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工作心理学
10692600000034

第34章 相符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团体进行决策时,有一些成员最初表现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顺从了多数成员,将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作出决定的标准。所以,这里要讨论的是个体的行为如何受到群体影响的问题。

一、相符行为的概述

(一)相符行为的含义

1.什么是相符行为

相符行为或称相符现象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相符行为的发生与个体所面临的团体压力包括真实存在的和个体想像的团体压力有关。因此,相符行为也称从众或遵从,是指人们面对社会现实压力或心理感知压力时表现出的与团体和社会一致的行为。

2.相符行为的产生

相符行为主要特征是行为的一致性。这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像到的团体和社会压力使人们产生了符合团体、社会要求的行为。个体不仅在行动上有所表现,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有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这种一致性行为不是无意识的无条件的,而是个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自我意识参与而发生的行为。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的组成离不开个人,社会就是由人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个人的活动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作用于人脑,迫使人们作出各种判断,表现出各种行为。在影响人们判断与行为的所有因素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因素会对人们产生压力,从而形成判断,决定行为的性质和方向。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压力一方面是与他人、群体直接作用而产生的,这是一种客观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社会规范的存在,如接受了传统文化价值或为了遵循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所感受到的压力,即使这种压力并不一定是现实存在的。这是由于个体在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或行为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及他人评价的不一致,并由此感到到一种危机。个体为摆脱这种心理压力达到暂时心理平衡,于是努力使自己的认识或行为与大多数人一致。

现实社会压力与心理感知压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现实社会压力是心理感知压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对前者的主观反映。个体相符行为的产生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相符行为的实验分析

相符行为的普遍存在引起了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他们对此作了大量实验研究。为全面分析相符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情境来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一种是不明确的情境和刺激物,如谢里夫(Sherif)设计的诱动错觉实验;另一种实验是明确的情境与刺激物,如阿希(Asch)设计的线段判断实验。

诱动实验是实验者让被试独自坐在一个完全黑暗屋子里,注视某处一个小亮点,判断亮点移动的幅度。其实,这个亮点是静止不动的。然而被试长久注视它时,都会感到它在晃动,这种现象称为诱动错觉。经过几次独自判断,每个人大致都有一个自己的估计。随后把被试组成小组,在一起进行判断,最初判断的幅度相差较远,后来逐渐趋向一致。这之后再让被试单独在黑屋子中判断,发现被试基本上维持小组共同判断时自己同意的那个数据,一直没有改变。这说明群体标准一旦被个体接受,便会控制他的判断与行为。

与谢里夫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设计关于相符现象研究,被称为经典实验。

阿希让7个大学生同坐一张桌旁参加视觉判断实验。7名被试中只有一名是真被试,其他6名为实验助手,实验者发给每名被试一套卡片,每套卡片两张。其中一张卡片上画着标准线段,另一张上画着长度不等的3条,3条线段中有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然后,实验者让被试判断出3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被试很快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样的实验重复了多次,被试都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在接下来的一次实验中,被试中6名助手故意作出了错误回答,该轮到真被试时,他显得犹豫不决,无所适从,结果居然作出了与大多数人一致的错误回答。在多次实验中实验者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屈从群体作出了错误选择。有四分之三的人至少作出过一次错误选择。

二、相符行为的原因解释

阿希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即使在明确的情境中,个体也会表现出相符行为,阿希在实验结束后,通过与被试交谈,总结出被试屈从群体压力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知觉歪曲

被试由于认识能力有限无法作出正确判断,于是认为大多数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以它作为自己判断的标准。

(二)判断歪曲

个人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同时害怕承受判断带来的批判后果,宁愿作出与群体一致的意见。

(三)行为歪曲

多数人一致意见的作出在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规范,其他个体即使是认识到这种意见是错误的,但由于害怕成为“离群之马”,在行为表现上采取与大多数一致的行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个体屈从群体压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种比较压力的存在。由于存在比较,个体最终偏向了群体而否定了自己。

