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名医名家精方简药
10697600000031

第31章 4 谢昌仁 通腑、活血、清热三法治中风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中的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

本病与风、火、痰、瘀关系密切。所谓风者,乃肝肾阴亏,内风升动;所谓火者,乃阴虚阳亢或五志化火;所谓痰者,或嗜食肥甘,或素体丰腴,或久坐少动,或脾运失健,而生痰湿或痰热;所谓瘀者,由风痰阻络,气血运行失畅,而成瘀滞。治疗主要分为中脏腑、中经络,立法用药常以通腑、活血、清热三法为多用。

中脏腑者,主要为脑溢血及部分重证脑血栓形成。其证见昏迷无知、面赤气粗、喉间痰鸣、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其治疗大法为清肝熄风、化痰通腑。主要用药:石决明、钩藤、僵蚕、天竺黄、川贝、全栝楼、黄芩、郁金、菖蒲、风化硝、大黄。加减法:抽搐加全蝎、白薇,另服羚羊角粉;痰多加橘络、陈胆星,另服猴枣散。脱证者则以参附龙牡汤加味主之。成药:闭证可选牛黄清心丸、至宝丹、醒脑静等,脱证则用苏合香丸。

中风闭实昏迷的治疗,清心开窍固然十分重要,然通腑法当可视为捷径。临床常见中风昏迷患者,大便多是秘结不解,口中浊气熏人,此时胃腑浊热不得外泻,氤氲蒸腾,更助肝阳痰火之势。倘及时通腑,药后即能解出积粪颇多,则浊热得以下泻,病人常能豁然清醒,苔腻消退,大有化险为夷殊功,此亦釜底抽薪意是也。若有津液不足,通而不下者,可用增液承气汤主之。

中经络,为中风病中最为常见证,多见于脑血栓形成患者。临床以肢体偏瘫、口眼斜、语言謇为其主证。根据其兼证不同,分为肝阳痰火、络脉瘀阻型。气虚血滞、脉络不通型及肝肾阴亏、筋脉失养型。此三型中活血之品均不可少。

1.肝阳痰火、络脉瘀阻型:患者见有面红目赤、血压较高、头昏头胀、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有力。其治法宜用清肝化痰,活血通络。药用:桑叶枝、甘菊、决明子、夏枯草、陈皮、姜半夏、枳实、黄芩、紫丹参、川芎、赤芍等。

2.气虚血滞、脉络不通型:患者血压不高、肢体疲软、苔薄舌淡、脉形无力。治当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牛膝等。

3.肝肾阴亏、筋脉失养型:患者头昏耳鸣、肢体或有拘挛、舌多光红少苔、脉形弦小。方以滋肾养肝活血和络为法。药用地黄、麦冬、石斛、茯苓、菖蒲、丹参、川芎、赤芍、桑枝、秦艽等。

活血通络是治疗偏瘫之要法,不论何型均需用之。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偏瘫恢复的快慢,固然与其病变轻重、病程久暂有关,但治疗方法的对路与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观察,治疗偏瘫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对肢体活动恢复大为有利,未发现因此而导致出血反复中风者。

此外,中风患者常伴有发热,其主要原因有3种:

1.感受风热、肺失清肃: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有痰,苔薄黄,脉浮数。多见于中风伴肺部感染者,应先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用银花、连翘、豆卷、薄荷、杏仁、前胡、川贝、冬瓜仁、栝楼皮、生苡仁、芦根等。“急则治标”,此时应将偏瘫暂时不治,务求热清痰化,否则失治往往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2.热入心营、气血内燔:证见卒中高热,神昏谵语或有出血。多见于中枢性发热或脑出血之发热,应清营凉血开窍。方用犀角(或水牛角)、地黄、玄参、赤芍、丹皮、连翘、麦冬、丹参、菖蒲、郁金、赤苓等。可配以安宫牛黄丸或神犀丹。此种发热,最为险恶,抢救得当或可清醒,能得以生还。

3.积热挟滞、胃腑失清:证见发热午后较重,食纳不思,大便秘结,口有浊味,舌苔厚腻,应予清胃通腑导滞。方用橘皮、姜半夏、全栝楼、连翘、黄芩、枳实、大黄、炒山楂等。实践体会到,中风患者每多卧床少动,饮食易于停滞,致胃肠积热久延不退,故应用清胃通腑导滞之剂,效果颇佳。

§§消化系疾患(胃脘痛、嗳气、呃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