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飞机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减弱或改变自身特征信息使之不易被发现的飞机。“隐身”(亦称“隐形”)仅是一种借喻,并非指飞机在目视能见距离内不被发现。
隐身飞机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有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①雷达隐身技术。主要有低散射气动外形技术、隐身材料技术和阻抗加载技术等。低散射气动外形技术是设计适当的气动外形布局以减弱飞机在雷达接收方向的散射效应。如采用翼身融合体和半埋式座舱,使机翼与机身、座舱与机身平滑过渡,融为一体;减少飞机表面能造成散射的突起物,对外挂武器进行保形设计或内埋设计;采用S形弯曲的进气道和尾喷管,在进气道和尾喷管内加隔板,抑制进气道和尾喷管空腔反射和压气机、涡轮的镜面反射;采用尖头的翼型和进气道唇口;将飞机的所有边缘设计为少数几个平行方向,使所有边缘的雷达散射波集中形成少数几个固定方向的反射波束,其他方向的反射波很弱,形成闪烁的雷达信号,不易辨别;尽量减小飞机的几何尺寸,减少飞机部件。隐身材料技术是在飞机表面涂敷电磁波吸收材料,以减小飞机的雷达截面积;尽可能使用复合材料。阻抗加载技术是在飞机金属表面并联等效负载,以改变飞机的固有电磁谐振特性,减小飞机的雷达截面积。②红外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改进结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学研究的成果来吸收和减弱飞机的热辐射能量,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发现。发动机是飞机的主要热辐射源。采用二元喷管,取消加力燃烧室、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减弱排气的红外辐射;采用异形喷管以改变红外波长,使工作在特定波长的红外探测器失效;对发动机尾喷口的喷焰进行遮挡,改变喷口喷流方向,在喷管外安装红外吸收装置等措施,都可以达到一定的红外隐身效果。此外,在机身上涂敷红外吸波涂料,用加碳纤维吸热复合材料覆盖机身,可进一步提高红外隐身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飞机采用经试验的迷彩涂料,降低飞机与天空背景的对比度,减小飞机的目视特征。这是最早、最简单的隐身飞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U-2和SR-71侦察机开始采用雷达隐身技术。1978年,美国政府批准F-117A攻击机研制计划,主要从气动布局、发动机配置和材料选用等方面采取措施,具有很强的隐身能力,其前视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01米2.1989年7月,原型机首飞的美国B-2轰炸机,采用飞翼式外形,将机身、驾驶舱、发动机舱和机翼融合成一体,再加上其他措施,使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不超过0.4米2,如同蓝天中的一只小鸟。
隐身飞机可以有效地提高生存力,但也存在一些弱点。①隐身的特殊要求可能使飞机外形在气动方面不符合最佳设计,会引起气动阻力增大,结构重量增加,从而引起性能下降。②雷达吸波材料本身有局限性,如F-117A的吸波材料主要是针对厘米波的,对米波和毫米波无效。现代研究的超视距雷达、光学雷达、双基地/多基地雷达、谐波雷达和无源雷达,都具有较先进的反隐身能力。③难以设置外挂武器,载弹量少,作战能力单一。④研制生产费用昂贵,维护修理困难。尽管如此,隐身特性已成为第四代战斗机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