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名医名家精方简药
10697600000030

第30章 2 王永炎 化痰通腑饮治疗中风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风病的研究,颇有成就。王氏曾以化痰通腑法治疗158例中风急证患者,疗效甚著。在158例病人中治疗半月以内基本痊愈者39例,占24.7%,显效者42例,占26.6%,有效者49例,占31%,总有效率达到82.3%。王氏治疗中风病的方法和经验如下:

治疗方法:自订化痰通腑饮是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而来,其方剂组成是:全栝楼30~40克,胆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分冲)。

芒硝、大黄用量一般掌握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等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栝楼、胆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单用或兑入汤药中服,每服30~60毫升,日服2~3次。清开灵针剂40毫升加入25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王氏的治疗体会是:

1.掌握通腑的指征:中风急证病人,急性期虽有本虚,然侧重标实,标实以瘀血、痰湿为主,具有可通下指征。临床资料统计表明,急性期除具有诊断中风的5大主证外,兼证中便干便秘84例,占53.2%;舌苔黄腻143例,占90.5%;脉弦滑97例,占61.4%。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本病突出的三大特征。患者发病后即有便干便秘,常是3~5天,甚至10天不大便。初期脘堵腹满,矢气臭,继而腹胀坚实,腹部可触及燥屎包块,或起病后,虽能大便,但大便干硬如球状。便秘便干乃由中焦蕴热,消灼津液所致。因腑气不通,浊邪上扰心神,进而发生意识障碍,致病情加重。舌苔初始可见薄黄,舌质多暗红,此乃内有热邪;若舌苔转为黄厚腻,是中焦蕴蓄痰热;又常见舌中后部黄厚而腻,此是痰热郁阻中下焦;脉弦滑是内有痰热。脉弦滑,尤以瘫侧弦滑而大者,则是痰热实邪猖獗之征,脉大为病进。总之,急性期中焦为痰热实邪阻滞,失于升清降浊,影响气血运行布达,这对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的恢复不利。因此,当务之急应化痰通腑。

另外,王氏认为,掌握泻下的时机也很重要。对此,有人提出早用,其适应证也应扩充,不仅腑实可用,腑气不顺不降也可适当应用本法施治。从《伤寒论》传统主张认为,用通下剂以知为度,不必尽剂。但在临床观察中,见到部分病人一次通下后,在几天之内又可形成腑实。因此,大便得以通泻,能否作为腑气通畅的唯一佐证,是应该商榷的。大便得以通泻之后,其舌象变化有3种常见的情况:一是黄苔或黄腻苔渐渐脱落,代之以薄白苔而舌质转暗淡,此为顺;二是黄苔或黄腻苔持续不退,此时应考虑到少阳枢机不利,气郁生热的因素存在。改拟大柴胡汤,往往可使腑气通畅;三是黄苔或黄腻苔迅速剥落而舌质转红绛,此为逆,有复中之危险。再者,痰热腑实证占近10年来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半数以上,为何如此之多?研究者认为,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和个体生活习惯有关。从病机上看,急性期病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而痰瘀互阻。除中焦壅滞、升降失常之外,还有肝失疏泻、气郁化火的一面,故发病后多数病例皆从阳化,而见邪热风火充斥三焦,以入腑者多。

2.应当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针对本组痰热腑实证予以化痰通腑以治疗,一可使腑气通畅,气血得以敷布,以通痹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二可使阻于胃肠的痰热积滞得以降除,浊邪不得上扰心神,克服气血逆乱以防内闭;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发生抽搐、戴阳等变证。故正确适时地应用化痰通腑法是抢救中风急证的重要环节。从上述临床观察中,半身不遂起效时间的逐日累计结果:第2天16例,第3天30例,第4天13例,第5天9例,其中32例有意识朦胧、嗜睡者。经治后有30例半身不遂好转而神志转清。资料表明,在2~5天内半身不遂、神志障碍等症的好转,都是经服化痰通腑药,大便得以通泻的结果。

不可否认,过用泻下药也可伤正。常见心慌、气短、自汗、口干、舌红少津、脉沉缓等,甚或肛门总有少量大便。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用药过量,二是用通泻剂过早,这在临床上经补液后,可以很快得到纠正。另一种情况,芒硝、大黄虽用到10~15克,仍无大便,此时病人烦躁或腹绞痛,而半身不遂和神志状况逐渐变坏加重。所以应该强调根据病情和体质状况合理地运用本法。若素体壮实,当以重剂,芒硝、大黄可用10克以上,以达到通泻目的为度;若素体气阴不足者,则用药宜轻或攻补兼施为宜。

