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时期要培养的50个好习惯
10695900000039

第39章 赞美

真正的文化以同情和赞美为生,而不是以憎厌和轻蔑为生。

――威廉?詹姆斯

在日常交往中,人人需要赞美,人人都喜欢被赞美。如果一个人经常听到真诚的赞美,就会明白自身的价值,有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别是当交际双方在认识上、立场上有分歧时,适当的赞美会发生神奇的力量。不仅能化解矛盾,克服差异,更能促进理解,加速沟通。所以,善交际者也大多善于赞美。

艾尼丝?肯特太太想聘用一位女佣,便打电话给那位女佣的前任雇主,询问了一些情况,得到的评语却是贬多于褒。女佣到任的那一天,艾尼丝说:“我打电话请教了你的前任雇主,她说你为人老实可靠,而且煮得一手好菜,惟一的缺点就是理家比较外行,老是把屋子弄脏,我想她的话并非完全可信,我相信你一定会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

事实上她们果然相处得很愉快,女佣真的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工作非常勤奋。只要肯定对方的特殊能力,高度地给予评价并提出要求,任何人都会乐于将其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也是如此。其实喜欢别人的赞美是一般人的心理,不只是成人,小孩子也需要大人的赞美,而大人看似心智成熟了,其实需要赞美的心理并未消失,所以父母应该学会赞赏孩子,夸奖孩子,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夸奖和赞赏别人。

莎士比亚曾说:“夸奖他事实上并不拥有的美德。”要想矫正某人的缺点,不妨反过来先赞美对方的其他优点,他才会乐于迎合你的期望,自我矫正。天底下,不论是穷人、富人、小偷、或是神父,只要他们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某一优点,他一定会全心全力去维护这份美誉,生怕辜负了自己和别人。赞美不但让别人高兴,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无数的友谊和协助,希望父母能够培养起孩子这种习惯。

所以,在学校的学习和在社会上行走,一定要善用赞美的魔力感染孩子,它可以提高、润滑孩子的人际关系,让他到处受欢迎。其实人都需要肯定,尤其是外人的肯定。有外人的肯定,自己的存在便有了充实感,而赞美就是肯定的一种形式。赞美可以鼓舞别人,让人快乐,也为自己争取友谊,何乐而不为呢?

一位享有声誉的老师,总是喜欢用训斥来督促那些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听腻了他的责骂,这样督促毫无结果。后来有个学生建议他的老师,最好多表扬那些完成了作业的学生。这位老师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师生双方都感到轻松愉快。一位美国专家经常用责备的口吻教育孩子,诸如不要调皮,不要贪玩等等。可是未见效果。后来,他不再喝斥孩子,而是留意孩子帮助妈妈洗碗、扫地等行动,并适当给予赞美,结果孩子变得聪明懂事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而动机又是随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产生。人们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正如前人所说的:“人是渴望赞美的动物。”

卡耐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卡耐基到邮局去寄一封挂号信,人很多。卡耐基发现那位管挂号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很不耐烦,可能是他今天碰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许是年复一年地干着单调重复的工作,早就烦了。因此,卡耐基对自己说:“我必须说一些令他高兴的话。他有什么真的值得我欣赏的吗?”稍加用心,卡耐基立即就在他身上看到了值得欣赏的一点。

因此,当他在接待卡耐基的时候,卡耐基很热诚地说:“我真的很希望有您这种头发。”

他抬起头,有点惊讶,面带微笑。“嘿,不像以前那么好看了。”他谦虚地回答。卡耐基对他说,虽然你的头发失去了一点原有的光泽,但仍然很好看。他高兴极了。双方愉快地谈了起来,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相当多的人称赞过我的头发。”

卡耐基说:我敢打赌,这位仁兄当天回家的路上一定会哼着小调;我敢打赌,他回家以后,一定会跟他的太太提到这件事;我敢打赌,他一定会对着镜子说:“这的确是一头美丽的头发。”想到这些,我也非常地高兴。

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注意满足他人的这种渴望,多赞美别人。如果说,批评与鼓励都是催人上进、激人发奋的手段的话,在许多情况下,适当的奖励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赞美是对人们精神的激励和心理的疏导,能为其展示光明的前途,调动其热情和树立信心。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相互欣赏呢?

1.父母也要欣赏孩子的优点,帮助他们取得自信。当孩子经常处于父母欣赏的目光中时,他的心境是明亮的,他的心情是快乐的、自信的。这样,他会用同样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2.学会欣赏他人和自己。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人的优点是自己学习的对象,比自己强的人不是自己的对手,而是自己应该结交的朋友,他长处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3.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教孩子学会欣赏他人,也敢于欣赏自己。欣赏自己而不欣赏他人是自恋,欣赏他人而不欣赏自己是自卑,既欣赏自己又欣赏他人就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