇储备,其经济政策可以保持独立性。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具有更加强大、直接的影响力。各国汇率的波动相当程度上被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所操纵,很多国家已失去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而只能依赖于美国。正如马丁·迈耶指出:“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远不能成为自己房子的主人,他们失去了用货币政策达到国内目标的力量。”

其次,美国可以持续获得低成本国际融资。当一国经常项目出现逆差而外汇储备又不足时,则必须举借外债来弥补,国家净负债增加。美国通过美元霸权用自己几乎无成本印制的美元来换取国外廉价的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或者并购国外的战略性企业。而其他国家换取的美元外汇通过购买美国的中长期国库券或存入美国银行,仅仅赚取微薄的利息,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不到5%,这相当于给美国提供了一笔长期低息贷款。2010年6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达8437亿美元,为世界上最大的美元债券持有国。同时持有美国国债位居第二的日本也达8000多亿美元。美国出售美国国债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对外投资,获取的收益远远高于美国国债利息。

最后,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地位主导有利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和经济规则的制定。美国在国际货币经济中拥有最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制定和操控世界货币、金融、经济规则及协调机制,从而能够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自己在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动和支配地位,操控和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元作为一种霸权货币,也需要美国承担相应的成本。例如,美国政府必须执行稳定而连贯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避免提供清偿能力与保证其货币信用之间的冲突;必须具备广阔、有深度并且不存在资本管制的金融市场,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等。相对于需要承担的责任,美元霸权地位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更为巨大。因此,美国会不遗余力地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