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古代发明与发现
10700200000203

第203章 毛笔

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中国著名的工艺品。当然,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书画工具,正因为有了这种特殊的工具,才使得汉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毛笔产生的年代,过去一直有“蒙恬造笔”的说法,《古今注》即有:“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拓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其实,中国使用毛笔的时间应该大大提前。据专家研究,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花纹就是用毛笔描绘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也有用毛笔书写的痕迹。说明那时已有原始的毛笔。中国古代人刻烧甲骨文的殷商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距今约有3500年。《诗经·静女》篇有“贻我彤管”的句子,有专家认为这“彤管”就是一种红杆的毛笔。春秋时期,中国已能批量制造毛笔。河南信阳、湖南长沙的春秋战国楚墓中,就有上好的兔箭毛做成的毛笔。1954年,在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墓穴中,出土了一套写字工具,其中就有一支上好的毛笔,说明中国在秦朝以前就已开始使用毛笔。那时,笔在楚称“聿”,在吴称“不聿”,在燕称“拂”。此外,还有称“管城子”、“毛锥子”、“中书君”、“毛颖君”、“龙须友”、“尖头奴”的,名目繁多,直到秦统一六国后,才开始称笔。

中国人用毛笔的历史,长达3000余年,是世界上使用毛笔最久的国家。

毛笔在中国的被普遍使用,促进了毛笔制作工艺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宣笔”和“湖笔”两个阶段。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的战争中,秦将蒙恬来到今安徽宣城、泾县一带。他在那里对毛笔进行改造,使其轻便好使,史称“改良笔”,俗名“宣笔”,这就是最早的宣笔。在历史上,宣笔极负盛名,王羲之、柳公权等著名书法家曾亲手写过《求笔帖》。自秦代以后,各地出现了许多制笔能手,如三国的韦诞,唐朝的铁头,北宋的诸葛高等。南宋时,京城南移,宣笔慢慢被浙江湖州制作的名为“湖笔”的毛笔代替。

湖笔发源地在善琏村即今浙江吴兴县善琏乡。那里在隋朝属乌程县,宋朝改属归安县,因两县均为湖州府所辖,故这一带生产的毛笔统称湖笔。湖州一带自然条件优越,所产的山羊毛质地优良,具有很好的锋颖。所谓锋颖,是指羊毛前端有段透亮的毫尖。用这种羊毛制成的毛笔,具有笔锋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等特点,书写起来得心应手,挥洒如意。但是,不是所有的山羊毛都有这样的锋颖,只有杭嘉湖平原牧养的山羊才有这种毛。然而,每只羊的取毛量,平均也不过只有二三两而已。元代湖州笔工冯应科、陆文宝的制笔技术世代相传,不断发展,使“湖笔”闻名全国,一直流传到现在。湖笔笔头的每根毛都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再经梳、结、压、择等几十道工序才制成。湖笔现在已发展成羊毫、兼毫、紫毫、狼毫等4大类250多种。

毛笔的制作工艺到了近现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1984年,北京制笔厂制造出了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毛笔,取名“经天纬地特大毛笔”,同年10月2日在首都“全国文房四宝展览会”上展出。其毛笔长2.7米,杆长2米,笔头外露毛53厘米,重23千克,一次可吸墨7千克,人称“毛笔王”。5年后,中国又造出了现今世界上最贵的毛笔,取名叫“翰珍毛笔”,由安徽砀山县碧云轩毛笔厂厂长邵家干研制,历时5年。这杆笔用精选的优质长羊毛制成,红木杆,笔腕和挂头用优质白牛角制成,全长40厘米。该笔弹性好,柔而不分岔,耐用。1989年以2.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销往日本,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贵的毛笔。

因此可以说,中国在毛笔的制作上创造了4个“世界之最”,即在历史上最早发明毛笔并且使用最久,在目前世界上又创造了所制毛笔规格最大、价格最高的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