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工作心理学
10692600000016

第16章 老年心理发展

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有关老年、衰老问题,早在公元前就被人重视,但最早研究老年心理是奎特莱特(Queteltet)在1835年进行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年心理的文章是斯寇特(Scott)的《老年和死亡》,第一部老年心理专著是在1922年由霍尔(Hall)撰写的《衰老·生命的后一半》。以后有许多心理学家对老年心理进行了研究,其中研究时间最长的是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推孟(Terman),他在1921年开始对1500名IQ在140分以上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一直到现在,往昔的儿童现在已成为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这项研究将延续到2010 年。对老年期的研究包括生理(衰退、疾病),心理(智力、人格、自我)以及影响生理、心理变化的社会、生物和医学因素。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1.3 亿人,并以每年平均3.2%的速度增长,占我国总人口的10%,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服务空间。

一、关于年龄的看法

(一)人的年龄划分方法

1.自然年龄

自出生之日计算年龄。根据自然年龄可以规定入学年龄、具有公民权的年龄、婚姻年龄、退休年龄等。我国古代称60 岁为耆(qi其),可免服役;70 岁为耄(mao帽),白发苍苍之意;80岁为耋(die 迭);90 岁为鲐(tai 台),背上生斑,如鲐鱼背;100岁为期颐(ji基yi夷),饮食起居期待于子孙奉养照顾。1982年联合国第37届会议批准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规定60 岁和60 岁以上为“老年”。同时规定,一个国家和地区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称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

2.生理年龄

指生理及其功能发展或衰退的程度。这从一个人的肌肉强度、肺活量、心脏、尿生成、新陈代谢速率等方面的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人们一般从面容、体态、体力、动作灵活度、反应速度来判断他人的年龄,这种判断依据的是一个人生理发展或衰退的程度。

3.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最初依据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提出的智力年龄。其实,心理年龄不只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变化,也包含人格与情绪的发展变化。对老年人而言称为“社会心理年龄”。这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与外部反应的老化程度。这表现在动作反应、思维速度、情绪积极程度等方面。人们在评价一个孩子“少年老成”时,或描写老年人的“童心未泯”,这就是对被评价人的心理年龄的看法。

目前世界各国在对人的年龄划分时通常用自然年龄。正因为不同人的生理年龄或心理年龄可能存在差异,作为社会工作者既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自然年龄,又要注意到不同服务对象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二)人的寿命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的寿命究竟可以有多长?科学界通常有3种说法:

①以人的生长期推算 人的生长期约为25年,以其5~7倍推测,为100~175岁;

②以人的性成熟期推算 人在14~15 岁性成熟,以8~10倍推测,为110~150岁;

③以人类细胞分裂次数计算 人的细胞分裂次数为50 次,每次细胞分裂周期为2.4年,以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相乘计算,为120岁左右。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推算,都是通过对动物的生长、成熟及细胞分裂状况,及其衰老、死亡的年限关系进行的。依据这种推算,人的自然寿命,也就是所谓的“天年”均在100 岁以上。据四川省老龄委近年透露,四川省已有100 岁以上老人989 人,其中最年长者达123岁。了解老年期身心变化规律,帮助老人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步入老年,主观上就能感受到肌体的衰老。事实上这种生物性衰老从中年期已经开始。从外表上可以发现白发、白须增多,并稀疏脱落;因皮下脂肪和水分减少,皮肤变得松弛,多皱褶,缺乏弹性,出现眼袋和老年斑;牙齿脱落,关节不灵活,行动迟缓。

(一)感觉器官变化

感觉器官的衰退从中年开始,进入老年越发明显。由于眼肌调节功能降低,视网膜色素沉积,晶体发生退行性变化,眼压升高,形成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使视觉的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适应性都显著降低。其他如听觉、味觉、嗅觉以及皮肤的触觉也都表现出迟钝。如对高频率声音的感受性明显降低,在有其他声音干扰时尤其难以辨别;嗅觉和味觉迟钝了;触觉的减退也使老年人常常发现不了皮肤受伤,由于身体对温度调节能力的降低,对外界温度升降比较敏感,既怕冷又怕热。另外,前庭器官功能的减退造成难以维持身体平衡,加上动作反应不灵活,使老年人容易摔倒。

(二)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由于大脑内部结构变化,例如脑细胞数减少,脑血管功能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可能导致健忘、思路紊乱,容易忘记近期需要关注的事情,难以完成要求复杂反应的任务。

(三)内脏器官变化

内脏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各器官。这些系统的器官衰退与病变影响了老年人对营养、氧气的摄入,对废物、毒素的排除,导致新陈代谢减缓,这使衰老的进程加速。性腺和性器官随年龄而衰退,性能力也随之衰退或丧失。

