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700000000189

第189章 茵陈蒿汤

(附方:茵陈附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来源:《伤寒论》。

药物:茵陈蒿12克,栀子9克,大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泄热,利湿,退黄。

适应证: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橘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便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本方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代表方剂。茵陈苦平微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既能发汗使湿热从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它与苦寒泻火、通利小便的栀子同用,则能直导肝胆湿热由小便外泄。大黄苦寒泄热,荡涤胃肠,不但能协助茵陈、山栀以泄郁热,并能通大便以泻结实。三药都是苦寒泄利之品,所以主治身热、便秘的阳黄热证。现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茵栀黄注射掖就是在本方基础上研制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以本方加黄芩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结果提示本方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

“茵陈附子干姜汤”(《医方集解》),是本方去山栀、大黄,加附子(3~6克)、干姜(6克)而成。它是主治阴黄的一张方剂。所谓阴黄,是指身目黄色如烟熏、身寒体重、胸痞腹胀、口淡便溏的证候。这种证候,多为脾土虚寒、中阳不运,它与阳黄胃肠热者截然不同。

所以其治疗只宜温脾运中,方中附子、干姜即是为此而设。茵陈虽微有苦寒,但得姜、附之温,则专治黄疸而无苦寒伤脾之弊。在临床上阴黄远比阳黄难治,如其日久不愈,则易引起大腹水肿,以致不治。这一点不可不知。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是由栀子、黄柏、甘草三味所组成。主治身黄发热、腹不胀满、二便自调的病证。方中不用大黄,是因为大便自调,而无里实可下。黄柏清利湿热的功能甚强,现与清热退黄的栀子同用,则相得益彰,利导湿热从小便而出。甘草一药,不但能解毒泻火,并有利于利小便。可见此方利小便的作用较茵陈蒿汤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