3.化痰通腑饮方义是:大承气汤本为阳明里实燥热而设。本组病例中,凡由痰热壅盛导致痞满燥实等临床见症,或虽未成腑实,但因腑气不降,浊邪上犯,气血循行受阻而出现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斜言謇者遵从“异病同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中风急证病人,只要符合大承气汤证,即可选用本方加减进行治疗。

大承气汤由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四药组成。其中厚朴、枳实具有行气导滞、破结除满之功,于方中为理气消满而设。然而本组病例所出现的痞满症状,是由痰热结滞中焦而成,所以改用全栝楼、胆南星,方中全栝楼清热化痰散结,利大肠,使痰热下行;胆南星熄风解痉,也有清化痰热的使用。二味合用清化痰热,散结宽中。生大黄苦寒峻下,荡涤胃肠积滞;芒硝咸寒软坚,润燥散结,助大黄以通腑导滞。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在诸多的化痰泻下方药中最后筛选出全栝楼、胆南星、生大黄、芒硝四药,组成了化痰通腑饮,验之于临床,疗效满意。为进一步推广应用,王氏现改进剂型,已经试制出化痰通腑冲剂,初试临床,尚称安全、有效。

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产生的化痰通腑饮,应用于临床对半身不遂恢复和神志状况改善确有较好疗效,从表象上虽是在大便得以通泻之后,病情即获得好转的,但采用其他通便方法是否也能收到同等的疗效,则需进行对照观察。如用肥皂水灌肠或肛内使用开塞露,或口服10%泻盐等,据观察,虽亦可通便,但对临床症状却无明显改善,舌苔、脉象亦同前。可见通腑与通便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这个问题已引起重视。中风病为常见疾病之一,从古至今,代有论述,归纳其病因,不外风、火、虚、瘀四端。概括其治则,多以祛风通络、育阴潜阳、清热熄风、扶正固脱等法立论。王氏提出了对中风病机的新见解——痰热腑实,并自拟化痰通腑饮取得了满意疗效,从而为治疗中风病创立了新的治法。

。。。3 任达然我治脑血管意外(中风)

我治脑血管意外(中风),首先掌握标本缓急,分清虚实。按照中经络、中脏腑、中风后期进行辨治。

中经络多为肝阳挟痰,化热生风,横窜经络,痹阻络脉。初则以镇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方以镇肝熄风汤合导痰汤加减,药如:代赭石(先煎)20~30克,石决明(先煎)15~30克,钩藤(后下)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以镇肝熄风;竹茹10克,胆星10克,菖蒲10克,生蛤壳15克,莶草10克,以化痰通络;若肝风偏盛,可加羚羊角粉3克(冲服);痰多加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栝楼10克,风痰已降而络道不利者,可用活血通络法治之。

中脏腑多系危急重证,要首先分清是闭证还是脱证。闭证属实,治法宜开,脱证属虚,治法宜固,闭脱兼见则虚实同治。若病人忽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涎壅盛,半身偏瘫,脉弦滑而数,舌苔黄厚,证属肝风挟痰火偏盛之阳闭。治宜清热镇肝、豁痰开窍,先以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1粒,温水化服,以冀辛凉开窍;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药如:羚羊角粉(冲服)3克,石决明(先煎)30克,钩藤(后下)10克,菖蒲10克,地龙10克,代赭石(先煎)30克,天竺黄10克,胆星10克,竹茹10克;另竹沥亦可加用,如便秘,苔厚起刺,加大黄(后下)10克,芒硝(冲服)l0克,栝楼10克。若病人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欠温,苔白腻,脉沉滑,证属湿痰偏盛之阴闭。治宜辛温开窍,涤痰熄风,方用涤痰汤加味,药如:法半夏10克,制南星10克,钩藤(后下)10克,天麻15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竹茹10克,炒枳实10克,茯苓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亦可先用苏合香丸1粒,温水化服。若邪闭于内,正脱于外,可见鼻鼾目合,口开,手撒肢凉,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短缩,治宜救阴回阳固脱,可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化裁,汗多加龙骨、牡蛎,舌干加玉竹等。在中风过程中,病人出现呃逆,常在潜镇的基础上,酌加降逆药,如赭石(先煎)20~30克,沉香片3~5克,竹茹10克,干柿蒂10克,疗效较为满意。如患者舌苔始为黄厚而腻,忽而尽褪转为舌红少苔,为病势趋向恶化即将出现脱证,须加注意。

中风后期,病人有半身不遂、失语等后遗症,以通络为主,佐以养阴之品,药如:丹参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木瓜10克。熟地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