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北朝那些事儿(肆):大结局
10720000000048

第48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西魏发起全国总动员,府兵六军集结中,目标,消灭萧绎!

残破的梁朝真能对抗武川与关中联盟的新军团么?答应是也许能。条件:王僧辩、陈霸先和陆法和的军队共同参与。但是,事实是这样:王僧辩在南京;陈霸先在京口;陆法和在武昌。西魏军攻击的目标:江陵。注意,江陵在长江的北面。萧绎只有一个机会,也是合乎情理的一个机会,回南京。

梁朝的国都在南京,回南京合情合理。萧绎偏偏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合乎情理的决定,留在江陵,并将梁朝的国都改迁江陵。

宇文泰说过,没有人能够救助上天抛弃的人。萧绎就是上天抛弃的人。萧绎曾就迁都问题征询官员和贵族的意见。家在南京的人说回南京;家在江陵人的人说,回南京不是好主意。两面都不在的人说,东方人想去东方,西方人想去西方,都不是好主意。

那么,去哪里才是好主意?

民主!大家表决。结果不出意料,家在荆州的人希望定都荆州,家在南京或其它地方的人希望回归建康。这一次表决关系到梁朝的生死存亡,共有五百多名代表参加。会上不采取举手举决的形式,采用露胳膊的方式,赞同回建康的人露出左胳膊。结果,外来人口压倒本地居民,露左胳膊的人占一半以上。

没什么说的,少数服从多数,应该回南京。但是,中国有一项悠久的传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再进一步归纳,真理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最后,真理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这个人就是皇帝,就是独裁者。

萧绎的军队抢劫了南京的居民,焚烧了南京的宫殿,杀害了皇族子弟。萧绎不敢回南京。或者说他肯本不想回南京,表决只是走过场而已。既然民主不解决问题,那么就动用巫术。

术士杜景看透萧绎的心思,占卜结束后杜景对独眼龙皇帝道:“去南京不吉。” 萧绎大喜,原来上天明白朕的意思,不必再争论,定都江陵。

有人问杜大巫师回南京真的不吉利么?杜景面无表情,空洞洞道:“鬼贼越过上天留下征兆。”

上天抛弃了萧绎,抛弃了独眼龙。

西魏国五万步骑混编大军由长安开拔,柱国大将军常山公于谨担任主帅,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为副帅,荆州刺史长孙俭负责后勤补给。长孙俭是个比较奇怪的人。我们对长孙俭非常陌生,大家熟悉李世民妻子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吧?他们都是同一大家族的人。之所以介绍一下他,因为我们可以从长孙家族看到北魏、北周与隋、唐的密切关联。

说长孙俭奇怪,因为在他手下做事比较舒心,不必担心受罚。比如,辖区内有个县令犯法,长孙俭不处罚县令,脱光衣服自罚三十大棍。如果据此认为长孙俭仁慈,那你犯了一个错误,对自己下得了狠手的人,怎么可能软弱。从此以后,长孙俭手下的官员无人敢犯法。此次南征江陵,长孙俭是第一个倡议者。

大军出武关,西魏军诸位高级指挥官骑在马上闲来无事聊天,长孙俭问战术大师于谨:“咱们替萧绎想一想,该如何对付我们?”

宇文护不以为然,你不好好考虑一下份内工作,做好大军的补给,瞎操那门子闲心。宇文护战功平平,无政绩,无资历,属于三无产品,之所以能混上与柱国大将军于谨同级别的公爵完全靠裙带,标签官二代,宇文泰的侄子。这一次南征纯属镀金。

于谨和长孙俭的祖先同为北魏国开国功臣,刘裕称之为“黑槊公”的于栗磾和被拓跋焘暴打过的长孙嵩。将门子弟交情一代又一代,说话比较随便。

于谨略一思索,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耀兵江汉,虚张声势吓唬一下,暗地里收拾铺盖逃跑,上策。放弃江陵外城,修筑工事,坚守内城,中策。如果他怕麻烦,觉得搬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就守卫外城,下策。”

长孙俭道:“估计萧绎会采取哪种对策?”

于谨微笑道:“下策。”

长孙俭又问:“何以见得?”

于谨回答道:“萧家立国数十年正值中原多事之秋,如今北方尚未统一,他们绝不会想到我们会分兵攻打江南。萧绎这个人懦而无谋,多疑少断。我敢断定,他必取下策。”

西魏大军与萧詧的襄阳军会师时萧绎皇帝正在讲课,讲解《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独眼龙一生恪守“不仁”的理念,漠然对待父皇和百姓的痛苦,漠然对待结发妻子、兄弟和子侄们的生命。前半生缩着脑袋做人,不敢为天下先数十年,坚忍后发。一朝得志,屠杀骨肉,肆无忌惮,岂不正是《道德经》阴柔的功夫?

独眼龙自诩道家大师,谁敢僭越其上。也难怪独眼龙至死不懂为什么会失败,他不相信命运,不相信神灵,不会像文盲项羽和侯景那样失败后绝望地大叫“天亡我也”。他想不通,有什么东西能够打败知识,而读书破万卷的他就是知识力量的化身。可惜,《道德经》讲得头头是道的独眼龙皇帝似乎并没有读懂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的开篇已经告诉我们,刻意去做,永远达不到大道。有主观欲望的人不可能理解“道”的精髓,也无法理解“道”的奥妙玄远。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当萧绎争做皇帝的那一刻起,大道已离他远去。“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独眼龙深藏不露几十年,连心机深沉的萧衍也未看出他隐藏的野心,然而一念之间,修行付流水。读书不在多少,天下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萧绎不如刘裕,天下人直到那个赌徒混混即将登上帝位前夜仍然以为他是东晋王朝的大英雄。

于谨猜得没错,萧绎不相信西魏会攻打梁国,而今自己稳做江山,天下三分,难道宇文泰就不怕梁朝与北齐联手?

西魏大军压境,谣言满天飞。萧绎没有走,非但没有走,还镇定自若继续讲课,只不过官员和百姓们不如萧绎淡定,个个戎装在身,高度戒备。皇帝亲自登坛开讲传统文化,与会者清一色戎服军装,实为中国历史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

直到魏军入侵消息核实,萧绎才扔下《道德经》,派人飞奔建康命令王僧辩增援。梁朝大军屯驻建康实属迫不得已,侯景败亡后江北叛军投降北齐,北齐军趁机掠地。幸亏北齐皇帝高洋发动讨伐柔然的战争,御驾亲征塞北,北齐军两线作战,主力在北方,王僧辩得以屡次击败北齐军骚扰。

王僧辩接到命令立即动身西上,走得再快无奈路途遥远,西魏军行动更加迅速,宇文护和杨忠率骑兵卷甲疾趋,攻占长江渡口,一举切断萧绎的东退之路。

晚了,一切都晚了。萧绎登楼夜观天象,倚柱长叹:“完啦!”

人不可多疑,多疑难以果断。远在异国的于谨切中萧绎性格中的弱点。除去于谨所列举的上中两策之外,其实萧绎还有一个选择,他有两根救命的毫毛,由于猜忌的心理将毫毛束之高阁。

萧绎有四支精锐之师,王僧辩和陈霸先防备北齐入侵不得不滞留长江下游,还有就是陆法和与王琳的队伍。我们领教过陆大居士的智慧和法力,尚不曾知晓帅哥王琳何等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