在阿希实验的基础上,其他社会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相符行为的原因。他们把社会压力分为两类: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前者反映团体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的制约与控制,社会性规范一方面具有继承性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团体中大多数人的一致性意见,个体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受到规范的影响,根据经验可知,违背社会准则的人将会受到惩罚,为了避免不愉快,个体宁愿压制自己而选择与大多数一致。后者反映了个体认知的有限性,希望从他人和团体中获得准确的信息,个体在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知识、能力有限,必须依赖别人的知识与能力,当他人具备自己所缺少的信息时,在相关行为中就会随从他人。

三、相符与顺从、服从的区分

顺从是指在他人的要求下表现出符合他人要求的行为。虽然相符与顺从都是一种符合性行为,但是,相符选择与他人一致的行为;顺从表现出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这与他人的行为可能不一致。相符行为的个体放弃原有意见和行为随从团体;顺从者的心理状态则是复杂的,他可能内心同意他人请求,也可能不同意他人请求,一面保留自己意见一面愿意作出符合他人要求的行为。另外顺从与相符的发生情境和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

服从是指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和他人的直接命令表现出的符合要求的行为。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权威和地位高的人,服从往往是被迫的,是对命令、规范和权威的无条件遵从,不具备选择性。相符不是对团体规范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压力的随从,是害怕受到社会否定的评价所表现出的选择性行为。

四、影响相符行为的因素

相符行为是个体屈从他人、团体的行为,影响相符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团体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对相符行为的影响主要是指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控制力、观念、自尊心等。

1.个体需要

个体在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需要,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大量的信息,其中许多信息是由他人提供的,这样,个体对他人掌握自己缺少的信息存有依赖。例如听同学说书店推出了一本好书,大家都去买,大家都说是好书那一定是好书,于是自己也赶紧去买。因需要发生的相符行为可能符合自己的特点,对自身有利,但如果不加区分一味地依赖他人将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

2.个体心理特点

研究发现,个体的智力水平高低、自尊心的强弱影响相符行为。个体智力水平高,对事情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判断较准确,因而不易发生相符行为。智力水平低的个体,把握不准事物,容易发生相符行为。心理学研究和实际观察发现,智力水平高,个体的独立性与自尊心较强,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方式,能经受住较强的社会压力。智力水平低,个体的独立性与自尊心较低就容易发生相符行为。当然,有的学者研究,没有发现智力、自尊等特点与相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但是发现不愿被他人视为越轨者,更愿意与团体一致。研究还发现,情绪不稳定,缺乏信心的个体,其行为表现易出现相符行为。另外,个体的自我控制力强,也有利于抵御社会压力。

(二)团体因素

1.团体意见一致性

当团体成员意见一致性较强时,群体中持反对意见的成员所受的压力会更大。但是,如群体已有人发表不同意见,则其他持异议的成员将会受到极大鼓舞,大大降低相符的程度。在阿希实验中,如果有一名假被试选择了正确答案,真被试表现相符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到面对一致时的四分之一。

2.团体规模

团体的规模会不会影响成员的相符行为,社会心理工作者中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团体规模越大,成员相符行为越明显。原因是成员越多,其一致性意见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强。也有人认为团体规模大时,相符行为不明显,原因在于团体规模很大将影响团体结构的整体性,成员间的意见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会降低加给成员的压力集中性,反而会降低相符行为,研究表明七八人的团体相符行为最明显。所以,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应认真观察团体成员间关系的实际状况再作出自己的判断。

3.团体中个体的地位

团体是以一种整体性与结构性呈现在人们面前,个体则是处于团体的一定结构之中。团体中处于较低地位的成员比地位较高的成员在团体活动和团体决策中会感到更大的压力。地位较低的成员反抗团体规范的力量较小,同时可能受到的规范惩罚更大。地位高具有权威性的成员,他们能干、自信,领导着团体的活动和团体的发展方向,具有开拓精神,较少表现出相符行为。

4.团体的凝聚力

研究表明,群体内成员关系越融洽,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越强,成员就会表现出更强的相符行为。个体对群体的依赖性越强,越易表现出相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