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工作心理学
10692600000035

第35章 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影响

所谓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影响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在他人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变化及与之相伴随的行为反应。众所周知,外界的压力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究竟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呢?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相互作用会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从而形成特殊群体性心理现象,如社会促进与抑制,模仿、时尚与流言等等。

一、社 会 促 进

(一)社会促进含义

从社会生活经验可知,当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活动者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促使其活动的完成,取得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效果,这种作用被称作社会促进作用。如果这种刺激抑制了其活动的完成,就把这种作用称为社会抑制。如有球迷呐喊,运动员的技术会发挥得更好;有追星族捧场,歌星唱得更动情。当学生正在思考试卷中的难题时,如果有老师在身边,学生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可能受阻。前者为社会促进作用,后者为社会抑制作用。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经过大量实验进一步发现,如果活动者从事的是熟练动作或者是简单的机械动作,他人在场时其活动效率会得到明显提高,也就是说其活动动机得到了加强。如进行连锁联想、简单乘法运算、拉钓鱼线游戏等活动,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活动效率更高。当一个人从事的是生疏的动作或者是费脑的活动,他人在场时会抑制其活动效果。如:写批驳文章、掌握无意义音节,他人在场个体工作效率更低。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社会促进原因解释

查琼克(Zajonc)在1965年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试图从理论上找到答案。他从人的动机出发,认为他人在场时影响到活动者的行为动机,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活动者相关行为反应倾向。所谓优势反应是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动作,在活动过程中行为者受到他人的刺激,优势动机得到强化,促使他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反应。查琼克指出增强动机的作用与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有关,如果要完成的任务是已掌握或易掌握的,他人在场对工作完成起促进作用,如果要完成的任务是未掌握或难掌握的,他人在场对工作完成起抑制作用,这两方面也可统称为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效果的实现在于三个因素:一是竞争动机。在结伴活动中,每个人都试图使自己的工作更快一些和更好一些,大家在生活中都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和同伴结伴骑自行车出行的过程中,总是害怕落后而有意或无意地加快自己的速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表现是行为者内心竞争动机作用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竞争动机是潜意识的。二是评价认知。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在场者或社会的称赞,害怕否定批评的评价,个体在完成任务时,总是要预先感知他人的可能评价,并期待积极肯定评价。当然在场者及其评价对于行为者来说是有意义的或是感兴趣的,否则活动者的优势动机就不会被唤起。有些情况下,如果在场的是领导、老师和权威专家,而活动者从事的又是费脑或生疏的工作,由于活动者不能正确预测到活动效果,担心受到否定的评价,产生紧张感,反而会对其行为产生抑制作用。三是分心冲突。当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时,新刺激的出现会分散活动者的注意力,影响活动者的努力程度,使个体在工作与新刺激之间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影响活动者的行为动机,影响效果。该观点有利于解释外界刺激如噪声、烟雾、闪光等对个体活动的损害效果。

在场者的评价对于活动者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在场者是否正在或将要评价活动者(在场者还没有评价的行为表现),外人是不得而知的,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也许他根本没有注意到活动者。此时的“评价”只不过是活动者的一种预感,是活动者对他人信息和刺激的一种认知,是完全主观的。如果活动者把握好了认知与客观情境的关系,他人在场就不会破坏活动者的心理动机的平衡。如果活动者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不但会影响其活动效果,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障碍。有些青年人产生的较为严重的害羞心理,很大程度是由于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而造成的认识性心理障碍。

二、模仿

(一)模仿的含义

社会心理学家根据社会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的不同,把社会互动分为对称性社会互动和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模仿是一种重要的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是形成群众性心理的“原质”。

模仿是指在非控制下,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外界刺激作出相应反应的行为方式。如儿童模仿父母,青少年模仿成人,追星族模仿影星、球星等等。模仿是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全面理解模仿的概念要把握三点,首先,模仿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非外界控制,不属于社会控制的范畴,因而具有可选择性,充分体现了模仿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士兵、运动员的训练等,这些活动都带有控制的性质,不能够任意选择。其次,模仿者在表现行为之前必须先接受一定的社会信息和刺激,这些社会信息与刺激经过行为者的认识和内化,然后形成行为动机。行为者在对信息与刺激的认识和选择过程中体现了其价值取向,是价值认同的过程。第三,模仿是对他人的外部特征和外显行为的模仿,而不能直接模仿他人的内心活动,例如我们不能模仿惧怕,如果我们看到他人惧怕的表情,而使自己也感到惧怕的话,那不是模仿的结果,而是与他人一样感到处境的危险。

对于个体来说,通过模仿,个体获得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和社会行为方式,如表情、动作、姿态等,形成各种社会技能,为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通过模仿,个体有利于形成特定的自我精神,如思想观念、兴趣、道德感等等。

对于社会来说,有了模仿人们相互之间加强了联系,使社会整合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成为可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规范,也有利于社会信息的传递及社会的继承延续。但是,由于模仿具有较强主观性,当个体选择与社会准则不一致的意识和行为时,就会有损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不良的行为方式都可以成为模仿的对象,社会工作者应防止不良行为方式对青少年的侵蚀。青少年儿童喜欢模仿奇、特、怪的形象和行为,这种模仿在儿童期主要是觉得好玩、新奇;在青少年时期,除了好奇之外,有崇拜、欣赏、羡慕的成分,有的也希望由此引发他人对自己的关注。