(四)骨骼肌肉系统变化

老年人骨质中有机含量减少,无机成分增多,骨脆度大,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在韧带、肌腱等处易出现骨质增生,障碍四肢与脊柱活动,影响颈椎、腰椎、胯关节、膝关节的活动。

上述各种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容易诱发各种疾病,通常所说“老年病”。老年人生病其实分三类:第一类是其他各年龄段同样发生的病,如感冒、外伤、感染传染性疾病;第二类是中老年期发生的病,如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前列腺肥大、老年性白内障等;第三类是由于内脏器官老化,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癌症等。

进入老年,生理上的衰退是一种必然现象,但出现的早晚,发展的速度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有的八九十岁的老人,鹤发童颜,仍能爬山、游泳,也有100岁以上的男性尚存性能力者。有的却在五六十岁时已经步履蹒跚,背驼腰弯,疾病缠身,精神萎靡。

三、老年人的智力变化

韦克斯勒(1944、1955)发现男子25~34岁,女子20~24岁时,智力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60 岁时相当于14、15岁水平。近代研究,智力可以增长到40岁,60岁以前是很稳定的,即使有衰退,幅度也不大。还发现衰退现象可以通过训练减缓,有可塑性。晶化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只在70、80 岁以后才略有减退。研究还发现,与创造力一样,智力在临终前3~10年才有明显的衰退,而且减退的速度有极大的个性差异。

迈尔斯(W。R。Miles,1942)研究指出:不同能力达到最优的年龄及衰退的速度不同。

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迈尔斯所用的是传统的智力测验,所指的能力是传统的智力,即液化智力。第二,其研究的方法,大都是横断实验设计,即在同一时间段,对不同年龄的几组人同时进行测验,然后比较测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被试,特别是中老年被试,他们与当代年轻人成长在不同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时代,可能受到不同的社会熏陶与不同水平的教育,导致智力获得开发的程度不同。横断实验设计用同一种尺度去衡量成长在不同时代的人,作出智力明显衰退之结论,实有不能令人信服之处。有的研究者还发现,老年智力测验成绩不佳的原因,除了智力有实质性的衰退外,还因为这些智力测验均有速度要求,老年人不易适应紧张的节奏,又因为不愿出错而表现得过分谨慎,影响了总体成绩。于是有的研究者用纵向研究设计,即对被试从儿童少年时期一直追踪到老年期,如本章开头所提到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所作的研究,发现每一被试在老年期的智力与年轻时期相比,没有明显下降的迹象,但有个别差异。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智力衰退的因素不仅有年老体衰引起脑和神经系统的老化程度,还有遗传因素、疾病及其他有关社会因素以及与性别、学历和所从事的职业有关。

四、老年人的情绪与人格特点

(一)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据研究,人的情绪指数可以用公式表示:

这个公式说明,内心期望值(分母)越高,期望实现值(分子)越低,情绪指数就越低,消极情绪越严重;反之,情绪指数则高,消极情绪较少甚至没有。例如期望自己能“名垂青史”,即使自己已经取得相当成就,但未成为一代名人,在事业生命结束时仍会感到遗憾;如果原本希望自己能有一技之长,能服务于社会,当自己的技术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了作用,被人认可,就会感到满意。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如果你所欲不多,则很少的一点对你就显得很多了,因为有节制的欲望使得贫穷也和富足一样有力量。”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退行性变化及社会所规定的各种年龄限制,引起的一些能力的丧失及权利的丧失,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例如由于感觉器官功能的衰退,反应速度的减缓,剥夺了某些工种的劳动权利;退休不仅使个人的收入降低,也使个人的事业生命画上了句号,还使个人从社会交往中退出,疏远了社会;孩子开始独立生活离家后的空巢感受;特别是丧偶后的孤影孓身以及病痛侵袭、生活不便,使老年人看不到“前途”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包括不满、失落感、孤独感、忧郁感、无望感、无助感以及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

(二)情绪体验比较持久

由于适应环境能力下降、应变能力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有过度活动的倾向和较高的唤起水平,神经活动的抑制能力又相对减弱,致使情绪体验较持久,对不满意的现象可能不顾他人的感受,反复絮叨、宣泄,久久不能排除。

(三)人格稳定

研究发现,人格特征在人生的后半期比前半期更为稳定,这是因为老年期对自身看法或信念已经固定。有的人认为人们在年轻时因顺应社会活动之需要,会自觉改变某些“脾气”,在离开社会活动后,人格特征变化只是恢复了“本来面貌”而已,并非出现真正的改变。但是,老年人更容易表现出固执、自以为是的人格特征。与智力衰退一样,人格特征通常在临终前3~10年才有明显的变化。