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男孩的潜能
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潜能,而取决于发挥了多少潜能。因此寻找男孩的强项不是目的,把强项变成他的才能才是关键,这就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培养。而对孩子潜能的挖掘是需要正确的方法的。
首先,要正确发掘孩子的潜能。有些家长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既然一个人可以拥有那么多种类的智能,就应该让自己的孩子的智能强项越多越好。于是家长们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比如音乐、绘画、奥数、英语等。其实家长们自己也不明白孩子有什么潜能,他们只是想漫天撒网,这样也有可能使家长在众多的培训班中寻找到孩子的潜能。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由于过于频繁地参加培训班,孩子会在心理上产生疲劳和厌倦,以致家长投入的越多,收效越小。每个男孩的潜能是不一样的,父母没有必要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男孩只有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才去学习。如果孩子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意识到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他在未来遇到困难和挑战,也会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要激发孩子的潜能,就要让孩子在平时加强锻炼,给他表现的机会,相信他可以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有些父母心疼儿子,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久而久之,男孩就会生出惰性,他认为一切事情都有父母替自己解决,从而丧失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把“潜能宝库”的大门紧紧关闭。
其次,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开发潜能的保证。在培养孩子的潜能时,家长一定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良好的生活习惯衍化而来的,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源于家庭。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孩子的潜能朝成功的方向前进,而坏习惯则会侵蚀孩子的潜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很有名的试验:
把一只青蛙直接扔进滚烫的热水里,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它一下子用力地跳了出来。科学家再把它放在温水里,让它自由地游。然后把水慢慢加热。青蛙觉得水在变热,这使它感到很舒服,但是等它感觉到热得无法忍受,想跳出来时已跳不动了。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身上的坏习惯就像逐渐加热的水,一开始可能很舒服,但当这些坏习惯变成束缚再想挣脱就很难了。研究发现,男孩的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儿童的关键期。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言行。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看到什么就学什么,不会分辨行为的对错。二是父母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重复才会形成。
第三,观察和想象是发展潜能的途径。在美丽广阔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细心观察和思考的事物。比如春天什么花最先开放,夏天什么动物总在树上鸣叫,秋天什么树叶变红,冬天是下雪冷还是化雪冷,等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
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又与母亲从小的教导是分不开的。那么怎样使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呢?首先应把男孩带进大自然,开拓他的视野。整天困在家里的孩子,会很少接触大自然,从而变得视野狭窄,更不可能激发他观察事物的兴趣。父母应尽量带孩子外出走一走、看一看,多接触大自然,在这些活动中,男孩自然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家长要对孩子的想象力给予积极的回应。发展想象力的前提是要有想象的积极性。所以,当孩子想象的时候,大人要及时赞扬他,让孩子有成就感。当然孩子是幼小的,他们的想象可能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大人不能用成人的合理性来评价孩子的想象,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
将男孩的强项潜力引导为才能
每个父母都是孩子成功路上的引导者。有些父母,能够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和长处,把他带到阳光地带;而有些父母由于培养不当,足以使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黯然失色。那么,作为一个男孩的家长该如何将孩子的强项潜力引导为才能呢?
为0~3岁的男孩创造适合的环境
0~3岁的孩子非常弱小,家长恨不得把他时时刻刻搂在怀里,一刻都不放手。但是,无论生命多么纤细弱小,他都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许多家长总是打着关心孩子的旗号,把孩子紧紧束缚在自己身边,根本不给孩子发挥他与生俱来的活力的机会。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对0~3岁的婴幼儿行为进行了这样的阐述: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是按其自身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攫取什么决定的。家长在这个阶段,能够给孩子做的就是“顺其天性”,让孩子“率性而为”,自己在孩子的身边观察、陪伴、保护。
为了尽早发掘孩子的潜能,家长应给男孩创造适宜的环境。男孩在这个阶段的身体和心智发展的特点和速度都是非常个性化的。有条件的家庭不妨在自己的家里设立一个宝贝活动室,在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保证您的儿子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将室内的一角专门开辟给他。此外,父母可以扩展孩子的活动空间,如家里、公园、游乐场、乡间田园等。当孩子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游戏、玩耍时,父母要跟在一旁起保护作用,但不要随意干涉孩子的活动。
帮助3~6岁的男孩拓展更多兴趣
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我们不妨理解为,人在3~6岁的时候形成的人格和爱好足以影响他的一生。如果男孩在这个时期有了强项,那么足以使他受益终身。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父母应该找出孩子自己的强项,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把他培养成为优秀的人。父母要在孩子的特定人生阶段帮助他们拓展更多的强项。3~6岁就是这个特定的人生阶段。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在儿童时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和一定的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来形成和发展。儿童广泛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是分不开的。如果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的形成、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他,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发展出更多的兴趣,而这些兴趣有可能就是这些孩子的强项。
妈妈觉得明明的声音清脆,就觉得儿子是唱歌的好材料,于是花重金把明明送到一个“艺术夜校”学音乐。无奈明明性格内向,对音乐兴趣不大。虽然每天早晚被督促着练声,始终没有什么重大进步。因为妈妈的期望很高,明明也不敢向妈妈表露自己的想法。最终有一天晚上,明明为了逃避学习音乐,从学校里跑了出来。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不少人只是按自己的意愿,过早对孩子进行专门训练。为了让男孩“不分闲心”,家长常常限制他和伙伴的游戏时间,结果反倒耽误孩子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往往感到压抑,而且会表现出厌烦和逆反的情绪。其实培养男孩的兴趣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让孩子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男孩的兴趣和强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感、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家长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听音乐、看展览、玩游戏、绘画、做手工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发现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现的兴趣的萌芽,然后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培养。同时,通过参与活动,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空间智能等。其次,父母应该注意发展孩子广泛而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而不应强求孩子在某一个“强项”上过分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其实兴趣就是天赋,很多孩子经过父母长期的培训,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但这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失去了兴趣,变为被迫,从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心理问题,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我们提倡把孩子的兴趣爱好横向发展,让他们“融会贯通”。家长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扩大知识面,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帮助6岁以后的男孩学会独立和坚持
这个时期是男孩开始关注学习的时期,孩子们会渐渐探索和思考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在孩子的这个时期,家长要做好角色的转变。首先把主动权交给小男子汉,让他自己去选择。在发展男孩强项的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培养他的自我完善的能力,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和自我控制,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课上,老师说把蚯蚓从中间断开,被分成的两个部分会分别长成两条新的蚯蚓。小明很好奇,放学后就在路边的草丛里挖了一条蚯蚓,从中间断开,装在盛有泥土的盒子里带回了家。想看一下断了的蚯蚓究竟能不能存活并变成两条蚯蚓。当妈妈看到小明浑身的泥土和肮脏的盒子时,非常生气地教训小明:“一个男孩,只知道跟土打交道,长大了肯定没出息!”说完就把小明的盒子扔到了门外。
这位妈妈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行阻止了孩子的观察、探索行为。或许妈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骂、一扔,很有可能从此让孩子对自然失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