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10702000000043

第43章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利用率也低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有赖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且农业的电气化、水利化也有赖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然而,中国目前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还不高,利用率也很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业机械设备减少的状况令人忧虑。1987年至1994年,中国农村大中型拖拉机由88万台减少为69万台,下降幅度为22%。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大中型拖拉机的发展势头在急剧萎缩。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饥的比例,1980年为1:2.5,而1994年则成为1:11,这就进一步看出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发展的缓慢程度。

第二,农业机械的配套农机具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农机发展的需要。农用拖拉机与配套农机具的比例,1980年为1:1.8,而1994年则下降为1:1.4.这就从机械化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现有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第三,农机服务机构涣散,作用发挥有限,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发展失去了足够的动力。我国农机服务站,县级站占14%,县、乡共管的站占46%,乡镇级站占40%。实际上,县、乡共管的农机站相当一部分半死半活。而乡镇级的农机站大都陷于瘫痪和半瘫痪的境地。特别是在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农机站早被撤销。

第四,由于土地承包体制和家庭经营,在一部分地区出现了淘汰农机使用的倾向。有少数地方甚至消极对待土地承包制,把拖拉机、抽水机等农机分掉、卖掉,退回到人力、畜力经营的水平。出现这些情况,并非偶然。显而易见的原因有:

其一,农技队伍分散、减少,农机推广后劲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之初,很多地方把农技人员推向市场,让他们办实体,搞有偿服务,然后政府对他们实行“断奶”。久而久之,这支队伍出现了“断线、网破、人散”的局面。农机失去了推广的人,推广就无从谈起。

其二,农民厌田,怕担风险,因少知识而阻塞了农机推广的道路。农村的青年农民由于看准了“靠种田难以致富”这一关节点,厌田的人相当多,务农的人少,不少人一心奔向大城市、开放区打工赚钱,不关心农机的使用和推广。真正安心种田的是年老的农民,而他们因为缺少应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对采用农机先进设备和技术持保守态度。这也是农机利用率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其三,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缺少采用农业机械的必要资金。自1988年之后,农村的人均收入增长处于滞后状态,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始终没有闯过“千元级消费”大关,这就表明目前中国农村规模经营很有限,农民家庭能够靠自己力量购买农业机械的还属凤毛麟角。至于300多个贫困县的农民,恐怕就更谈不上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的问题了。

农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又是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关键。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带动下,农民会逐步提高认识,采用农业机械化的经营。随着党中央对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赵凤敏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