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时期要培养的50个好习惯
10695900000040

第40章 信仰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石玉昆

信仰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是精神的支柱,是度量一个人伟大或平庸的尺码。从小培养孩子的胸襟、气度和魄力,就是从小引导孩子对伟大和高尚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从小培养孩子严格要求自己,以历史上和现代的优秀人物为榜样。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了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的罪行,改判为无期徒刑。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未改变反对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坚强信念。最终成为了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曼德拉的成功就在于从小确立了伟大的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管他的智力、意志、品德有多好,都不可能有伟大的事业成就。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才智不错的人最终沦为平庸,正因为他们做任何事情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满足,不再有进取之心,难以再上台阶。如果想让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就要让孩子从小确立自己的信仰,并为这个信仰不断努力。

我们国家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老师、同学都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正因为有如此宏大的志向和坚持不懈地努力,周恩来总理才会受到万民的景仰。

只有一个从小有自己的人生信仰的孩子,才会对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

对此,我们给家长们的建议是这样的:

1.经常向孩子讲述一些伟大人物的传奇故事,经常教孩子背诵一些伟大的诗篇、伟人的格言和语录。

2.当我们开始逐步看出孩子发展的大方向,在以前立志的基础上,让孩子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由于现代科学具有高度精细分科的特点,除非到了最后阶段,才能选择自己的具体目标。就这时的目标而言,其实人生的大目标并不要求详细精确,但必须有,而且要高尚、伟大。

3.大目标确立以后,还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只有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中短期的、现实可行的具体计划之后,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所以,订好小计划是一项关系到能否实现大目标的重要事项。否则,大目标或人生理想都将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