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44

第44章 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

据有关部门测定,我国的贫困地区包括812个县,至1992年底止,贫困人口数量大约辽育8000万人,其中有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这些贫困地区,有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331个;5亿元专项贷款扶持的贫困县235个;省(自治区)扶持的贫困县246个。这些贫困县中有515个县分布在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占64%。这些地区大多数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和中部地区。

这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人员奇缺,农民素质低下,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严重;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灾情频繁;人口增长过快,越穷越多生,越多生越穷,人口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数高出40—100%;地理位置远离沿海,大都是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

尽管从1982年开始,我国政府致力于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但至今仍有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稳定的解决。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迅速拉大。一些扶贫优惠政策还不落实,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扶贫工作的难度更大了。

面对扶贫工作经验教训,我国调整了扶贫的方针政策。国家改变了过去单纯分散救济的扶贫办法,把扶贫工作的重点转向经济开发。这就是在国家的必要的扶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脱贫致富。这就是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靠自身内在的力量发展强健起来。围绕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和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第一,实行倾斜的扶持政策。国家在贫困地区有计划地安排一批能够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这就改变了按贫困人口平均分配救济金的做法,按项目、效益分配资金;从单纯依靠政府行政系统扶贫向主要依靠经济组织转变;从资金单向输入向资金、技术、物资、培训相结合输入和配套服务转变。同时减免贫困地区的农业税、能源和交通建设基金。各省(自治区)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每年还从地方财政中安排2000万元的拨款,扶助贫困县发展经济。1993—1997年间,国家再拿出100亿元的库存粮、棉、油料、糖和部分中低档日用工业品开展以工代赈,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农村基础设置和建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第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了“温饱工程”,引入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并且选派出大批科技副县长、副乡长到贫困县挂职,组织科技人员搞科技承包,取得满意效果。近几年来,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已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全国范围内,根据生产实用科技需要,培训贫困地区农民4000万人次,使他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直接为贫困地区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8000人。治穷先治愚,科学技术引进贫困地区,必将产生巨大的自我振兴的效益。

第三,动员全社会,加强对口支援和干部交流。动员国家机关重点联系帮助一片贫困地区。1990年,已有40个部委向贫困地区派出工作团、组,建立联系。1991年国家各部委参加定点扶贫的达82个。解放军、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也积极参与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建设。还加强了较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对口支援、干部交流。各省、自治区也开展了富县帮穷县、富乡帮穷乡、富村帮穷村、富户帮穷户的活动,结成对子,扶贫济困。

经过多方帮助,综合治理,贫困地区自我振兴的“造血”功能必将大为增强。

(吴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