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交通工具全知道
10709500000033

第33章 革船

革船又称皮筏子,是一种简易的皮制渡河工具,尤其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区域的黄河沿岸,其中以兰州附近最为常见。据说,它早在汉代便出现了。当时的汉族将领曾见羌人怀抱羊皮袋渡河,由此受到启发,就命令士兵缝革为船。其后,类似的记载也时见于史书。皮筏子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牛皮筏,一是羊皮筏。前者大,以远程货运为主;后者小,以近途摆渡为主。两者的样式和制作大致相仿,仅以羊皮筏为例。首先,宰羊时需把羊毛刮净,从脖子到后胯一线割开,把整张羊皮完整地剥下来;其次,将羊皮套晾干,用食盐和麻油轻轻搓揉至柔软为止,刷上熟桐油以防水防腐;再次,用羊肠线把羊皮缝密扎紧,只留一只前腿孔作为吹气孔,羊皮袋就算做好了;最后,用几十根手腕粗细的柳木条,纵横交错扎成3米长、2米宽的木架,将做好的羊皮袋错落有致地绑牢于架底,羊皮筏便制成了。使用时,将其吹足气,扎死口即可。摆渡时,筏子客一手持桨,一手扶筏,帮助乘客上筏;乘客上去后,或蹲或坐,均匀排列,既不许站立,也不许乱动,以免发生危险;在河中,筏子客拼命划桨,以求尽快到达彼岸。由于皮筏摆渡主要倚仗顺水漂流,所以上船地点总是位于目的地的上游。到达目的地后要想返回原上船处,则必须扛着皮筏沿岸上行,只有走到比上船处更上游的地方才能再漂流回去。每往返一次都要走一个三角形,非常辛苦,故兰州民谚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皮筏子之所以能流行于黄河上游两岸,是与该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这里自古盛产牛羊,加之浪急滩险,普通船只很难驾驭,而皮筏子具有弹性,撞上滩石就会反弹回来,即使撞破一两个皮袋也不至于沉没。千百年来,黄河上有一支专门以驾驭皮筏为职业的群体——筏子客。他们水性娴熟,清楚水道,不畏艰险,机智果断,凭着超群的驾筏技术和过人的勇敢精神,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上开辟出一条运输之路,可谓最早的黄河漂流队。有时,一只牛皮筏上的筏子客达数十人,载货达几十吨,到岸后则将所载货物及制筏所用圆木统统卖掉,另雇驼队负牛皮袋而返。有趣的是,俗语所说的“吹牛皮”也正缘于此。起初,筏子客们聚在一起,若有人夸海口说大话时,便有人对他说“请你到黄河边上去”,讥讽其有劲用不完不如去吹牛皮袋,因为牛皮袋容积很大,单靠常人力气不能吹起,而是多借助于鼓风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