(二)模仿的分类

依据模仿者的意识参与程度,模仿分为有意识自觉的模仿与无意识不自觉的模仿。前者是指个体为了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学习他人的行为。有意识的模仿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适应性模仿指个体为适应新的环境而模仿他人行为,如:个体从乡村到城市,从本国到外国,为适应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必须向当地群众学习,这种现象也是社会化与同化的过程。选择性模仿是个体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有选择的模仿。无意识的模仿指模仿者没有清晰的模仿他人的动机,可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行为与被模仿者相仿,孩子的言行习惯像家长,常常是在“润物细无声”情境中造就的。一般来说,成人的模仿大多是有意识的模仿,儿童与青少年的模仿有无意识的模仿,也有有意识的模仿。

(三)模仿的理论解释

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观念在研究界一直以来存有两种观点:先天本能论、后天学习论,对模仿的争论也不例外。

早期亚里士多德(Aristotte)就提出: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这奠定了本能论的基础。20世纪初塔德(Tarde)和麦独孤(Mcodougull)的观点代表了先天论的主流。塔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律,他不但强调模仿具有先行性倾向,而且认为模仿是社会存在和社会进步的根源,模仿的结果产生了群体规范和价值。塔德在《模仿律》中提出,一种现象要成为稳定社会现象需要经过大量模仿的反复过程,否定对立现象的对立过程,适应新情况新形势的适应过程等三个过程。

但是,先天论观点实验基础和准确证明,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质疑,尤其是社会学习论者的批判,认为先天论者过分夸大了模仿的社会解释作用,把人类活动庸俗化了。以米勒(Miller)和多拉德(Dollard)为代表的早期社会学习论者以白鼠和儿童为实验对象,以证明模仿是后天强化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班杜拉(Bandura)结合人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属性来分析人的模仿行为,认为模仿行为是后天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班杜拉还通过实验发现孩子易模仿有权威、有地位的成年人。

三、社会时尚与流言

(一)时尚与流行

时尚是指在社会与群体内部产生的某种非常规生活方式的短暂流行现象。时尚与流行关系密切,流行是时尚的一种手段,时尚的传播、扩展和发展要靠流行来实现。时尚有三个显著特点:短暂、新奇和普遍,时尚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新潮,它可以表现为语言、具体行为、服饰、礼仪、风格甚至思维方式等。时尚强调一个新字,因此,它是一段时期内的现象,它的传播发展速度非常快,其消亡速度也很快,随着一种时尚的消亡,新的时尚会不断产生。

时尚的发展在流行程度、规模和时间体现为时髦、阵热、时狂三种典型形态。

时髦指在社会上短暂流行的新的、引人注意的生活和行为模式。它的特点是历时短暂,人数较少,却能引起多数人的注意与兴趣。如每年各个季节的流行服装,影视中特定角色的语言、行为服饰等。

阵热是社会上许多人以极大的兴趣投入某种行动中,形成一时的流行的生活方式。如买车热,养宠物热,看武打片热,流行歌曲热等。

时狂是时尚的极端形式,指追求时尚达到了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时狂的力量优势非常强烈,使人感到有不得不屈从的压力,以致摆布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经典的例子是17世纪荷兰郁金香时狂。17世纪郁金香在荷兰疯狂盛行,人们你争我抢,导致花价陡涨,一度赛过黄金价格,人们卖房卖地抢购郁金香,没过多久人们发现郁金香价值有限,致使花价暴跌,那些用重金买进的花主们,顷刻间成为穷光蛋。

时尚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阶层人们的生活价值取向、生活风格和思维方式。时尚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生活价值的追求,同时,时尚的内容也与社会物质条件以及社会传播技术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如今人们外出旅游的热潮,近两年流行的冲浪、攀岩及挑战极限活动,各种健身运动以及在思想界流行的后现代化思潮等等是一种相对理智的健康的行为。而时狂这种盲目狂热的不理智状态,会使参与者投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因而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给社会带来混乱,值得警惕。

(二)流言

流言是社会中流传的关于人或事的不切实际的信息。流言的产生可能是无意讹传,也可能是有意捏造,我们把有意捏造形成的流言称为谣言。流言与谣言有共同的特点:它们的传播总是单线的,匿名的,很难找到它们的源头,无法知道制造者的真正目的、意图。

社会心理学家对流言的研究主要包括流言产生的社会条件,流传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人们普遍的心理反映。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rot)研究发现流言的产生有三个条件:可靠信息的缺乏,表现在人们观察、记忆、理解的不足与偏差;处于不安和忧虑状态,如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关系与利益的调整、改变,容易使人们产生危机感;社会出现突发事件或处于危机状态,如面临战争、瘟疫、各种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

流言的形成具有以下因素:传播者因素,包括传播对信息的认知失真与偏差,由于传播者的兴趣、爱好偏重,往往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传给他人,忽视其他相关内容,影响了信息的完整性,同时为了使流言内容变得简洁扼要便于流传,传播者还会对内容进行加工整合;传播渠道因素,正常的信息受到阻碍,在信息不清时,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各种猜测,使之自圆其说;信息因素,有些公众人物或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对这些人或事会产生更多的议论;有些新奇、古怪的事情易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容易形成风传,再加上某些人的有意点缀,更易变成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